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尚同(上)——遵循上天的意志,不可獨斷專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關燈
小
中
大
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鄉長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好的行為。
那麼,鄉裡怎麼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由于鄉長能夠統一全鄉人的意見,所以鄉内就治理好了。
” 【原文】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
鄉長發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
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
”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
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
”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
今若天飄風苦雨①,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②。
譬若絲縷之有紀③,罔罟之有綱④,所連⑤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 【注釋】 ①飄風:狂風。
苦雨:久下不停的雨。
②請:通“誠”,确實。
③紀:絲的總緒。
④罟(gǔ):漁網。
綱:漁網上的總繩。
⑤連:當為“以”。
【譯文】 鄉長是這一鄉的仁義之人。
鄉長發布政令于鄉中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
國君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國君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的行為。
”那麼,還怎麼能說國内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國君能統一國中人的意見,所以國内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義之人。
國君發布政令于全國的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報告給天子。
天子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好的行為。
”那麼,還怎麼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一天下人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對上服從天子,而不會服從于天,那麼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
現在假如天上狂風不斷,暴雨不停,時時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服從上天的百姓的懲罰。
所以墨子說:“古時聖王制定五種刑法,确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總緒、漁網有總繩一樣,是用來約束那些不服從上面統治的老百姓的方法。
” 【解析】 “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于上級,并最終統一于上天。
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
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于缺乏符合天意的好的領導,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擔任各級領導。
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是一緻的,都是對當時貴族統治的批判。
本文說的是人們在是非善惡的評判上要有一個統一的标準,要統一于他的上級,這樣才能避免糾紛,使天下得到治理。
作者開篇列舉了上古剛開始有人民之時,因為人人各行其是,意見難以統一,所以天下紛擾混亂,無法和睦相處。
因此,上天便選拔賢能之人,并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讓他們依次擔任從天子到正長的各級大小統治者,這樣便能統一各自管轄區域内百姓的思想,最終統一于天子,從而免于相互争辯、诋毀。
在文章結尾,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即使人們的思想都統一于天子,仍不免會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尚未能統一于上天,因此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墨子始終認為,上天才是天下最大的統治者,天子隻是代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權力,故而就連天子也要遵循上天的意志,不能獨斷專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鄉長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好的行為。
那麼,鄉裡怎麼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治理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由于鄉長能夠統一全鄉人的意見,所以鄉内就治理好了。
” 【原文】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
鄉長發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
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
”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
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
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
”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
今若天飄風苦雨①,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②。
譬若絲縷之有紀③,罔罟之有綱④,所連⑤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 【注釋】 ①飄風:狂風。
苦雨:久下不停的雨。
②請:通“誠”,确實。
③紀:絲的總緒。
④罟(gǔ):漁網。
綱:漁網上的總繩。
⑤連:當為“以”。
【譯文】 鄉長是這一鄉的仁義之人。
鄉長發布政令于鄉中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
國君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國君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的行為。
”那麼,還怎麼能說國内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國君能統一國中人的意見,所以國内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義之人。
國君發布政令于全國的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報告給天子。
天子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去掉你們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好的言論;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好的行為。
”那麼,還怎麼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一天下人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對上服從天子,而不會服從于天,那麼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
現在假如天上狂風不斷,暴雨不停,時時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服從上天的百姓的懲罰。
所以墨子說:“古時聖王制定五種刑法,确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總緒、漁網有總繩一樣,是用來約束那些不服從上面統治的老百姓的方法。
” 【解析】 “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于上級,并最終統一于上天。
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
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于缺乏符合天意的好的領導,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擔任各級領導。
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是一緻的,都是對當時貴族統治的批判。
本文說的是人們在是非善惡的評判上要有一個統一的标準,要統一于他的上級,這樣才能避免糾紛,使天下得到治理。
作者開篇列舉了上古剛開始有人民之時,因為人人各行其是,意見難以統一,所以天下紛擾混亂,無法和睦相處。
因此,上天便選拔賢能之人,并根據他們能力的大小,讓他們依次擔任從天子到正長的各級大小統治者,這樣便能統一各自管轄區域内百姓的思想,最終統一于天子,從而免于相互争辯、诋毀。
在文章結尾,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即使人們的思想都統一于天子,仍不免會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尚未能統一于上天,因此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墨子始終認為,上天才是天下最大的統治者,天子隻是代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權力,故而就連天子也要遵循上天的意志,不能獨斷專行,才能治理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