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兼愛(下)——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萬民,饑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
然即敢問:今歲有疠疫④,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衆矣。
不識将擇之二君者,将何從也?我以為當其于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
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也。
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意:通“抑”。
②誰:為“設”字之誤。
③泰:通“太”。
④疠(lì)疫:瘟疫。
【譯文】 然而天下的士人,攻擊“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或許可以用這種理論選擇士人,但卻不可以用它選擇國君吧?”姑且試着讓兩者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
假設這裡有兩個國君,其中一個主張“兼相愛”的觀點,另一個主張“别相惡”的觀點。
這樣主張“别相惡”的國君會說:“我怎能對待我的百姓之身,就像對待自己之身呢?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
人生在世并沒有多少時間,就好像馬車馳過縫隙那樣短暫。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
他說:“我聽說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須先看重萬民之身,然後才看重自己之身,這以後才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
既然這樣,那麼這兩個國君,言論不同而行為相反嗎?假使這兩個國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節一樣,沒有說過的話不能實現的。
既然如此,那麼請問:假如今年有瘟疫,百姓大多因勞苦和凍餓而輾轉死于溝壑之中的,已經很多了。
不知道要從這兩個國君中選擇一位,将會跟随哪一位呢?我認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是反“兼相愛”的人,也必定跟随主張“兼相愛”的國君了。
在言論上反對“兼相愛”,而在選擇時則采用“兼相愛”,這就是言行相違背。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
故兼者,直①願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
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
”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
即此文王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
禹曰:“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
蠢此有苗,用天之罰。
若予既率而群對諸群②,以征有苗。
”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幹③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禹求焉。
【注釋】 ①直:隻。
②若:疑為“茲”之誤。
“既”:“即”的假借字。
“群對諸群”:當為“群邦諸辟”。
③幹:求。
【譯文】 然而天下的士人,非難“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兼相愛’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義了。
即使如此,難道這樣就可以實現嗎?我打個比方,‘兼相愛’無法實現,就像舉起泰山跨過長江、黃河一樣。
所以‘兼相愛’隻不過是一種願望而已,難道是實現得了的事嗎?”墨子說:“舉起泰山跨過長江、黃河,自古及今,自有百姓以來,還不曾有過。
至于現在說兼相愛、交相利,這則是自先聖六王就親自實行過的。
”怎麼知道先聖六王親自實行了呢?墨子說:“我并不和他們處于同一時代,能親自聽到他們的聲音,親眼見到他們的表情,我是從他們書寫在簡帛上、镂刻在鐘鼎石碑上、雕琢在盤盂上,并留給後世子孫的文獻中知道這些的。
”《泰誓》上說:“文王像太陽、像月亮一樣照耀,光輝遍及四方,遍及西周大地。
”這就是說文王兼愛天下的廣大,好像太陽、月亮兼照天下,而沒有偏私。
這就是文王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文王那裡取法得
”是故退睹其萬民,饑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
然即敢問:今歲有疠疫④,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衆矣。
不識将擇之二君者,将何從也?我以為當其于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
言而非兼,擇即取兼,此言行拂也。
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意:通“抑”。
②誰:為“設”字之誤。
③泰:通“太”。
④疠(lì)疫:瘟疫。
【譯文】 然而天下的士人,攻擊“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或許可以用這種理論選擇士人,但卻不可以用它選擇國君吧?”姑且試着讓兩者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
假設這裡有兩個國君,其中一個主張“兼相愛”的觀點,另一個主張“别相惡”的觀點。
這樣主張“别相惡”的國君會說:“我怎能對待我的百姓之身,就像對待自己之身呢?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
人生在世并沒有多少時間,就好像馬車馳過縫隙那樣短暫。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
他說:“我聽說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須先看重萬民之身,然後才看重自己之身,這以後才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
既然這樣,那麼這兩個國君,言論不同而行為相反嗎?假使這兩個國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節一樣,沒有說過的話不能實現的。
既然如此,那麼請問:假如今年有瘟疫,百姓大多因勞苦和凍餓而輾轉死于溝壑之中的,已經很多了。
不知道要從這兩個國君中選擇一位,将會跟随哪一位呢?我認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是反“兼相愛”的人,也必定跟随主張“兼相愛”的國君了。
在言論上反對“兼相愛”,而在選擇時則采用“兼相愛”,這就是言行相違背。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
故兼者,直①願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
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
”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
即此文王兼也。
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
禹曰:“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
蠢此有苗,用天之罰。
若予既率而群對諸群②,以征有苗。
”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幹③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禹求焉。
【注釋】 ①直:隻。
②若:疑為“茲”之誤。
“既”:“即”的假借字。
“群對諸群”:當為“群邦諸辟”。
③幹:求。
【譯文】 然而天下的士人,非難“兼相愛”的言論還是沒有停止,說道:“‘兼相愛’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義了。
即使如此,難道這樣就可以實現嗎?我打個比方,‘兼相愛’無法實現,就像舉起泰山跨過長江、黃河一樣。
所以‘兼相愛’隻不過是一種願望而已,難道是實現得了的事嗎?”墨子說:“舉起泰山跨過長江、黃河,自古及今,自有百姓以來,還不曾有過。
至于現在說兼相愛、交相利,這則是自先聖六王就親自實行過的。
”怎麼知道先聖六王親自實行了呢?墨子說:“我并不和他們處于同一時代,能親自聽到他們的聲音,親眼見到他們的表情,我是從他們書寫在簡帛上、镂刻在鐘鼎石碑上、雕琢在盤盂上,并留給後世子孫的文獻中知道這些的。
”《泰誓》上說:“文王像太陽、像月亮一樣照耀,光輝遍及四方,遍及西周大地。
”這就是說文王兼愛天下的廣大,好像太陽、月亮兼照天下,而沒有偏私。
這就是文王的“兼相愛”。
即使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也是從文王那裡取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