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尚同(中)——“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
關燈
小
中
大
③室人:家裡人。
④吻:唇。
⑤德音:天子的诏令。
撫循:撫慰。
【譯文】 所以古代的聖王因為能夠審慎地統一百姓的意見,讓他們做行政長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溝通了。
上面若有尚被隐蔽而遺漏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夠随時提醒他,使他得到好處;下面若有蓄積的怨恨和禍害,上面也能夠随時去除它。
所以遠在數千或數萬裡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賞賜他;遠在數千或數萬裡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壞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懲罰了他。
所以全天下的人都為之十分害怕和震動戰栗,不敢做淫暴的事。
說:“天子的視聽如神。
”先王說過這樣的話:“不是神,隻是能夠使他人的耳目幫助自己視聽,使他人的唇幫助自己說話,使他人的心幫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幫助自己行動。
”幫助他視聽的人多了,那麼他的所見所聞就廣大了;幫助他說話的人多了,那麼他的有恩德的語言所安撫的範圍就廣闊了;幫助他思考的人多了,那麼計劃與謀略實行得就快了;幫助他行動的人多了,那麼他所做的事情成功得就快了。
所以古代的聖人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并名垂後世,沒有别的特殊原因,隻是能夠以與上面保持一緻的原則來行使政事。
【原文】 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①來見彼王,聿求厥章。
”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庭,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②。
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③天子之教者。
《詩》曰:“我馬維駱,六辔沃若④,載馳載驅,周爰⑤咨度。
”又曰:“我馬維骐,六辔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即此語也。
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
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将欲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 【注釋】 ①載:始。
②賓:服。
③紛:亂。
④沃若:潤澤之貌。
⑤爰:語氣詞。
【譯文】 所以先王的書《周頌》上說:“始來見那個君王,尋求典章制度。
”這說的是古代的諸侯國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來朝聘,接受天子嚴正的教導,然後回去治理他們的國家,因此政令所到之處,沒有人敢不服從。
在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人敢于變亂天子的教令。
《詩經》上說:“我的馬是黑色鬃毛的白馬,六條馬缰繩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所到之處普遍地詢訪查問。
”又說:“我的馬是青黑色的,六條馬缰繩像絲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所到之處普遍地詢問謀劃。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古代的國君諸侯聽見或看到好與壞的事情,都要騎着馬去報告天子。
所以賞的的确是賢人,罰的的确是壞人,不殺害無辜,也不放過有罪的人,這就是與上面保持一緻所帶來的功效。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臣士人君子,如果真想使他們的國家富有,人口衆多,刑法政治得到治理,國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尚同’之道,因為這是為政的根本。
” 【解析】 本篇與前篇《尚同上》的主旨大緻相同而又有所發展。
前篇說雖然“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卻仍然要遭受暑熱嚴寒、風霜雨露的災害,本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其原因在于沒能夠“尚同乎天”,也就是說,在天子之上還有“天”的存在,真正能夠統一人們的思想,成為其标準的正是“天”的意志和好惡。
古代聖明的君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帶領百姓敬奉上天鬼神,任人唯賢,人們也就能以上之善為善、以上之惡為惡,因而上天鬼神賜福于他,百姓得到利益而順服于他,從而使天下得以安甯;而當今的君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敬奉上天鬼神,以刑罰強行壓制百姓,任人唯親,故上下離心,天下和沒有設立各級行政長官的時候一樣混亂。
因此,墨子認為隻有統一思想于“天”,才能使千裡之外的百姓也服從于天子的管理,這才是“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
④吻:唇。
⑤德音:天子的诏令。
撫循:撫慰。
【譯文】 所以古代的聖王因為能夠審慎地統一百姓的意見,讓他們做行政長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溝通了。
上面若有尚被隐蔽而遺漏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夠随時提醒他,使他得到好處;下面若有蓄積的怨恨和禍害,上面也能夠随時去除它。
所以遠在數千或數萬裡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賞賜他;遠在數千或數萬裡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壞事,他的家人還未完全知道,他的鄉人也未完全聽到,天子就已知道并懲罰了他。
所以全天下的人都為之十分害怕和震動戰栗,不敢做淫暴的事。
說:“天子的視聽如神。
”先王說過這樣的話:“不是神,隻是能夠使他人的耳目幫助自己視聽,使他人的唇幫助自己說話,使他人的心幫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幫助自己行動。
”幫助他視聽的人多了,那麼他的所見所聞就廣大了;幫助他說話的人多了,那麼他的有恩德的語言所安撫的範圍就廣闊了;幫助他思考的人多了,那麼計劃與謀略實行得就快了;幫助他行動的人多了,那麼他所做的事情成功得就快了。
所以古代的聖人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并名垂後世,沒有别的特殊原因,隻是能夠以與上面保持一緻的原則來行使政事。
【原文】 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①來見彼王,聿求厥章。
”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庭,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②。
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③天子之教者。
《詩》曰:“我馬維駱,六辔沃若④,載馳載驅,周爰⑤咨度。
”又曰:“我馬維骐,六辔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即此語也。
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
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将欲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當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 【注釋】 ①載:始。
②賓:服。
③紛:亂。
④沃若:潤澤之貌。
⑤爰:語氣詞。
【譯文】 所以先王的書《周頌》上說:“始來見那個君王,尋求典章制度。
”這說的是古代的諸侯國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來朝聘,接受天子嚴正的教導,然後回去治理他們的國家,因此政令所到之處,沒有人敢不服從。
在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人敢于變亂天子的教令。
《詩經》上說:“我的馬是黑色鬃毛的白馬,六條馬缰繩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所到之處普遍地詢訪查問。
”又說:“我的馬是青黑色的,六條馬缰繩像絲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所到之處普遍地詢問謀劃。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古代的國君諸侯聽見或看到好與壞的事情,都要騎着馬去報告天子。
所以賞的的确是賢人,罰的的确是壞人,不殺害無辜,也不放過有罪的人,這就是與上面保持一緻所帶來的功效。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臣士人君子,如果真想使他們的國家富有,人口衆多,刑法政治得到治理,國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尚同’之道,因為這是為政的根本。
” 【解析】 本篇與前篇《尚同上》的主旨大緻相同而又有所發展。
前篇說雖然“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卻仍然要遭受暑熱嚴寒、風霜雨露的災害,本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其原因在于沒能夠“尚同乎天”,也就是說,在天子之上還有“天”的存在,真正能夠統一人們的思想,成為其标準的正是“天”的意志和好惡。
古代聖明的君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帶領百姓敬奉上天鬼神,任人唯賢,人們也就能以上之善為善、以上之惡為惡,因而上天鬼神賜福于他,百姓得到利益而順服于他,從而使天下得以安甯;而當今的君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敬奉上天鬼神,以刑罰強行壓制百姓,任人唯親,故上下離心,天下和沒有設立各級行政長官的時候一樣混亂。
因此,墨子認為隻有統一思想于“天”,才能使千裡之外的百姓也服從于天子的管理,這才是“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