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兼愛(下)——古代賢王的治國之道,廣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關燈
小
中
大
。
是以聰耳明目相與②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③!而有道肆相教誨④,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姑嘗兩而進⑤之。
誰⑥以為二士,使其一士者執别,使其一士者執兼。
是故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故退睹其友,饑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
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于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饑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⑦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
然即敢問:今有平原廣野于此,被甲嬰⑧胄,将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于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
然即敢問:不識将惡也,家室奉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識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為當其于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
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⑨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與:疑為“興”字之誤。
②與:疑為“為”字之誤。
③畢強:即“畢劼”。
動:疑為“助”字之誤。
宰:治。
④肆:努力。
⑤進:為“盡”之假借字。
⑥誰:為“設”字之誤。
⑦當:如“嘗”。
⑧嬰:圍繞。
⑨費:通“拂”,違逆。
【譯文】 現在我正尋求興起天下之利的辦法并且采用它,以“兼相愛”來施政。
所以大家都耳聰目明,相互幫助視聽,所以大家都用堅強有力的手腳相互協助!于是努力地用道義互相教導,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子女的能夠有所奉養而終其天年,幼弱孤童沒有父母的能夠有所依靠而長大。
現在隻要以“兼相愛”來施政,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利益。
不知道天下之士聽到“兼相愛”之說而加以非議,其原因是什麼呢? 然而天下的士子,非議“兼相愛”的言論還沒有終止,說:“兼相愛即使是好的,但是,難道可以實行嗎?”墨子說:“如果不可實行,即使我也要批評它,但哪有好的東西是不能應用的呢?”姑且試着讓主張“兼相愛”和主張“别相惡”的兩種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
假設有兩個士子,其中一人主張“别相惡”,另一人主張“兼相愛”。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說:“我怎麼能對待我朋友的身體,就像對待我自己的身體;對待我朋友的雙親,就像對待我自己的雙親。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朋友,饑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
他說:“我聽說作為天下的高士,必須對待朋友之身如自己之身,對待朋友的雙親如自己的雙親。
這以後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高士。
”所以他返身看到朋友,饑餓時就給他吃,受凍時就給他穿,疾病時前去服侍,死亡後予以葬埋。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的言論如此,行為也如此。
像這樣的兩個士人,言論不同而行為相反嗎?假使讓這兩個士人,言出必信,行為必果,他們的言與行就像符節一樣符合,沒有一句話不實行的。
既然如此,那麼請問:現在這裡有一平原曠野,人們将披甲戴盔前往作戰,生死的變化不可預知;又有國君的大夫出使遙遠的巴、越、齊、楚等地,能否回來不可預知。
那麼請問: 他要托庇家室,奉養父母,安寄自己的妻子孩子,究竟是去拜托那主張“兼相愛”的人呢,還是去拜托那主張“别相惡”的人呢?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是反對“兼相愛”的人,也必然要寄托給主張“兼相愛”的人。
說話否定“兼相愛”,找人幫忙卻選擇“兼相愛”的人,這就是言行相違背。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①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
誰②以為二君,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執别。
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③非天下之情也。
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驷馳而過隙也。
”是故退睹其萬民,饑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
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于
是以聰耳明目相與②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③!而有道肆相教誨④,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姑嘗兩而進⑤之。
誰⑥以為二士,使其一士者執别,使其一士者執兼。
是故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故退睹其友,饑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
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于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饑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⑦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
然即敢問:今有平原廣野于此,被甲嬰⑧胄,将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于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
然即敢問:不識将惡也,家室奉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識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為當其于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
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⑨也。
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注釋】 ①與:疑為“興”字之誤。
②與:疑為“為”字之誤。
③畢強:即“畢劼”。
動:疑為“助”字之誤。
宰:治。
④肆:努力。
⑤進:為“盡”之假借字。
⑥誰:為“設”字之誤。
⑦當:如“嘗”。
⑧嬰:圍繞。
⑨費:通“拂”,違逆。
【譯文】 現在我正尋求興起天下之利的辦法并且采用它,以“兼相愛”來施政。
所以大家都耳聰目明,相互幫助視聽,所以大家都用堅強有力的手腳相互協助!于是努力地用道義互相教導,因此年老而沒有妻室子女的能夠有所奉養而終其天年,幼弱孤童沒有父母的能夠有所依靠而長大。
現在隻要以“兼相愛”來施政,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利益。
不知道天下之士聽到“兼相愛”之說而加以非議,其原因是什麼呢? 然而天下的士子,非議“兼相愛”的言論還沒有終止,說:“兼相愛即使是好的,但是,難道可以實行嗎?”墨子說:“如果不可實行,即使我也要批評它,但哪有好的東西是不能應用的呢?”姑且試着讓主張“兼相愛”和主張“别相惡”的兩種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
假設有兩個士子,其中一人主張“别相惡”,另一人主張“兼相愛”。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說:“我怎麼能對待我朋友的身體,就像對待我自己的身體;對待我朋友的雙親,就像對待我自己的雙親。
”所以他返身看到他朋友,饑餓時也不給他吃,受凍時也不給他穿,有病時也不服侍療養,死亡後也不予以葬埋。
主張“别相惡”的士人言論如此,行為如此。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言論不是這樣,行為也不是這樣。
他說:“我聽說作為天下的高士,必須對待朋友之身如自己之身,對待朋友的雙親如自己的雙親。
這以後就可以成為天下的高士。
”所以他返身看到朋友,饑餓時就給他吃,受凍時就給他穿,疾病時前去服侍,死亡後予以葬埋。
主張“兼相愛”的士人的言論如此,行為也如此。
像這樣的兩個士人,言論不同而行為相反嗎?假使讓這兩個士人,言出必信,行為必果,他們的言與行就像符節一樣符合,沒有一句話不實行的。
既然如此,那麼請問:現在這裡有一平原曠野,人們将披甲戴盔前往作戰,生死的變化不可預知;又有國君的大夫出使遙遠的巴、越、齊、楚等地,能否回來不可預知。
那麼請問: 他要托庇家室,奉養父母,安寄自己的妻子孩子,究竟是去拜托那主張“兼相愛”的人呢,還是去拜托那主張“别相惡”的人呢?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天下的愚夫愚婦,即使是反對“兼相愛”的人,也必然要寄托給主張“兼相愛”的人。
說話否定“兼相愛”,找人幫忙卻選擇“兼相愛”的人,這就是言行相違背。
我不知道天下的人聽到“兼相愛”就非議它,其原因是什麼呢? 【原文】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①可以擇士,而不可以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
誰②以為二君,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執别。
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③非天下之情也。
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驷馳而過隙也。
”是故退睹其萬民,饑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
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
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