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尚賢(下)——崇尚賢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的根本

關燈
大臣遇到此類問題時,即使像自己的骨肉那樣親近的人,那些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人,以及相貌好看的人,如果确實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就不會任用他們。

    為什麼呢?因為擔心損失自己的财物。

    當王公大臣對待此類問題時,就不失為一個尚賢使能的人。

    但一到他治理國家就不這樣了,隻要是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以及面貌好看的人,就舉用他。

    如此看來,王公大臣愛他自己的國家,還不如愛他的一張壞弓、一匹病馬、一件衣裳、一隻牛羊?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人君子隻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

    這就好像讓一個啞巴去充當外交人員、讓一個聾人去充當樂師一樣。

     【原文】 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于曆山,陶于河瀕,漁于雷澤,灰①于常陽。

    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②之上,衣褐帶索,庸築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是故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③而上之。

     【注釋】 ①灰:指燒制石灰。

     ②圜(yuán)土:牢獄。

     ③推:推薦,推舉。

     【譯文】 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他所富所貴的,未必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故富貴者、面貌好看的人。

    所以,從前舜在曆山下耕田,在黃河邊制陶器,在雷澤捕魚,在常陽燒制石灰,堯在服澤之地得到他,推舉他為天子,讓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從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私臣,讓他做廚師,湯得到并舉用他,立他為三公,使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從前傅說住在北海之洲的牢獄之中,穿着粗布衣,系着繩子,像傭人一樣在傅岩築城,武丁得到并舉用他,立他為三公,使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由此看來,從前堯舉用舜,湯舉用伊尹,武丁舉用傅說,難道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面貌好看的人嗎?那隻是遵照他們的話去做,采用他們的謀略,實行他們的主張,從而上可有利于天,中可有利于鬼,下可有利于人,所以把他們推舉提拔上去。

     【原文】 古者聖王既審尚賢,欲以為政,故書之竹帛,琢①之盤盂,傳以遺後世子孫。

    于先王之書《呂刑》之書然:王曰:“於②!來!有國有士,告女訟刑。

    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擇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能擇人而敬為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

    是何也?則以尚賢及之。

    于先王之書、豎年③之言然,曰:“晞④夫聖武知人,以屏輔⑤而耳。

    ”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選擇賢者,以為其群屬輔佐。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曰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莫若為賢。

    為賢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⑥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

    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注釋】 ①琢:雕,刻。

     ②於:歎詞。

     ③豎年:指老年人。

     ④晞:通“希”,希望,希求。

     ⑤屏輔:輔佐。

     ⑥疾:快速。

     【譯文】 古時的聖王既已明白了尚賢的道理,想以此治理政務,所以把它寫在竹帛、雕在盤盂上,流傳下去留給後世子孫。

    在先王留下的《呂刑》一書中這樣記載:王說:“喂!來啊!有國家、有領土的人,我來告訴你們使用刑罰之道。

    在現今你們要安撫百姓,你們除了賢人,還有什麼可選擇的呢?除了刑罰,還有什麼可重視的呢?還有什麼考慮不能達到呢?”能選擇人才,敬重刑罰,堯、舜、禹、湯、文、武的治國之道就可以得到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可以通過尚賢而達到。

    在先王之書、老年人的話中這樣說道:“尋求聖人、勇人、智人來輔佐你。

    ”這是說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選擇賢能的人做他的僚屬輔佐。

     有人說:“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

    ”試問,你怎麼做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