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尚賢(上)——尚賢乃為政之本,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關燈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①失其所欲,得其所惡。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務,将②在于衆賢而已。

    ” 【注釋】 ①本:根本,完全。

     ②将:應當。

     【譯文】 墨子說:現在王公大臣治理國家,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衆多,刑政有序,然而結果卻是國家不得富強卻得到了貧困,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刑政沒有得到治理卻引發了混亂,完全失去他們原先所希望的,卻得到他們所厭惡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這是因為王公大人治理國家不能做到尊賢使能。

    在一個國家中,如果賢良之士衆多,那麼治理國家的基礎就厚實;如果賢良之士稀少,那麼治理國家的基礎就薄弱。

    所以王公大臣的急務,将是如何使賢人增多。

     【原文】 曰①:“然則衆②賢之術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禦之士者,必将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禦之士,将可得而衆也。

    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将可得而衆也。

    ” 【注釋】 ①曰:這裡是指有人問。

     ②衆:增加。

     【譯文】 有人問:那麼,使賢人增多的方法是什麼呢?墨子說:譬如要使一個國家的善于射禦之人增多,就必須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贊譽他們,這之後國家善于射禦的人就會增多了。

    何況還有賢良之士,德行醇厚,善于辭令,精于辯論,通曉國家治理之道。

    他們确實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良佐啊!這些人也必須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贊譽他們,這之後國家的良士也就會增多了。

     【原文】 是故古者聖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

    今上舉義不辟貧賤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

    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

    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

    ”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②、國中之衆、四鄙之萌人③聞之,皆競為義。

    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譬之富者,有高牆深宮,牆立既謹④,上為鑿一門。

    有盜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

    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注釋】 ①舉:選拔。

    辟:通“避”。

     ②逮(dài):及,到。

    庶子:此指諸侯之同族與卿大夫之子。

     ③萌人:人民。

    萌:通“氓”。

     ④謹:嚴密,堅固。

     【譯文】 所以古時聖王治理國家,說道:“對不義的人不使其富裕,不使其顯貴,不親近他們,不和他們接近。

    ”所以國中富貴的人聽到了,都退下來商議說:“當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貴,現在朝中選拔義士而不避貧賤,那我不可以做不仁義的事了。

    ”被國君親近的人聽到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所倚仗的是與國君親近,現在上面選拔義士而不避疏遠,那我不可以做不仁義的事了。

    ”在國君身邊的人聽到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所倚仗的是在國君身邊,現在上面選拔義士而不避遠人,那我不可以做不仁義的事了。

    ”遠離國君的人聽到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以為與上面太疏遠而無所倚仗,現在上面選拔義士而不避遠,那我不可以做不仁義的事了。

    ”等到身處偏遠鄙郊外的臣僚、宮庭宿衛人員、國都的民衆、四野的農民也聽到了,都争着做仁義的事。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君上用來支使臣下的是“尚賢”一法,臣下用來侍奉君上的是“為義”一途。

    這好比富人有高牆深宮,牆修得十分嚴實,僅在上面開一個門,如果有強盜進來,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