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兼愛(下)——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關燈
小
中
大
來的!
況且不隻《泰誓》這樣記載,即使是《禹誓》中也是這樣說的。
大禹說:“衆位百姓,都聽從我的話:不是我敢橫行作亂,而是苗民在蠢動,因而我代替上天對他們施行懲罰。
現在我率領衆邦的各位君主,去征讨有苗。
”大禹征讨有苗,不是看重富貴,也不是求取福祿,使耳目享受聲色之樂,而是為了追求興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
這就是大禹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大禹那裡取法得來的! 【原文】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
湯曰:“惟予小子履①,敢用玄牡。
告于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
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于上帝鬼神。
即此湯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
《周詩》曰:“王道蕩蕩②,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
其直若矢,其易若底③。
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
”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⑤。
即此文、武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武取法焉。
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履:湯的名。
②蕩蕩:寬廣無邊的樣子。
③底:通“砥”,磨刀石。
④正:通“政”。
⑤阿:迎合。
【譯文】 況且不隻《禹誓》這樣記載,即使《湯說》中也是如此。
湯說:“我鬥膽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後土說:‘現在天大旱,罪責由我來承擔,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得罪了天地。
有善行不敢隐瞞,有罪惡也不敢赦免,這一切都鑒察在上天的心裡。
如果天下的人有罪,由我一人承擔;我自己有罪,則不要累及天下的人。
’”這是說商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自己作為犧牲祭品,用言辭向上天鬼神祈禱。
這就是商湯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的“兼相愛”,也是從湯那裡取法得來的。
況且不隻《誓命》與《湯說》是這樣,《周詩》也是這樣。
《周詩》上說:“王道寬廣無邊,沒有偏愛沒有袒護;王道平坦,沒有袒護沒有偏愛。
它像箭一樣筆直,像磨刀石一樣平坦。
這是君子所實踐的,是百姓們所仰望的。
”如果以我所說的話不符合說明,則古時周文王、周武王處理政事分配公平,獎賞賢人懲罰壞人,不偏私父母兄弟親戚。
這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文王、武王那裡取法得來的。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
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
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
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
然即之交①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
”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雠②,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之交:相互。
②雠:仇。
【譯文】 然而天下的人非難主張“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終止,說道:“或許這不符合雙親的利益,而有害于子女行孝道吧?”墨子說:姑且試着推究孝子為雙親考慮的本源。
我不知道孝子為雙親考慮,是希望别人愛護和有利于他的雙親呢,還是希望憎惡、殘害他的雙親呢?按照常理來說,當然希望别人愛護和有利于他的雙親。
既然如此,那麼怎樣做才能得到這個結果呢?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還是我先從事于憎惡和傷害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則必然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
然而這一互為孝子的情況,果真是出于不得已嗎?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呢,還是以為天下的孝子都是傻子,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試着探究這一問題。
先王的書《大雅》中說道:“沒有什麼話不應答,沒有什麼恩德不報答。
你投給我一顆桃子,我回報給你一顆李子。
”這就是說愛别人的必被别人愛,而憎惡别人的必被别人憎惡。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
大禹說:“衆位百姓,都聽從我的話:不是我敢橫行作亂,而是苗民在蠢動,因而我代替上天對他們施行懲罰。
現在我率領衆邦的各位君主,去征讨有苗。
”大禹征讨有苗,不是看重富貴,也不是求取福祿,使耳目享受聲色之樂,而是為了追求興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禍害。
這就是大禹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大禹那裡取法得來的! 【原文】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
湯曰:“惟予小子履①,敢用玄牡。
告于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
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于上帝鬼神。
即此湯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
《周詩》曰:“王道蕩蕩②,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
其直若矢,其易若底③。
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
”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⑤。
即此文、武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武取法焉。
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履:湯的名。
②蕩蕩:寬廣無邊的樣子。
③底:通“砥”,磨刀石。
④正:通“政”。
⑤阿:迎合。
【譯文】 況且不隻《禹誓》這樣記載,即使《湯說》中也是如此。
湯說:“我鬥膽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後土說:‘現在天大旱,罪責由我來承擔,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得罪了天地。
有善行不敢隐瞞,有罪惡也不敢赦免,這一切都鑒察在上天的心裡。
如果天下的人有罪,由我一人承擔;我自己有罪,則不要累及天下的人。
’”這是說商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自己作為犧牲祭品,用言辭向上天鬼神祈禱。
這就是商湯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的“兼相愛”,也是從湯那裡取法得來的。
況且不隻《誓命》與《湯說》是這樣,《周詩》也是這樣。
《周詩》上說:“王道寬廣無邊,沒有偏愛沒有袒護;王道平坦,沒有袒護沒有偏愛。
它像箭一樣筆直,像磨刀石一樣平坦。
這是君子所實踐的,是百姓們所仰望的。
”如果以我所說的話不符合說明,則古時周文王、周武王處理政事分配公平,獎賞賢人懲罰壞人,不偏私父母兄弟親戚。
這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文王、武王那裡取法得來的。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
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
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
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
然即之交①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
”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雠②,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之交:相互。
②雠:仇。
【譯文】 然而天下的人非難主張“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終止,說道:“或許這不符合雙親的利益,而有害于子女行孝道吧?”墨子說:姑且試着推究孝子為雙親考慮的本源。
我不知道孝子為雙親考慮,是希望别人愛護和有利于他的雙親呢,還是希望憎惡、殘害他的雙親呢?按照常理來說,當然希望别人愛護和有利于他的雙親。
既然如此,那麼怎樣做才能得到這個結果呢?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還是我先從事于憎惡和傷害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呢?則必然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然後别人才報我以愛護和有利于我的雙親。
然而這一互為孝子的情況,果真是出于不得已嗎?是我先從事于愛護和有利于别人的雙親呢,還是以為天下的孝子都是傻子,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試着探究這一問題。
先王的書《大雅》中說道:“沒有什麼話不應答,沒有什麼恩德不報答。
你投給我一顆桃子,我回報給你一顆李子。
”這就是說愛别人的必被别人愛,而憎惡别人的必被别人憎惡。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