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所染——影響的好壞關系着事業的成敗、國家的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高強所感染,吳王夫差被王孫雒、太宰嚭所感染,智伯搖被智國、張武所感染,中山尚被魏義、偃長所感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禮所感染。
這六位君主因為所受到的感染不當,所以國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廟毀滅,子孫滅絕,君臣離散,百姓逃亡。
凡是要列舉天下貪暴苛刻的人,必定提起這六位君王。
【原文】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①于染當,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②于治官。
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③,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
詩曰:“必擇所堪④,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注釋】 ①性:等同于。
②佚:通“逸”,輕松。
③創作:滋事。
比周:結黨營私。
④堪:當為“湛”,浸染。
【譯文】 大凡國君之所以能夠保持安定,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
行事合理源于所受到的感染要恰當,所以善于做國君的,用心緻力于選拔人才,輕松地處理政務。
不善于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卻更危險,自己受到的屈辱也更多。
上述這六位國君,并非不重視他們的國家、愛惜他們的身體,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治國要領的緣故。
所謂不知道治國要領,正是因為他們所受到的感染不恰當。
不僅國君會受到感染,士人也會受到感染。
如果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于法紀,那麼他的家道就會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顯著,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幹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
如果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喜歡驕傲炫耀,結黨營私,那麼他的家道就會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刁等人即屬此類。
《詩經》上說:“必須謹慎地選好染料,必須謹慎地對待浸染”,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解析】 本篇以染絲為喻,說明“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即所謂“近朱赤,近墨黑”的道理,以此引出“染不可不慎”,說明天子、諸侯、大夫、士必須正确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
然後,以舜、禹、湯、武王染于各賢士忠臣而國治,桀、纣、幽、厲染于小人奸佞而國亡為例,另有齊桓、晉文、楚莊、阖闾、勾踐,範吉射、中行寅、夫差、智伯搖、中山尚、宋康等人的例子,說明“國亦有染”。
下文又論“士亦有染”,反複論證,極言“必謹所堪”的道理。
全文以正論反論相結合,詳細說明影響的好壞關系着事業的成敗、國家的興亡,國君對此必須謹慎。
全文結構周密,說服力極強。
這六位君主因為所受到的感染不當,所以國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廟毀滅,子孫滅絕,君臣離散,百姓逃亡。
凡是要列舉天下貪暴苛刻的人,必定提起這六位君王。
【原文】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①于染當,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②于治官。
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③,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
詩曰:“必擇所堪④,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注釋】 ①性:等同于。
②佚:通“逸”,輕松。
③創作:滋事。
比周:結黨營私。
④堪:當為“湛”,浸染。
【譯文】 大凡國君之所以能夠保持安定,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
行事合理源于所受到的感染要恰當,所以善于做國君的,用心緻力于選拔人才,輕松地處理政務。
不善于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卻更危險,自己受到的屈辱也更多。
上述這六位國君,并非不重視他們的國家、愛惜他們的身體,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治國要領的緣故。
所謂不知道治國要領,正是因為他們所受到的感染不恰當。
不僅國君會受到感染,士人也會受到感染。
如果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于法紀,那麼他的家道就會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顯著,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幹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
如果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喜歡驕傲炫耀,結黨營私,那麼他的家道就會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刁等人即屬此類。
《詩經》上說:“必須謹慎地選好染料,必須謹慎地對待浸染”,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解析】 本篇以染絲為喻,說明“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即所謂“近朱赤,近墨黑”的道理,以此引出“染不可不慎”,說明天子、諸侯、大夫、士必須正确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
然後,以舜、禹、湯、武王染于各賢士忠臣而國治,桀、纣、幽、厲染于小人奸佞而國亡為例,另有齊桓、晉文、楚莊、阖闾、勾踐,範吉射、中行寅、夫差、智伯搖、中山尚、宋康等人的例子,說明“國亦有染”。
下文又論“士亦有染”,反複論證,極言“必謹所堪”的道理。
全文以正論反論相結合,詳細說明影響的好壞關系着事業的成敗、國家的興亡,國君對此必須謹慎。
全文結構周密,說服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