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尚同(中)——“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
關燈
小
中
大
必須認為錯。
臣下有了善行,就加以查訪推薦;上面有過失,就加以規谏。
與上面保持一緻,而不要有與下面勾結的私心。
這樣,上面得知就會賞賜他,百姓聽見了就會贊美他。
假如聽到或看到好的事情,而不報告給上面;凡聽到或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報告給上面。
上面認為對的,不肯說對;上面認為錯的,不肯說錯。
臣下有了善行,不能加以查訪推薦;上面有了過失,也不能予以規谏。
與下面勾結而非難上面,像這樣的人,上面得知就要懲罰他,百姓聽見了就要非議他。
”所以,古時聖王制定刑法賞譽都非常明察、可靠。
因此凡是天下的百姓,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賞賜贊揚,而害怕上面的責難與懲罰。
所以裡長順從天子的政令,使他這一裡内的道義一緻。
裡長統一了裡内的道義,又率領裡内的百姓向上與鄉長保持意見一緻,說:“凡裡内的人民,都應該和鄉長統一,而不敢與下面勾結。
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也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鄉長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好的行為。
”鄉長本是鄉内的賢能之人,如果全鄉人都能效法鄉長,還能說鄉内會治理不好嗎?考察鄉長之所以能把鄉内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全鄉的道義,所以鄉内就治理好了。
【原文】 鄉長治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①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
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
”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
”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則天災将猶未止也。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②,雪霜雨露不時③,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④,此天之降罰也,将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注釋】 ①有:通“又”。
②不節:不合時節。
③不時:不合時令。
④薦臻:聯綿詞,接二連三。
【譯文】 鄉長治理他的鄉,而鄉内已經治理好了,又率領他鄉内的百姓,以向上與國君保持意見一緻,說:“凡是鄉内的百姓,都應對上服從國君,而不可與下面勾結。
國君認為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國君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好的行為。
”國君本是一國之中的賢能之人,如果國中所有的人都能效法國君,那麼還能說這一國會治理不好嗎?考察國君之所以能把國内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全國的道義,所以國内就治理好了。
” 國君治理他本國,而國内已治理好了,又率領他國内的百姓以向上與天子保持意見一緻,說:“凡是國内的百姓,都應對上服從天子,而不可與下面勾結。
天子認為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的行為。
”天子本是天下最仁愛的人,如果全天下的百姓都能效法天子,那麼還能說天下會治理不好嗎?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天下的道義,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 已經做到向上服從天子,而還不能服從上天,那麼天災還會不止。
假如遇到氣候的寒熱不符合節令,雪霜雨露降得不合時令,五谷不熟,六畜不旺,疾疫成災,狂風暴雨接二連三,一再來臨,這就是上天降下的懲罰,用以懲戒那些不願服從上天的人。
【原文】 故古者聖王明天
臣下有了善行,就加以查訪推薦;上面有過失,就加以規谏。
與上面保持一緻,而不要有與下面勾結的私心。
這樣,上面得知就會賞賜他,百姓聽見了就會贊美他。
假如聽到或看到好的事情,而不報告給上面;凡聽到或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報告給上面。
上面認為對的,不肯說對;上面認為錯的,不肯說錯。
臣下有了善行,不能加以查訪推薦;上面有了過失,也不能予以規谏。
與下面勾結而非難上面,像這樣的人,上面得知就要懲罰他,百姓聽見了就要非議他。
”所以,古時聖王制定刑法賞譽都非常明察、可靠。
因此凡是天下的百姓,都希望得到上面的賞賜贊揚,而害怕上面的責難與懲罰。
所以裡長順從天子的政令,使他這一裡内的道義一緻。
裡長統一了裡内的道義,又率領裡内的百姓向上與鄉長保持意見一緻,說:“凡裡内的人民,都應該和鄉長統一,而不敢與下面勾結。
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也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鄉長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好的行為。
”鄉長本是鄉内的賢能之人,如果全鄉人都能效法鄉長,還能說鄉内會治理不好嗎?考察鄉長之所以能把鄉内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全鄉的道義,所以鄉内就治理好了。
【原文】 鄉長治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①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曰:“凡鄉之萬民,皆上同乎國君而不敢下比。
國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國君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
”國君固國之賢者也,舉國人以法國君,夫國何說而不治哉?察國君之所以治國而國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國之義,是以國治。
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
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
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
”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則天災将猶未止也。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②,雪霜雨露不時③,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④,此天之降罰也,将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注釋】 ①有:通“又”。
②不節:不合時節。
③不時:不合時令。
④薦臻:聯綿詞,接二連三。
【譯文】 鄉長治理他的鄉,而鄉内已經治理好了,又率領他鄉内的百姓,以向上與國君保持意見一緻,說:“凡是鄉内的百姓,都應對上服從國君,而不可與下面勾結。
國君認為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國君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好的行為。
”國君本是一國之中的賢能之人,如果國中所有的人都能效法國君,那麼還能說這一國會治理不好嗎?考察國君之所以能把國内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全國的道義,所以國内就治理好了。
” 國君治理他本國,而國内已治理好了,又率領他國内的百姓以向上與天子保持意見一緻,說:“凡是國内的百姓,都應對上服從天子,而不可與下面勾結。
天子認為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錯的,大家也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的行為。
”天子本是天下最仁愛的人,如果全天下的百姓都能效法天子,那麼還能說天下會治理不好嗎?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隻因為他能統一天下的道義,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 已經做到向上服從天子,而還不能服從上天,那麼天災還會不止。
假如遇到氣候的寒熱不符合節令,雪霜雨露降得不合時令,五谷不熟,六畜不旺,疾疫成災,狂風暴雨接二連三,一再來臨,這就是上天降下的懲罰,用以懲戒那些不願服從上天的人。
【原文】 故古者聖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