第十八章 非攻(中)——勞民傷财的戰争隻能取得一時的勝利,最終會自食惡果

關燈
③中:攻占。

     ④葆:通“保”。

    大山:泰山。

     ⑤萌:通“氓”。

     ⑥罷:為“披”之假借字,散。

     ⑦内:疑為“舟”字之誤。

     ⑧爪牙之士:指勇猛之人。

     【譯文】 那些為攻戰辯飾的人又說:“他們不能收攬、利用他們的民衆士卒,所以滅亡了;我能收攬、利用我們的民衆士卒,以此在天下攻戰,誰敢不投降歸附呢?”墨子說道:“您即使能收攬、利用您的民衆士卒,您難道比得上古時的吳王阖闾嗎?”古時的吳王阖闾教戰七年,士卒披甲執刃,奔走三百裡才停止歇息,駐紮在注林,取道冥隘小徑,大戰于柏舉,占領楚國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國與魯國被迫前來朝見。

     及至吳王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齊國,駐紮在汶上,大戰于艾陵,大敗齊人,使之退保泰山;向東攻打越國,渡過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會稽,東方各個小部落沒有誰敢不歸附。

    但是戰罷班師回朝之後,卻不能撫恤陣亡将士的遺族,也不施恩百姓,自恃武力,誇大自己的功業,吹噓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練士卒。

    竟然建造姑蘇台,曆時七年也沒有造成。

    等到這個時候,吳國百姓都有離散之心。

    越王勾踐看到吳國上下離心離德,就組織他的軍隊前來複仇,從吳都北郭攻入,拖走吳王的大船,圍困王宮,吳國因此滅亡。

    從前晉國有六位将軍,而其中以智伯最為強大。

    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廣大,人口衆多,想要跟諸侯抗衡,成就一世英名。

    他以為用攻戰的速度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謀臣戰将,排列好兵船戰車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并占據其地。

    他認為自己的謀略已經高超到極點,又去進攻範氏,也取得了勝利。

    合并了三家作為一家卻還不肯罷手,又在晉陽圍攻趙襄子。

    到此地步,韓、魏兩家也互相商議道:“古人有話說:‘唇亡則齒寒。

    ’趙氏若在早晨滅亡,我們晚上就要跟着滅亡;趙氏若在晚上滅亡,我們早晨就要跟着滅亡。

    《詩經》上說:‘魚在水中不快遊,一旦到了陸地,怎麼還來得及呢?’”因此韓、魏、趙三家之主,齊心協力,打開各自的城門,修整相互之間的道路,令士卒們穿上铠甲出發,韓、魏兩家軍隊從外面攻打,趙氏軍隊從城内配合,合擊智伯并徹底打敗了他。

     【原文】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①于水,而鏡于人。

    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今以攻戰為利,則蓋②嘗鑒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為不吉而兇,既可得而知矣。

    ” 【注釋】 ①鏡:指作為鏡子。

     ②蓋:通“盍”,何不。

     【譯文】 所以墨子說道:“古時有話說:‘君子不用水作為鏡子,而是以人作為鏡子。

    在水中照鏡子,隻能看出面容;用人作為鏡子,則可以知吉兇。

    ’現在若有人以為攻戰有利,那麼何不以智伯失敗的事作為借鑒呢?這種事是兇非吉,已經很明顯地知道了。

    ” 【解析】 本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在利害層面論述了對“攻”的反對。

    攻打别的國家,即使赢了,也是勞民傷财的事,而且這種勝利皆是一時的勝利,最終因為你的戰争勞民傷财,你的對手看到你這點之後,往往會聯合其他國家反擊你,你的國家最終會走向滅亡。

     文中,墨子連用八個“不可勝數”,揭露了戰争直接殺人和間接殺人的殘酷性。

    他指出,戰争除“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盡不可勝計”之外,老百姓因戰争贻誤農時,“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饑飽之不節”,凍餒、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勝數”。

    百姓在連年不斷的兼并戰争中欲生不得,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

    然而,當時的王公大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顧人民死活,屢屢攻伐無罪之國。

     攻伐無罪之國的人,往往冠以美名,竭力掩蓋其侵奪的真相,發動戰争、剝奪百姓的财産,犧牲百姓的生命。

    那麼為什麼還做這種事情呢?王公大人回答說:“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

    ”墨子對這種論調立即給予駁斥:計算一下攻伐者所獲得的利益,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他在戰争中得到的東西反而不如他喪失的多。

    為了争奪多餘的土地而讓士民去白白送死,這不使全國上下都感到悲哀嗎?毀掉大量的錢财去争奪一座虛城,這難道是治國的需要嗎?貪圖伐勝之名,隻不過是一個騙人的幌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