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尚賢(中)——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長存需尚賢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譬之猶執熱之有③濯也,将休其手焉。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④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甯樂在君,憂戚在臣。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注釋】 ①本:舉措。
②女:通“汝”,你。
③有:據上文當為“用”。
④般:“頒”之假借字。
【譯文】 既然有這樣的法則,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這一法則的方法,那麼事情仍然辦不成。
所以要立下三項根本措施。
什麼叫三個根本呢?答道:如果爵位不高,民衆對他就不會敬重;俸祿不厚,民衆對他就不信任;權力不大,民衆對他就不畏懼。
把這三種東西給賢者,并不是因為他的賢能而予以賞賜,而是要他把事情辦好。
《詩經》上說:“告訴你要體恤别人,教給你如何安排爵位,誰能拿了熱的東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這是說古代的國君、諸侯不可不親善那些繼承人和輔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熱的東西後要用冷水洗濯一樣,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
古時的聖王得到賢人而任用他,頒賜爵位使他顯貴,分割土地做他封邑,終身都不厭棄。
賢人得遇明君,也必竭盡全力去為國君辦事,終身不倦。
如果有了美德善事,就歸功于國君。
所以,美德善事歸功于國君而怨恨诽謗則由臣下承擔;安甯喜樂由國君享用,而憂患則由臣下分擔。
古代聖王處理政務大概如此。
【原文】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為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
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将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貨者,不能分人以祿。
”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則其所譽不當①賢,而所罰不當暴。
王公大人尊此②,以為政乎國家,則賞亦必不當賢,而罰亦必不當暴。
若苟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③矣。
是以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④鄉裡;居處無節,出入無度,男女無别。
使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倍畔⑤;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
使斷獄則不中,分财則不均;與謀事不得,舉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誅不強。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
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注釋】 ①當:得當,适合。
②尊:通“遵”。
③沮:阻止。
④弟:通“悌”。
⑤倍畔:即“背叛”。
【譯文】 現在王公大臣也想效法古人為政,尊敬賢者,任用能者,給他們高的爵位,但俸祿卻不相應增加。
爵位高而沒有相應的俸祿,百姓是不會相信的,會說:“這不是真正的愛我,不過是假借虛名來使用我罷了。
”既然是被假借利用,百姓怎能親附君上呢?所以先王說:“貪于權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給别人;重視财貨的,不能把俸祿分給别人。
”政事既不讓人參與,俸祿又不分給别人,請問,天底下的賢人又怎麼會來到王公大人的身邊呢?如果賢人不來到王公大臣的身邊,那就有不肖的人在周圍了。
不肖的人在周圍,則他們所稱贊的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所懲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王公大人如果依靠這些人來治理國家,那麼他們所獎賞的也一定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所罰的也一定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如果所賞非賢,所罰非暴,那麼做賢人的得不到勉勵,而做惡人的也得不到阻止了。
那些在家不知道孝順父母,出外不懂得敬重鄉裡;居處沒有節制,出入沒有限度,男女沒有區别;讓他治理官府就會搶劫偷竊,讓他守城就會投降叛變;君上有難不肯犧牲自己,君主出亡不肯追随;讓他判案則不會公正,分配财物則不會平均;和他謀事達不到目的,讓他辦事辦不成,讓他防守不穩固,讓他征伐則不強大。
所以像從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厲等之所以損害其國家、傾覆其社稷,就是因為他們都隻明了小事理而不明了大道理。
【原文】
譬之猶執熱之有③濯也,将休其手焉。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④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
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甯樂在君,憂戚在臣。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注釋】 ①本:舉措。
②女:通“汝”,你。
③有:據上文當為“用”。
④般:“頒”之假借字。
【譯文】 既然有這樣的法則,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這一法則的方法,那麼事情仍然辦不成。
所以要立下三項根本措施。
什麼叫三個根本呢?答道:如果爵位不高,民衆對他就不會敬重;俸祿不厚,民衆對他就不信任;權力不大,民衆對他就不畏懼。
把這三種東西給賢者,并不是因為他的賢能而予以賞賜,而是要他把事情辦好。
《詩經》上說:“告訴你要體恤别人,教給你如何安排爵位,誰能拿了熱的東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這是說古代的國君、諸侯不可不親善那些繼承人和輔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熱的東西後要用冷水洗濯一樣,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
古時的聖王得到賢人而任用他,頒賜爵位使他顯貴,分割土地做他封邑,終身都不厭棄。
賢人得遇明君,也必竭盡全力去為國君辦事,終身不倦。
如果有了美德善事,就歸功于國君。
所以,美德善事歸功于國君而怨恨诽謗則由臣下承擔;安甯喜樂由國君享用,而憂患則由臣下分擔。
古代聖王處理政務大概如此。
【原文】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為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
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将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貨者,不能分人以祿。
”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則其所譽不當①賢,而所罰不當暴。
王公大人尊此②,以為政乎國家,則賞亦必不當賢,而罰亦必不當暴。
若苟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③矣。
是以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④鄉裡;居處無節,出入無度,男女無别。
使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倍畔⑤;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
使斷獄則不中,分财則不均;與謀事不得,舉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誅不強。
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
何則?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注釋】 ①當:得當,适合。
②尊:通“遵”。
③沮:阻止。
④弟:通“悌”。
⑤倍畔:即“背叛”。
【譯文】 現在王公大臣也想效法古人為政,尊敬賢者,任用能者,給他們高的爵位,但俸祿卻不相應增加。
爵位高而沒有相應的俸祿,百姓是不會相信的,會說:“這不是真正的愛我,不過是假借虛名來使用我罷了。
”既然是被假借利用,百姓怎能親附君上呢?所以先王說:“貪于權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給别人;重視财貨的,不能把俸祿分給别人。
”政事既不讓人參與,俸祿又不分給别人,請問,天底下的賢人又怎麼會來到王公大人的身邊呢?如果賢人不來到王公大臣的身邊,那就有不肖的人在周圍了。
不肖的人在周圍,則他們所稱贊的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所懲罰的也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王公大人如果依靠這些人來治理國家,那麼他們所獎賞的也一定不會是真正的賢人,所罰的也一定不會是真正的惡人。
如果所賞非賢,所罰非暴,那麼做賢人的得不到勉勵,而做惡人的也得不到阻止了。
那些在家不知道孝順父母,出外不懂得敬重鄉裡;居處沒有節制,出入沒有限度,男女沒有區别;讓他治理官府就會搶劫偷竊,讓他守城就會投降叛變;君上有難不肯犧牲自己,君主出亡不肯追随;讓他判案則不會公正,分配财物則不會平均;和他謀事達不到目的,讓他辦事辦不成,讓他防守不穩固,讓他征伐則不強大。
所以像從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厲等之所以損害其國家、傾覆其社稷,就是因為他們都隻明了小事理而不明了大道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