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尚同(下)——治國之道的關鍵是統一百姓的是非觀念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見善、不善者告之。
天子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賞而暴人罰,天下必治矣。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③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注釋】 ①總:統一。
②選:應為“總”。
③而:應為“能”。
【譯文】 家族已經治理好了,那麼治國的辦法全都在此了嗎?還沒有。
國家之中的家數很多,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家對而别人的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争執。
所以又讓家君統一其家族的道義,用以上同一于國君。
國君也對國中民衆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一定要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也一定要來報告。
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上報了,也和愛護和有利國家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将予以贊譽。
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不來上報,也和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将予以非議。
”所以,全國的人都希望得到國君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議懲罰,所以人民見到好的來報告,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
國君發現好人予以賞賜,發現壞人而予以懲罰。
好人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那麼國家必然能治理好。
然而考慮這一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國家已經治理好了,治理天下的辦法都在這裡了嗎?還沒有。
天下國家為數很多,這些國家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對而别人的國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争執。
因此又使國君統一各國的道義,用來上同一于天子。
天子也對天下民衆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定要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也一定要來報告。
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而拿來報告的,也和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将予以贊譽。
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天下的而不拿來上報的,也和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将予以非毀。
”所以,全天下的人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毀懲罰,所以看到好的來報告,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
天子發現好人而賞賜他,發現壞人而懲罰他。
好人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天下必定治理好了。
然而考慮天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原文】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于天。
故當尚同之為說也,尚用①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②,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
故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意獨子墨子有此而先王無此其有邪?則亦然也。
聖王皆以尚同為政,故天下治。
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書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
”此言見淫辟③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
【注釋】 ①用:當為“同”。
②窕:不滿。
③淫辟:邪惡不正。
【譯文】 天下已經治理好了,天子又統一天下的道理,用來上同一于天。
所以“尚同”作為一種主張,上同之于天子,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中同之于諸侯,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國家;小同之于家長,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家族。
所以大同之治理天下不會嫌其小,小同之治理一國一家而不會嫌其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治理天下之國如治一家,任用天下之民如任用一個人。
還是隻有墨子有這個主張,而先王沒有這個主張呢?其實先王也是這樣的。
聖王都用尚同的原則治政,所以天下得以治理。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在先王的書《大誓》中這樣說道:“小人看到奸巧之事,知而不言的,他的罪行與奸巧者是一樣的。
”這就是說看到邪惡不正之事不拿來報告的,他的罪行也和邪惡不正者的一樣。
【原文】 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①,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為之人,
天子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賞而暴人罰,天下必治矣。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③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注釋】 ①總:統一。
②選:應為“總”。
③而:應為“能”。
【譯文】 家族已經治理好了,那麼治國的辦法全都在此了嗎?還沒有。
國家之中的家數很多,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家對而别人的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争執。
所以又讓家君統一其家族的道義,用以上同一于國君。
國君也對國中民衆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一定要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也一定要來報告。
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上報了,也和愛護和有利國家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将予以贊譽。
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不來上報,也和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将予以非議。
”所以,全國的人都希望得到國君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議懲罰,所以人民見到好的來報告,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
國君發現好人予以賞賜,發現壞人而予以懲罰。
好人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那麼國家必然能治理好。
然而考慮這一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國家已經治理好了,治理天下的辦法都在這裡了嗎?還沒有。
天下國家為數很多,這些國家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對而别人的國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争執。
因此又使國君統一各國的道義,用來上同一于天子。
天子也對天下民衆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定要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也一定要來報告。
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而拿來報告的,也和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将予以贊譽。
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天下的而不拿來上報的,也和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一樣,上面發現了将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将予以非毀。
”所以,全天下的人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毀懲罰,所以看到好的來報告,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
天子發現好人而賞賜他,發現壞人而懲罰他。
好人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天下必定治理好了。
然而考慮天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原文】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于天。
故當尚同之為說也,尚用①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②,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
故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意獨子墨子有此而先王無此其有邪?則亦然也。
聖王皆以尚同為政,故天下治。
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書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奸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
”此言見淫辟③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
【注釋】 ①用:當為“同”。
②窕:不滿。
③淫辟:邪惡不正。
【譯文】 天下已經治理好了,天子又統一天下的道理,用來上同一于天。
所以“尚同”作為一種主張,上同之于天子,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中同之于諸侯,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國家;小同之于家長,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家族。
所以大同之治理天下不會嫌其小,小同之治理一國一家而不會嫌其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治理天下之國如治一家,任用天下之民如任用一個人。
還是隻有墨子有這個主張,而先王沒有這個主張呢?其實先王也是這樣的。
聖王都用尚同的原則治政,所以天下得以治理。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在先王的書《大誓》中這樣說道:“小人看到奸巧之事,知而不言的,他的罪行與奸巧者是一樣的。
”這就是說看到邪惡不正之事不拿來報告的,他的罪行也和邪惡不正者的一樣。
【原文】 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①,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