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尚同(下)——治國之道的關鍵是統一百姓的是非觀念

關燈
助之視聽者衆。

    故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光②譽令聞,先人發之。

    唯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

    古者有語焉,曰:“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

    ”夫唯能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

    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裡之外,有賢人焉,其鄉裡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

    千裡之内③,有暴人焉,其鄉裡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罰之。

    故唯毋以聖王為聰耳明目與?豈能一視而通見千裡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裡之外哉?聖王不往而視也,不就而聽也。

    然而使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④足者,何也?其以尚同為政善也。

     【注釋】 ①差論:選擇。

     ②光:通“廣”。

     ③内:當為“外”。

     ④重:重複。

     【譯文】 因此古時的聖王治理天下,他所選擇作為自己左右的人、輔佐自己的人,都是賢良之人。

    在外邊做事的人,幫助他察看和聽聞的人很多。

    所以他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要比别人先考慮周到;和大家一起辦事,要比别人先成功;他的榮譽和美好的名聲,要比别人先傳揚出去。

    隻有相信這些去做事,才能有這樣多的利益。

    古時有這樣的話,說:“一隻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隻眼睛所看到的;一隻耳朵所聽到的,不如兩隻耳朵所聽到的;一隻手拿東西,不如兩隻手力氣大。

    ”隻有相信這些去做事,才能有這樣多的利益。

    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千裡之外的地方有個賢人,那一鄉裡的人還未全部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賞賜了。

    千裡之外的地方有一個惡人,那一鄉裡的人還未全部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懲罰了。

    所以就此認為聖王是耳聰目明嗎?怎麼能張眼一望就到達千裡之外呢?怎麼能傾耳一聽就到達千裡之外呢?聖王不去就能看到,不去靠近就能聽到,然而可以讓天下從事寇亂盜賊的人走遍天下無處立足,原因是什麼呢?那是以尚同原則治理政務的好處。

     【原文】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

    曰:必疾愛而使之,緻信而持①之,富貴以道②其前,明罰以率③其後。

    為政若此,唯欲毋與我同,将不可得也。

    ”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

    ” 【注釋】 ①持:把持,控制。

     ②“道”:通“導”,引導。

     ③率(lǜ):标準,規格。

     【譯文】 所以墨子說:“凡是使百姓同一于上的,如果愛民之心不急迫的話,百姓就不可驅使。

    即是說,必須切實愛護他們才能驅使他們,表達信任之心才能擁有他們。

    用富貴引導于前,用嚴明的懲罰督率于後。

    像這樣施政,即使人民不與我一緻,也是不可能的。

    ”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臣、士人君子們,如果心中确實要奉行仁義,追求做高尚的士人,對上想要符合聖王之道,對下想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此對尚同這一主張不可不予以審察,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治國的關鍵。

    ” 【解析】 全篇《尚同下》講的是:正确的治道該是什麼和為什麼以及怎樣去取義于民,并以身戴行地執法。

     作者首先提出,治國之道的關鍵是統一百姓的是非觀念,并指出用“尚同”為政才能統一百姓的是非觀念——明于民之善非。

    并論證說,選立天子、諸侯、官員等不是為了讓他們說教,而是要他們去執法。

    然而已經有了政權,為什麼沒能實現互相合作而是“上下相賤”呢?墨子的回答是“義不同”。

    義不同則使得君王所贊譽的所非毀的東西與百姓不同。

    那麼,就不能通過賞罰去使百姓向善去惡。

    接着,墨子首先以家君層級為例,講述“一同天下之義”的具體做法。

    最後,作者強調尚同的精神是“愛民”。

    “尚同”是“上同”的關鍵。

     此篇與前兩篇主旨相同,旨在說明為政者要用同一于上的方法來統一人們的思想,處理政務,管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