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兼愛(中)——對症下藥,隻有“兼相愛,交相利”,社會才能安定

關燈
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蠻夷醜貉。

    雖有周親,不若仁人。

    萬方有罪,維予一人。

    ”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 【注釋】 ①太山:泰山。

     ②畢:急速。

    劫:當為“劼”,有力的樣子。

     ③為:治。

     ④後:為“召”之誤。

     ⑤嘑(hū):應為“滹”。

    底:應為“邸”。

     ⑥方:應為“為”。

    漏:疏導。

    之:為“大”之誤。

     ⑦楗(jiàn):堵塞決水口所下的竹木草石,這裡指限制。

     ⑧屑:顧。

     ⑨連:為“矜”之假借字。

    連獨:窮苦孤獨。

     ⑩隧:疑為“遂”字之誤。

     ?曾孫:天子諸侯祭祀時的謙稱。

    有事:行此祭祀。

     ?祗(zhī):拯救。

     ?忠:同“中”。

     【譯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像要舉起泰山越過黃河、濟水一樣。

    ”墨子說道:“這比方不對。

    舉起泰山而越過黃河、濟水,可以說是強勁有力的了,但從古到今,沒有人能做得到。

    而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古時的聖王曾做到過。

    ”是怎麼知道的呢?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修築了西河、漁窦,用來排洩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了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讓黃河在底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于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

    東邊疏導大陸的積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以利于冀州的人民。

    南邊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

    這說的是大禹的事迹,我們現在要實行這種兼愛。

    從前周文王治理西土,像太陽像月亮一樣,光耀四方和西周大地。

    他不因為是大國而欺侮小國,不因為人多而欺侮鳏寡孤獨,不因為勢力強大而掠奪農民的糧食牲畜。

    上天眷顧文王的慈愛,所以年老無子的人得以壽終,孤苦無兄弟的人可以安聚于平常人中間,幼小無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

    這說的是文王的事迹,我們現在要實行這種兼愛。

    從前武王祭祀泰山,于是陳述說:“泰山有靈,我行此祭祀。

    現在伐纣大事已獲成功,一批仁人在我身邊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遺民及四方少數民族。

    即使有至親,也不如我有仁人。

    四方之人若有罪過,由我一人承擔。

    ”這說的是周武王的事迹,我們現在要實行這種兼愛。

     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親相愛、互惠互利。

    這是聖王實行的法則,治理天下的方法,不可不努力去做啊!” 【解析】 《兼愛中》篇,是《兼愛上》篇的繼續和拓展。

    在《兼愛上》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亂的狀況,就要知道發生混亂的原因,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症下藥,把病治好一樣。

    論述了社會混亂的原因,是由于人們“不相愛”引起的,并提出補救的辦法,就是要人們“兼相愛”。

     本篇用大量對比來論證兼相愛之利與不相愛之害,在對比中又分個人、家庭、國家等多層次、多角度,君臣、父子、兄弟等多重關系,顯示出嚴謹的邏輯能力與清晰的思辨能力。

    墨家的《墨經》是中國古典邏輯的集大成,與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和印度的因明邏輯号稱世界三大邏輯體系,像天上三顆明星一樣,遙相呼應,争放異彩。

    《兼愛中》的突出特色,就是邏輯性強,論證很有說服力。

     墨子把實行“兼愛”的希望,寄托于當權的國君和士階層的支持。

    所以他花很大力氣去說服他們采納自己的學說。

    但由于墨子的想法和當權者距離太遠,他的努力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因此,墨子學說沉睡了兩千年。

    這兩千年,正值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兩千年,怎能實行無等級、無差别的平等的相親相愛呢? 然而,在構建和諧世界的今天,世界各國都在追求現代化,現代化的前提是市場經濟,是互利共赢。

    時代在呼喚“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的“兼愛”學說,包含對現代和未來極其有用的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思想,亟須批判地繼承弘揚,把墨子的美好理想化為當前的生動現實,作為構建未來和諧世界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