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尚賢(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長存需尚賢

關燈
之則萬民被其利,終身無已。

    ” 《周頌》道之曰:“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

    若地之固,若山之承⑧,下坼不崩。

    若日之光,若月之明,與天地同常。

    ”則此言聖人之德,章明博大,埴⑨固以修久也。

    故聖人之德,蓋總乎天地者也。

     【注釋】 ①辭:批評,譴責。

    有苗:古代族名,又稱三苗。

     ②肆:當為“逮”,及。

     ③名:命令。

     ④隆:當為“降”。

     ⑤假:通“嘏”,受福之意。

     ⑥鄉:通“享”。

     ⑦窕:空隙。

     ⑧承:意為接天,極言其高。

     ⑨埴(zhí):黏土。

     【譯文】 那麼,天所使用的賢能的人又有誰呢?回答說:像從前禹、稷、臯陶就是。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先王之書《呂刑》中說過:“堯帝明白地詢問人民,人民都譴責有苗。

    帝堯說:‘各位君主以及在下執事之人,凡是有德之人即可不拘常規地任用,鳏寡之人也沒有關系。

    建立在崇高品德之上的威嚴才是真正的威嚴,出于崇高品德的明察才是真正的明察。

    ’于是命令伯夷、禹、稷三君,憂慮勤勞民事:伯益制定法令,使人民效法賢能之人;禹平治水土,制定山川的名稱;稷教民播種,讓人民努力耕種糧食。

    這三君的成功,使人民大受其福。

    ”這說的是三位聖人,謹言慎行,精心考慮,去求索天下沒有被發現的事物和被遺忘的利益。

    以此上奉于天,天即享用其德;以此下施于萬民,萬民即蒙受其利,終身不止。

    所以先王說:“這種道,用到治天下這大處來說就不會有遺漏;用到小處來說,也不會困塞。

    長久用它,則萬民受其利,終身不止。

    ” 《周頌》曾說過:“聖人的德行,像天一樣高,像地一樣廣,光照于天下;像大地一樣穩固,像高山一樣屹立,不會斷裂不會崩塌;像太陽一樣光明,像月亮一樣明朗,像天地一樣長久。

    ”這就是說聖人的德行光明博大,堅牢而長久。

    所以聖人之美德,總合天地之間的一切美德。

     【原文】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夫無德義,将何以哉?其說将必挾震威強,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挾震威強哉?傾者民之死也!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自古及今,未嘗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諸侯者也。

    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将欲使意①得乎天下,名成乎後世,故②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此聖人之厚行也。

     【注釋】 ①意:意圖。

     ②故:通“胡”,為什麼。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想要統治天下、匡正諸侯,但卻沒有德義,那依靠什麼呢?他們說必用威力和強權。

    現在王公大臣将會從使用威力強權中得到什麼呢?它必然會被面臨死亡威脅的人民所傾毀。

    百姓對生都十分愛惜,對死都十分憎恨,他們所希望的得不到,卻常常得到所厭惡的,從古到今,絕對沒有以這種方式統一天下、匡正諸侯的。

    現在王公大臣想統一天下,匡正諸侯,想要使自己得志于天下,成名于後世,為什麼不看到尚賢這一為政之根本呢?這是聖人崇高的品行所在啊! 【解析】 作者開篇提出隻有讓“貴且智”的賢能之人去治理國家、管理“愚且賤”的民衆,國家才能得到治理,社稷才能長存,所以“尚賢”是為政的根本。

    作者接着從“進賢”和“事能”兩方面進一步展開分析,強調不僅要能夠不拘一格地選拔賢人,同時更要明确地考查對方的能力,授予最适合對方、可以使其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并給予豐厚的俸祿和決斷的權力。

    作者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天下的民衆相信君主的“尚賢”之心是真誠的,遠近各處的賢能之士才會因此而為國效力。

     本文首先分别以禹、稷、臯陶和桀、纣、幽、厲為正反兩面的例子來論證“尚賢”與否産生的不同結果,接着又以“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打比方,說明隻在這些小事上“尚賢”,而在治國的大事上卻不知“尚賢”,這是“明小物而不明大物”,非聖王之道。

     本文主旨與上一篇“尚賢上”相同,隻是論述得更為詳盡具體,所用篇幅也較前者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