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七患——倉之備粟、庫之備兵、城之備全、心之備慮乃國之必“備”

關燈
【原文】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

    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①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②,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于無用,财寶虛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愛佼③,君修法讨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

    七患之所當④,國必有殃。

     【注釋】 ①治:修建。

     ②邊:“敵”字之誤。

     ③佼:通“交”。

     ④當:存在。

     【譯文】 墨子說:國家存在七種禍患。

    是哪七種禍患呢?内外城池壕溝不足以守禦而去修造宮室,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兵壓境,四面鄰國都不願來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沒有才能的人,用盡百姓的力量去做無用的事情,财寶全部用來款待賓客,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隻求保住俸祿,遊學未仕的人隻顧結交朋友,國君修訂法律以懲治臣下,臣下因畏懼而不敢違拂君命,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為聖明而有智慧而不過問國事,自以為安定強盛而不做防禦準備,四面鄰國在圖謀攻打他卻不知戒備,這是第五種禍患;所信任的人不忠誠,而忠誠的人卻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儲存的糧食不夠吃,大臣不足以委以重任,賞賜不能使人高興,責罰不能使人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

     國家若存在這七種禍患,必定亡國;守城時若存在這七種禍患,敵人到來則國都必陷。

    這七種禍患存在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将大禍臨頭。

     【原文】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①也,君之所以為養也。

    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

    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

    五谷盡收,則五味盡禦于主,不盡收則不盡禦。

    一谷不收謂之馑,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饋②,五谷不收謂之饑。

     歲馑③,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禀食而已矣。

    故兇饑存乎國,人君徹④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⑤,士不入學,君朝之衣不革制;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食而不盛⑥;徹骖騑⑦,塗不芸⑧,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注釋】 ①仰:依賴,依靠。

     ②饋:通“匮”,缺乏。

     ③馑:饑荒。

     ④徹:減少。

     ⑤縣:通“懸”,指懸挂的樂器。

     ⑥雍:當作“饔”,指飯菜。

     ⑦骖騑(cānfēi):指拉車時兩邊的馬。

     ⑧塗:通“途”。

    芸:除草,此處指修整。

     【譯文】 五谷是百姓所賴以生存的東西,也是國君得以供養的東西。

    所以,如果百姓失去賴以生存的五谷,國君也就沒有供養;百姓一旦沒有吃的,就不可使役了。

    所以,糧食不能不加緊生産,田地不能不盡力耕作,财用不可不節約使用。

    五谷全部豐收,國君就可享用各種美味。

    若不能全都豐收,國君就不能盡情享用。

    一谷無收叫做馑,二谷無收叫作旱,三谷不收叫作兇,四谷不收叫作匮,五谷不收叫作饑。

     遇到荒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就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一;遇到旱年,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二;遇到兇年,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三;遇到匮年,要減去俸祿的五分之四;遇到饑年,則要免去全部俸祿,隻供給飯吃。

    所以,一個國家如果遇到兇饑,國君就要撤掉鼎食,大夫不能聽音樂,讀書人不能上學而要去種地,國君的朝服不制新的;諸侯的客人、鄰國的使者,不能用豐盛的飯菜來款待,驷馬要撤掉左右兩匹,道路不加修整,馬不以糧食喂養,婢妾不穿絲綢,這都表明國家的用費已經嚴重不足了。

     【原文】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從而道②之。

    今歲兇,民饑,道餓,重其子此疚于隊,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

    夫民何常此之有?為者疾③,食者衆,則歲無豐。

    故曰:财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

     故先民以時生财,固本而用财,則财足。

    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而自養儉也。

    故《夏書》曰:“禹七年水。

    ”《殷書》曰:“湯五年旱。

    ”此其離④兇餓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節也。

    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