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尚賢(下)——崇尚賢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的根本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衆也,刑法之治也。
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①舉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諸侯于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禦之士,我将賞貴之;不能射禦之士,我将罪賤之。
”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禦之士喜,不能射禦之士懼。
我賞②因而誘之矣,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将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賤之。
”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懼。
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③。
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
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
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注釋】 ①毋:不。
②賞:當作“嘗”。
③沮:止。
【譯文】 墨子說:天下的王公大臣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足,人口衆多,政治安定,但卻不知道以尚賢使能去治理國家和百姓。
王公大臣喪失了尚賢使能這一治國的根本。
如果王公大臣從不知道尚賢使能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 現在假設這裡有一個諸侯,在他的國家治理政事,說道:“凡是我國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将獎賞他,使他富貴;那些不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将責罰他,使他貧賤。
”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善于射箭駕車的人高興,不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害怕。
我曾順着前一假設進一步誘導說:“凡是我國忠信之人,我都将獎賞他,使他富貴;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将責罰他,使他貧賤。
”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興,不忠不信的人害怕。
現在如果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采取尚賢政治,就會使一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
進一步行使尚賢政治于天下,就會使天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
我以前之所以尊崇堯、舜、禹、湯、文、武的治國之道,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們當衆發布政令以治理百姓,使天下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
這就是尚賢,它和堯、舜、禹、湯、文、武的治國之道是一樣的。
【原文】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衆發政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敗财也。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罷①馬不能治,必索良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敗财也。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
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财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此譬猶瘖者而使為行人②,聾者而使為樂師。
【注釋】 ①罷:通“疲”。
②瘖(yīn):通“喑”,啞。
行人:指外交人員。
【譯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平時行為處事說話言談都知道崇尚賢能,而一到他們面對民衆發布政令以治理百姓的時候,就不知道尚賢使能了。
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隻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現在的王公大臣有一隻牛羊不會殺,一定去找高明的屠夫;有一件衣裳不會做,一定去找高明的裁縫。
當王公大臣遇到此類問題時,即使像自己的骨肉那樣親近的人,那些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人,以及相貌好看的人,如果确實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就不會任用他們。
為什麼呢?因為擔心損失自己的财物。
當王公大臣對待此類問題時,就不失為一個尚賢使能的人。
王公大臣有一匹病馬不能醫治,一定要找高明的獸醫;有一張壞弓拉不開,一定要找高明的工匠。
當王公
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①舉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諸侯于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禦之士,我将賞貴之;不能射禦之士,我将罪賤之。
”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禦之士喜,不能射禦之士懼。
我賞②因而誘之矣,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将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賤之。
”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懼。
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③。
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
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衆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
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注釋】 ①毋:不。
②賞:當作“嘗”。
③沮:止。
【譯文】 墨子說:天下的王公大臣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足,人口衆多,政治安定,但卻不知道以尚賢使能去治理國家和百姓。
王公大臣喪失了尚賢使能這一治國的根本。
如果王公大臣從不知道尚賢使能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 現在假設這裡有一個諸侯,在他的國家治理政事,說道:“凡是我國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将獎賞他,使他富貴;那些不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将責罰他,使他貧賤。
”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善于射箭駕車的人高興,不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害怕。
我曾順着前一假設進一步誘導說:“凡是我國忠信之人,我都将獎賞他,使他富貴;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将責罰他,使他貧賤。
”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興,不忠不信的人害怕。
現在如果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采取尚賢政治,就會使一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
進一步行使尚賢政治于天下,就會使天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
我以前之所以尊崇堯、舜、禹、湯、文、武的治國之道,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們當衆發布政令以治理百姓,使天下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
這就是尚賢,它和堯、舜、禹、湯、文、武的治國之道是一樣的。
【原文】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衆發政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敗财也。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罷①馬不能治,必索良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敗财也。
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
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
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财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此譬猶瘖者而使為行人②,聾者而使為樂師。
【注釋】 ①罷:通“疲”。
②瘖(yīn):通“喑”,啞。
行人:指外交人員。
【譯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平時行為處事說話言談都知道崇尚賢能,而一到他們面對民衆發布政令以治理百姓的時候,就不知道尚賢使能了。
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隻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現在的王公大臣有一隻牛羊不會殺,一定去找高明的屠夫;有一件衣裳不會做,一定去找高明的裁縫。
當王公大臣遇到此類問題時,即使像自己的骨肉那樣親近的人,那些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人,以及相貌好看的人,如果确實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就不會任用他們。
為什麼呢?因為擔心損失自己的财物。
當王公大臣對待此類問題時,就不失為一個尚賢使能的人。
王公大臣有一匹病馬不能醫治,一定要找高明的獸醫;有一張壞弓拉不開,一定要找高明的工匠。
當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