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尚賢(下)——崇尚賢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的根本
關燈
小
中
大
?最好是做賢人。
那麼做賢人的道理又是怎樣的呢?回答說:有力氣的趕快幫助别人,有錢财的努力分給别人,有智慧的人勉勵教導别人。
這樣,饑餓的人就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服,混亂的社會就可以得到治理。
如果饑餓的人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服,混亂的社會可以得到治理,這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
【原文】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①哉?若不知,使治其國家,則其國家之亂,可得而知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曰:莫若為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
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學能者也。
使②不知辯,德行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躄③瘖聾瞽為桀纣,不加失也。
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
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④,沮以為善;垂⑤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⑥也;腐臭餘财,而不相分資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
若此,則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
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
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⑦實将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注釋】 ①知:通“智”。
②使:假如。
③躄(bì):跛腳。
④攸:疑為“散”字之誤。
解:通“懈”,懈怠。
⑤垂:當作“舍”。
⑥勞來:勤勞。
⑦中:符合。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他所使其富有和尊貴的,都是他們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以及面貌好看的人,這樣的人怎能一定聰明呢?如果不聰明,讓他治理國家,那麼國家的混亂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可是你要怎樣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回答是:最好做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好看的人。
然而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好看的人,卻不是能學得來的。
假如不知分辨的話,即使德行醇厚如禹、湯、文、武,也不會得到任用;而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即使是跛子、聾啞人、盲人,乃至暴虐如桀纣,也不會棄之不用。
因此,獎賞的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懲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他所獎賞的人是沒有功勞的人,所懲罰的也是沒有罪過人的。
因此使百姓人心渙散,不願積極向善;甯可閑着,也不願相互勉勵幫助;甯願讓多餘的财物腐臭變質,也不願相互資助;甯可隐藏自己好的學問,也不願相互教導。
如此一來,饑餓的人就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得不到衣服,混亂的狀況就得不到治理。
隻有推舉提拔賢能之士,像從前的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湯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宮括、散宜生,才能做到天下太平,人民富足。
因此,近處的人安于其居,遠處的人前來歸附。
凡是日月所照、舟車所至、雨露所滋潤、谷食所養活的地方,得到這些賢人的治理後,無不相互勸勉和稱贊他們。
假如現今天下的王公大臣及士人君子,心中真想行仁義之事,希望做高尚之士,對上希望符合聖王之道,對下符合國家與百姓之利,那就不可不認真考慮尚賢這一說法了。
總之,崇尚賢能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的根本。
【解析】 本文以古、今為政者的不同做法作對比,以此來說明古代先王因為能真正任用賢能之人,才使更多的賢能之士主動歸附,從而使國家大治、百姓安樂;而現在的君主,隻知道在小事上任用良工能匠,如宰殺牛羊、縫制衣服、治愈病馬等,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卻任人唯親,這是不符合先王之道的。
作者通過反複論述,希望能引起統治者足夠的重視,切實推行“尚賢”這一為政的根本措施。
此篇文辭中錯亂難通之處較多,許是傳抄漏誤所緻。
那麼做賢人的道理又是怎樣的呢?回答說:有力氣的趕快幫助别人,有錢财的努力分給别人,有智慧的人勉勵教導别人。
這樣,饑餓的人就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可以得到衣服,混亂的社會就可以得到治理。
如果饑餓的人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服,混亂的社會可以得到治理,這就可以使人各安其生。
【原文】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①哉?若不知,使治其國家,則其國家之亂,可得而知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哉?曰:莫若為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
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學能者也。
使②不知辯,德行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躄③瘖聾瞽為桀纣,不加失也。
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
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④,沮以為善;垂⑤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⑥也;腐臭餘财,而不相分資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
若此,則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
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
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
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得此莫不勸譽。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⑦實将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注釋】 ①知:通“智”。
②使:假如。
③躄(bì):跛腳。
④攸:疑為“散”字之誤。
解:通“懈”,懈怠。
⑤垂:當作“舍”。
⑥勞來:勤勞。
⑦中:符合。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他所使其富有和尊貴的,都是他們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以及面貌好看的人,這樣的人怎能一定聰明呢?如果不聰明,讓他治理國家,那麼國家的混亂也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希望富貴而厭惡貧賤,可是你要怎樣才能得到富貴而避免貧賤呢?回答是:最好做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好看的人。
然而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好看的人,卻不是能學得來的。
假如不知分辨的話,即使德行醇厚如禹、湯、文、武,也不會得到任用;而王公大臣的骨肉之親,即使是跛子、聾啞人、盲人,乃至暴虐如桀纣,也不會棄之不用。
因此,獎賞的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懲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他所獎賞的人是沒有功勞的人,所懲罰的也是沒有罪過人的。
因此使百姓人心渙散,不願積極向善;甯可閑着,也不願相互勉勵幫助;甯願讓多餘的财物腐臭變質,也不願相互資助;甯可隐藏自己好的學問,也不願相互教導。
如此一來,饑餓的人就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就得不到衣服,混亂的狀況就得不到治理。
隻有推舉提拔賢能之士,像從前的堯有舜,舜有禹,禹有臯陶,湯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宮括、散宜生,才能做到天下太平,人民富足。
因此,近處的人安于其居,遠處的人前來歸附。
凡是日月所照、舟車所至、雨露所滋潤、谷食所養活的地方,得到這些賢人的治理後,無不相互勸勉和稱贊他們。
假如現今天下的王公大臣及士人君子,心中真想行仁義之事,希望做高尚之士,對上希望符合聖王之道,對下符合國家與百姓之利,那就不可不認真考慮尚賢這一說法了。
總之,崇尚賢能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務的根本。
【解析】 本文以古、今為政者的不同做法作對比,以此來說明古代先王因為能真正任用賢能之人,才使更多的賢能之士主動歸附,從而使國家大治、百姓安樂;而現在的君主,隻知道在小事上任用良工能匠,如宰殺牛羊、縫制衣服、治愈病馬等,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卻任人唯親,這是不符合先王之道的。
作者通過反複論述,希望能引起統治者足夠的重視,切實推行“尚賢”這一為政的根本措施。
此篇文辭中錯亂難通之處較多,許是傳抄漏誤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