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修身——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笃,徧①物不博,辯②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③。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
多力而伐④功,雖勞必不圖。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
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⑤,反其路者也。
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⑥。
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注釋】 ①徧:通“遍”。
②辯:通“辨”,辨明。
③耗:損壞。
④伐:誇耀。
⑤彼:借為“非”。
情:應為“惰”。
⑥戴:通“載”。
【譯文】 意志不堅定的人,其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其行動一定不會有結果。
有錢而不肯分給他人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曆事物不廣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往。
根基不牢的人,必然危及枝節。
光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人,最終必然會失敗。
源頭混濁的河水必然不清澈,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
名聲不會無故産生,名譽也不會自己增長。
建立了功業,名聲也就有了。
名譽不可虛假,必須要向自身尋求。
隻會說好聽的話卻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
出力多而自誇功勞的,再勞苦也不可取。
聰明人心裡明白而不多說,努力做事而自我炫耀,因此才能名揚于天下。
說話不圖繁多而終于富有道理,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
所以如果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那就會背離正道而行了。
善如果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持久,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
名望是不會輕易形成的,聲譽不會因投機取巧而樹立,君子是身體力行、言行合一的人。
以利為重,忽視名節,這樣的人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解析】 本篇主要讨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
作者先以作戰、守喪與學習為例,說明其根本不在于陣列、禮節與才學,而分别在于勇氣、哀傷與德行。
作者總結先代聖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夠“察迩來遠”,也就是明察左右的人,招徕遠方的君子賢人,讓他們互相影響,共同為國效力。
作者認為,“君子之道”應包括“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以及明察是非、講究信用、注重實際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指出對這四者都能很好實踐的唯有聖人,所以,他提出了“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等切實可行的修身标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不立虛名,成為真正揚名天下的高賢大士。
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③。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
多力而伐④功,雖勞必不圖。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
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⑤,反其路者也。
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⑥。
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注釋】 ①徧:通“遍”。
②辯:通“辨”,辨明。
③耗:損壞。
④伐:誇耀。
⑤彼:借為“非”。
情:應為“惰”。
⑥戴:通“載”。
【譯文】 意志不堅定的人,其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人,其行動一定不會有結果。
有錢而不肯分給他人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曆事物不廣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和他交往。
根基不牢的人,必然危及枝節。
光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人,最終必然會失敗。
源頭混濁的河水必然不清澈,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
名聲不會無故産生,名譽也不會自己增長。
建立了功業,名聲也就有了。
名譽不可虛假,必須要向自身尋求。
隻會說好聽的話卻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
出力多而自誇功勞的,再勞苦也不可取。
聰明人心裡明白而不多說,努力做事而自我炫耀,因此才能名揚于天下。
說話不圖繁多而終于富有道理,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
所以如果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那就會背離正道而行了。
善如果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持久,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
名望是不會輕易形成的,聲譽不會因投機取巧而樹立,君子是身體力行、言行合一的人。
以利為重,忽視名節,這樣的人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解析】 本篇主要讨論品行修養與君子人格問題,強調品行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君子必須以品德修養為重。
作者先以作戰、守喪與學習為例,說明其根本不在于陣列、禮節與才學,而分别在于勇氣、哀傷與德行。
作者總結先代聖王治理天下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夠“察迩來遠”,也就是明察左右的人,招徕遠方的君子賢人,讓他們互相影響,共同為國效力。
作者認為,“君子之道”應包括“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以及明察是非、講究信用、注重實際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指出對這四者都能很好實踐的唯有聖人,所以,他提出了“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等切實可行的修身标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做到不立虛名,成為真正揚名天下的高賢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