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兼愛(下)——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關燈
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

    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身,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後興①,扶垣而後行。

    故約②食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靈王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

    昔者越王勾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之,其士偃③前列、伏水火而死有④不可勝數也。

    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越國之士,可謂顫⑤矣。

    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越王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

    昔者晉文公好粗服,當文公之時,晉國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粗之屦,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

    故粗服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文公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

    是故約食、焚舟、粗服,此天下之至難為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

    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

    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

    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

    我以為人之于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

    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

    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注釋】 ①據:扶着木杖。

    興:起來。

     ②約:少。

     ③偃:倒。

     ④有:為“者”字之誤。

     ⑤顫:讀為“憚”,強。

     【譯文】 也許認為“兼”太困難而做不到吧?曾有比這更困難的事而可做到的。

    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靈王在世時,楚國的士人每天吃飯不超過一頓,用力扶穩後才能站起,扶着牆壁才能走路。

    本來節食是他們難以做到的,然而由于這樣做靈王喜歡卻做到了。

    所以時代沒有改變,人民的習慣卻改變了,這無非為迎合君主之意罷了。

    從前越王勾踐喜歡勇猛,訓練他的将士三年,認為自己還不知道效果如何,于是故意放火燒船,擂鼓命将士前進。

    他的将士前仆後繼,倒身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個時候,即使不擊鼓,他們也會向前進,越國的将士可以說是很勇敢的了。

    本來焚身是很難做到的事,但為了讓越王高興卻做到了,所以時代沒有改變,人民的習慣卻改變了,這無非是為迎合君主之意罷了。

    從前晉文公喜歡穿粗布衣,文公在世時,晉國的人士都穿大布的衣和母羊皮的裘,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這身打扮進可見晉文公,出可在朝廷來往。

    本來穿粗陋的衣服是很難做到的事,然而因為文公喜歡卻做到了,所以時代沒有改變,人民的習慣卻改變了,這無非是為迎合君主之意罷了。

    所以說節食、焚舟、穿粗衣服,這本是天下最難做的事,然而這樣做可使君主喜歡,所以時代沒有改變,人民的習慣卻改變了,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為追求迎合君主罷了。

    現在對于兼相愛、交相利,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勝數的事。

    我認為隻是沒有君上的喜歡罷了,隻要有君上喜歡,用獎賞稱贊來勉勵大衆,用刑罰來威懾大衆,我認為衆人對于兼相愛、交相利,會像火苗向上蹿、水向下流一樣,在天下是勢不可當的。

     所以說兼愛是聖王的大道,王公大臣因此得到安穩,百姓衣食因此得到滿足。

    所以君子最好審察兼愛的道理而努力實行它。

    做人君的必須仁惠,做人臣的必須忠誠,做人父的必須慈愛,做人子的必須孝敬,做人兄的必須友愛其弟,做人弟的必須敬順兄長。

    所以君子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誠之臣、慈愛之父、孝敬之子、友愛之兄、敬順之弟,對于兼愛就不可不實行。

    這是聖王的大道,是百姓最大的利益。

     【解析】 此篇的主旨,大緻與《兼愛上》《兼愛中》相同,但篇幅較長,論述更為詳盡。

     作者開篇首先論述天下之大害在于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所以相互殘害而損人以利己。

    因而墨子提出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來改變這一狀況。

    接着,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即使是反對“兼”的人,在遇到實際困難的時候,也會向實行“兼”的人尋求幫助,這就是他們言論和行為不相符,所以他們非議“兼”是應當被質疑的。

    然後,墨子又以先王的《泰誓》《禹誓》《湯說》《周詩》為例,反複論證“兼愛”是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以此來徹底确立“兼愛”的價值。

    最後,墨子作補充論證,指出“兼愛”之道并非如一些人所認為是極其困難而不可實現的美好願望,隻要統治者有誠意推行,并且“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必會使百姓為求“鄉上”而趨之若鹜。

    這樣天下就會安定,百姓就會得利。

    這是聖王的大道,是廣大百姓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