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尚同(上)——遵循上天的意志,不可獨斷專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
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
其人茲①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
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
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②餘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虖③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④而明知,故畫分⑤萬國,立諸侯國君。
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⑥。
【注釋】 ①茲:更加。
②腐(xiǔ):腐臭。
③虖:通“乎”。
④一二:當為“一一”。
⑤畫分:劃分。
⑥正長:即“政長”,行政長官。
【譯文】 墨子說:古代人類剛剛産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他們所說的話的意思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一人就有一種道理,兩人就有兩種道理,十人就有十種道理。
人越多,他們所謂的道理也就越多。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道理而認為别人沒道理,因而相互攻擊。
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
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緻有餘力的人不願幫助别人;有餘财者甯願讓它腐爛,也不願分給别人;有良好的道理甯願自己隐藏起來,也不肯教給别人,以緻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擁立他為天子。
立了天子之後,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拔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
天子、三公确立以後,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百姓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很多國家,然後設立諸侯國君。
諸侯國君确立以後,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内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各級行政長官。
【原文】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過則規谏之,下有善則傍①薦之。
上同而不下比②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
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谏,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
”上以此為賞罰,明察以審信。
是故裡長者,裡之仁人也。
裡長發政裡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
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③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
”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注釋】 ①傍:通“訪”。
②比:勾結。
③去:除去,去除。
【譯文】 行政長官設立之後,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好和不好的事,都要報告給上面。
上面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查訪推薦給國君。
是非與上面一緻,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
假如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及時查訪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保持一緻,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
”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所以裡長就是這一裡内的仁義之人。
裡長發布政令于裡中的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報告給鄉長。
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
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
其人茲①衆,其所謂義者亦茲衆。
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
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②餘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虖③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④而明知,故畫分⑤萬國,立諸侯國君。
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⑥。
【注釋】 ①茲:更加。
②腐(xiǔ):腐臭。
③虖:通“乎”。
④一二:當為“一一”。
⑤畫分:劃分。
⑥正長:即“政長”,行政長官。
【譯文】 墨子說:古代人類剛剛産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他們所說的話的意思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一人就有一種道理,兩人就有兩種道理,十人就有十種道理。
人越多,他們所謂的道理也就越多。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道理而認為别人沒道理,因而相互攻擊。
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
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緻有餘力的人不願幫助别人;有餘财者甯願讓它腐爛,也不願分給别人;有良好的道理甯願自己隐藏起來,也不肯教給别人,以緻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擁立他為天子。
立了天子之後,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拔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
天子、三公确立以後,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百姓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很多國家,然後設立諸侯國君。
諸侯國君确立以後,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内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各級行政長官。
【原文】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過則規谏之,下有善則傍①薦之。
上同而不下比②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
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谏,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
”上以此為賞罰,明察以審信。
是故裡長者,裡之仁人也。
裡長發政裡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
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
去③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
”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注釋】 ①傍:通“訪”。
②比:勾結。
③去:除去,去除。
【譯文】 行政長官設立之後,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好和不好的事,都要報告給上面。
上面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
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查訪推薦給國君。
是非與上面一緻,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
假如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及時查訪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保持一緻,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
”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所以裡長就是這一裡内的仁義之人。
裡長發布政令于裡中的百姓,說道:“聽到好和不好的事,必須報告給鄉長。
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