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尚同(下)——治國之道的關鍵是統一百姓的是非觀念
關燈
小
中
大
們,而是要讓他們協助自己治理刑法政治。
所以古時建國立都,就設立了帝王君主,又輔佐以卿士師長,這不是為了取悅他們,隻是分授職責,讓他們幫助上天治理天下。
【原文】 今此何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
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若苟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為善,将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辟百姓之毀①;是以為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
上以若人為暴,将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為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
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②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辟其毀罰。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
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注釋】 ①辟:前疑脫一“不”字。
②賞:當為“嘗”,曾經。
【譯文】 現在為什麼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屬,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事奉他的上級?這是因為上下相互殘害。
怎麼會這樣呢?就是各人的道理不同。
假若道理不同的人雙方有所偏私,上面認為這人行善,準備賞賜他,這人雖然得到了上面的賞賜,卻免不了百姓的非議,因此雖然人們看到有賞賜,但行善的人也未必因此而得到勉勵。
上面認為這人作惡,準備懲罰他,此人雖得到了上司的懲罰,但卻得到了百姓的贊譽,因此雖然人們看到了懲罰,做惡人的卻未必得到遏制。
所以考慮上面的賞賜贊譽,不足以勉勵向善;考慮上面的非毀懲罰,不足以阻止暴行。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各人的道義不同。
那麼将如何統一天下各人的道義呢?所以墨子說道:為何不試着讓家君對他的家人發布政令說:“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我。
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報告給我,也和愛護和有利家族一樣,上面得知了将賞賜他,大家聽到了将贊譽他。
你們見到了禍害家族的不來報告,也和禍害家族的一樣,上面得知了将懲罰他,大家聽到了将非議他。
”所以全家人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賞賜贊譽,而避免非議懲罰。
所以,見了好的來報告,見了不好的也來報告。
家君發現好人而賞賜他,發現壞人而懲罰他。
好人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那麼家族就會治理好。
然而考慮這一家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原文】 家既已治,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
國之為家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亂,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家君總①其家之義,以尚同于國君。
國君亦為發憲布令于國之衆,曰:“若見愛利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國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國以告者,亦猶愛利國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國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國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
是以民見善者言之,見不善者言之;國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矣。
然計若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國既已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
天下之為國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國,而非人之國,是以厚者有戰,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國君選②其國之義,以尚同于天子。
天子亦為發憲布令于天下之衆,曰:“若見愛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天下者,亦以告。
”若見愛利天下以告者,亦猶愛利天下者也,上得則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天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天下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天下
所以古時建國立都,就設立了帝王君主,又輔佐以卿士師長,這不是為了取悅他們,隻是分授職責,讓他們幫助上天治理天下。
【原文】 今此何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
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若苟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為善,将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辟百姓之毀①;是以為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
上以若人為暴,将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為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
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
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
然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②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辟其毀罰。
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
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注釋】 ①辟:前疑脫一“不”字。
②賞:當為“嘗”,曾經。
【譯文】 現在為什麼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屬,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事奉他的上級?這是因為上下相互殘害。
怎麼會這樣呢?就是各人的道理不同。
假若道理不同的人雙方有所偏私,上面認為這人行善,準備賞賜他,這人雖然得到了上面的賞賜,卻免不了百姓的非議,因此雖然人們看到有賞賜,但行善的人也未必因此而得到勉勵。
上面認為這人作惡,準備懲罰他,此人雖得到了上司的懲罰,但卻得到了百姓的贊譽,因此雖然人們看到了懲罰,做惡人的卻未必得到遏制。
所以考慮上面的賞賜贊譽,不足以勉勵向善;考慮上面的非毀懲罰,不足以阻止暴行。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各人的道義不同。
那麼将如何統一天下各人的道義呢?所以墨子說道:為何不試着讓家君對他的家人發布政令說:“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我。
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報告給我,也和愛護和有利家族一樣,上面得知了将賞賜他,大家聽到了将贊譽他。
你們見到了禍害家族的不來報告,也和禍害家族的一樣,上面得知了将懲罰他,大家聽到了将非議他。
”所以全家人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賞賜贊譽,而避免非議懲罰。
所以,見了好的來報告,見了不好的也來報告。
家君發現好人而賞賜他,發現壞人而懲罰他。
好人得到獎賞而壞人受到懲罰,那麼家族就會治理好。
然而考慮這一家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呢?隻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義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原文】 家既已治,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
國之為家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亂,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家君總①其家之義,以尚同于國君。
國君亦為發憲布令于國之衆,曰:“若見愛利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國者,亦必以告。
”若見愛利國以告者,亦猶愛利國者也,上得且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國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若國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
是以民見善者言之,見不善者言之;國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矣。
然計若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國既已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
天下之為國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國,而非人之國,是以厚者有戰,而薄者有争。
故又使國君選②其國之義,以尚同于天子。
天子亦為發憲布令于天下之衆,曰:“若見愛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天下者,亦以告。
”若見愛利天下以告者,亦猶愛利天下者也,上得則賞之,衆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天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天下者也,上得且罰之,衆聞則非之。
是以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