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尚賢(上)——尚賢乃為政之本,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關燈
他進入的那扇門來捉拿,強盜就無從逃跑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掌握了要害。

     【原文】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

    雖在農與工肆①之人,有能則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

    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②,量功而分祿。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

    文王舉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③,授之政,西土服。

    故當是時,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④;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

    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⑤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

    尚欲祖述⑥堯舜禹湯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賢。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 【注釋】 ①肆:作坊。

     ②殿:同“定”。

     ③罝(jū居):捕獸的網。

     ④施:上疑脫“不”字。

     ⑤章:通“彰”,顯著。

     ⑥尚:假如。

    祖:效法。

    述:遵照。

     【譯文】 所以古時聖王為政,任德尊賢,即使是從事農業或手工業、經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選拔他,給他高的爵位,給他豐厚的俸祿,任命他做事,給他權力。

    就是說,如果爵位不高,民衆對他就不會敬重;俸祿不厚,民衆對他就不信任;權力不大,民衆對他就不畏懼。

    把這三種東西給賢者,并不是因為他的賢能而予以賞賜,而是要他把事情辦好。

    所以在這時,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功勞定賞,衡量各人功勞而分發俸祿。

    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而民衆也不會永遠貧賤。

    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黜他。

    舉公義,避私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提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伯益從陰方之中提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提拔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計劃得以實施;文王把闳夭、泰颠從狩獵者中提拔出來,授予他們政事,結果西方的諸侯都來歸順。

    因此在此時,即使處在厚祿尊位的大臣,沒有不因心存畏懼敬懼而盡職盡責的;即使處在農業與手工業、經商地位的,沒有不争相勉勵而崇尚道德的。

     所以,賢士是國家輔佐大臣的接班人。

    得到了士,計謀就不會困乏,身體也不會勞苦,名立而功成,美的更加彰著,惡的不會産生,這都是因為得到了賢士。

    所以墨子說道:“國家安定之時不可不舉用賢士,國家混亂之時也不可不舉用賢士。

    如果想繼承堯舜禹湯的治國之道,就不可不崇尚賢能。

    崇尚賢能是政治的根本所在。

    ” 【解析】 本文主要探讨“尚賢”與政治的關系,認為“尚賢”乃“為政之本”。

    所謂“尚賢”,就是崇尚“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賢良之士,認為他們是“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作者主張統治者要打破血統界限,從各階層中選拔真才實學之人,給他們地位和權力,同時将那些屍位素餐的貴族老爺統統撤免。

    隻有這樣才能使國家富庶,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否則便會使國家貧困,人口削弱,社會危亂。

    對此,作者列舉了堯在服澤之陽提拔了舜,禹在陰方之中選出了伯益,湯在廚房裡發現了伊尹,文王在獵人的行列間找到了闳夭、泰颠,用諸多古代聖王選拔人才的實例來說明無論在戰禍紛飛的亂世,還是功成治定的太平盛世,任用賢者皆可使盛名立而大功成、美好彰顯而醜惡不生。

     全文的主旨概括起來,就是“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同時作者還認為人的地位的尊貴或低賤不是永遠不變的。

    這對當時廣大平民階級争奪政治權力的鬥争無疑有着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尚賢”分上、中、下三篇,内容一緻而文字繁簡不同,可能是墨家後學中流傳的三種不同的記錄本子。

    全書像“尚賢”這樣分為上、中、下三篇的情況相當普遍,情況與此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