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尚賢(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長存需尚賢

關燈
天下。

    ”這些都說明聖人不放棄以尚賢使能治理國家。

    所以古時聖王能以尚賢使能來治理政事,不受其他事情的幹擾,因此天下都得到了利益。

     古時舜在曆山耕種,在黃河邊制陶,在雷澤捕魚。

    堯帝在服澤之北岸找到他,推舉他做天子,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私臣,隻是一個廚子。

    湯得到他,任用他為宰相,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傅說身穿粗布衣,系着繩索,在傅岩受傭築牆。

    武丁得到他,任用他為三公,讓他掌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

    他們為什麼始賤終貴、始貧終富呢?這是因為王公大臣懂得以尚賢使能治理國政,所以人民才不至于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亂不得治。

     【原文】 故古聖王以①審以尚賢使能為政,而取法于天。

    雖天亦不辯②貧富、貴賤、遠迩、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然則富貴為賢以得其賞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

    所以得其賞何也?曰: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愛之,從而利之,又率天下之萬民,以尚尊天事鬼、愛利萬民。

    是故天、鬼賞之,立為天子,以為民父母,萬民從而譽之“聖王”,至今不已。

    則此富貴為賢以得其賞者也。

     【注釋】 ①以:當為“能”。

     ②辯:通“辨”。

     【譯文】 所以古時的聖王能審慎地以尚賢使能來治理國政,并且取法于天。

    隻有天不分貧富貴賤、遠近親疏,隻要是賢能之人就選拔并重用他,不肖的人就壓制甚至罷免他。

     既然這樣,那麼,那些富貴而行仁政的人,又有哪些人得到上天的賞賜呢?回答說:像從前的聖王堯、舜、禹、湯、文、武等都是。

    他們得到賞賜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回答說:他們治理天下,能夠相愛互利,又率領天下萬民崇尚尊天事鬼、愛人利民。

    所以天地鬼神賞賜他們,立他們為天子,做人民的父母,人民從而稱贊他們為“聖王”,至今不息。

    這就是富貴事賢而得到上天賞賜的原因。

     【原文】 然則富貴為暴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者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從而賊①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賊傲萬民。

    是故天、鬼罰之,使身死而為刑戳,子孫離散,室家喪滅,絕無後嗣,萬民從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

    則此富貴為暴而以得其罰者也。

     然則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②,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

    則此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也。

     【注釋】 ①賊:殘害。

     ②鲧:(gǔn)。

    帝:指颛顼(zhuānxū)。

    元子:長子。

    庸:功勞。

     【譯文】 那麼那些身處富貴而行為殘暴卻得到懲罰的又有哪些人呢?回答說:像從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厲就是這樣的人。

    是怎麼知道的呢?回答說:他們統治天下,互相仇恨和殘害,又率領天下的人民咒罵上天,侮慢鬼神,殘害萬民。

    所以上天鬼神給他們懲罰,使他們本身被刑戮,子孫離散,家室毀滅,後嗣斷絕,萬民從而斥罵他們為“暴王”,至今不息。

    這就是身處富貴卻行為殘暴而得到懲罰的原因。

     那麼,親近的人但行為不良而得到懲罰的又有誰呢?回答說:像從前的伯鳏,是颛顼帝的長子,敗壞了帝的功德,不久就被誅殺于羽山郊外,那是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颛顼帝也不再愛他。

    這就是親近的人但行為不良而得到懲罰的原因。

     【原文】 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臯陶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書《呂刑》道之,曰:“皇帝清問下民,有辭有苗①,曰:‘群後之肆②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蓋。

    德威維威,德明維明。

    ’乃名③三後,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哲民維刑;禹平水土,名山川;稷隆④播種,農殖嘉谷。

    三後成功,維假⑤于民。

    ”則此言三聖人者,謹其言,慎其行,精其思慮;索天下之隐事遺利,以上事天,則天鄉⑥其德;下施之萬民,萬民被其利,終身無己。

    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則不窕⑦,小用之則不困,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