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尚賢(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長存需尚賢

關燈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

    故當若之①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也。

    逮至其國家之亂,社稷之危,則不知使能以治之。

    親戚則使之,無故富貴、面目佼②好則使之。

    夫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

    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愛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與其愛。

    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處若官者,爵高而祿厚,故愛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則此官什倍③也。

    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

    而予官什倍,則此治一而棄其九矣。

    雖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猶若不治。

    此其故何也?則王公大人不明乎以尚賢使能為政也。

    故以尚賢使能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謂也;以下賢為政而亂者,若吾言之謂也。

    今王公大人中實将欲治其國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 【注釋】 ①之:這。

     ②佼:通“姣”。

     ③什倍:十倍。

     【譯文】 現在的王公大臣,有一件衣裳不能縫制,必定要借助高明的裁縫;有一隻牛羊不能宰殺,必定要借助高明的屠夫。

    所以遇到上面這兩種事情,王公大人也未嘗不知道以尚賢使能為重,而一到國家喪亂、社稷傾危,就不知道尚賢使能以治理它了。

    凡是親戚就任用他,凡是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相貌長得好看的就任用他。

    那些無緣無故得到富貴的、相貌長得好看的就任用,難道這些人都很有智慧嗎?如果使他們治理國家,那是使不聰明的人治理國家呀!國家的混亂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說王公大臣因愛一個人的美貌而任用他,心中并不考察他的智慧而給他以寵愛,所以不能治理百人的,竟讓他做管理一千人的官;不能治理千人的,竟讓他做管理一萬人的官。

    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做這種官的人,爵位高而俸祿厚,隻因愛其美色而給他這個職位。

    不能治理一百人的,讓他做治理一千人的官;不能治理一千人的,讓他做治理一萬人的官,這是授予的官職超過其能力的十倍了。

    治理國家的原則是,每天都必須去治理。

    每天都去治理,但一天的時間不能延長十倍;用智慧去治理,而其治事的智能也不能增加十倍。

    那麼,這樣一來,他就隻能治理其中的一份而放棄其他九份了。

    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事,官事仍然治不好。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王公大臣不明白尚賢使能的緣故呀!所以,因尚賢使能為政而大治的,就是上面這些話所說的;因不能尚賢使能而為政混亂的,就像我所說的一樣。

    現在的王公大臣,如果心中真正想治理好國家,為什麼不去體察尚賢為政這些根本呢? 【原文】 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此聖王之道,先王之書《距年》之言也。

    傳曰:“求聖君哲人,以裨輔而①身。

    ”《湯誓》曰:“聿求元聖②,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則此言聖之不失以尚賢使能為政也。

    故古者聖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為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

     古者舜耕曆山,陶③河瀕,漁雷澤。

    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④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

    湯得之,舉以為己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傅說被褐帶索,庸⑤築乎傅岩。

    武丁得之,舉以為三公,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此何故始賤卒而貴,始貧卒而富?則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賢使能為政,是以民無饑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勞而不得息,亂而不得治者。

     【注釋】 ①而:你。

     ②聿(yù):文言助詞,無義,用于句首或句中。

    元:大。

     ③陶:制作陶器。

     ④接:接管,接掌。

     ⑤庸:通“傭”。

     【譯文】 況且,以尚賢使能作為政治的根本,又豈止是墨子這樣說的呢?這原是聖王的治國之道,是先王的書《距年》中的記載。

    《傳》上說:“要尋求聖君和哲人來輔佐你。

    ”《湯誓》中說:“求到大聖人,要和他同心協力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