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尋,遂名參寥泉,可濯幽人襟。
"又作《參寥泉銘》,記之歲月。
東坡愛其詩,嘗稱"無一點蔬筍氣味,體制絕似儲光羲,非近世詩僧比。
"崇甯末老于江湖,既示寂,有詩行于世,句句清絕可愛,法号曰妙總大師。
懷顯西湖持淨大師,嘗撰《錢塘勝迹記》。
慧勤,有歐陽文忠公賦詩送之曰:"越俗僭宮室,傾赀事雕牆,佛屋尤其侈,眈眈拟侯王。
文彩瑩丹漆,四壁金煌,上垂百寶蓋,宴坐以方床。
胡為棄不居,栖身居京坊?辛勤營一室,有類燕巢梁?南方精飯食,菌筍鄙羔羊,飯以玉粒羹,調之甘露漿,一馔費千金,百品羅成行。
晨興未飯僧,日昃不敢嘗,乃茲随北客,枯栗充饑腸。
東南地秀絕,山水澄清光,餘杭幾萬家,日夕焚清香,煙霏四面起,雲霧雜芬芳,豈如車馬塵,鬓發染成霜?三者孰苦樂,子奚勤四方?乃雲慕仁義,可以治膏肓。
有志誠可嘉,及時宜自強。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夜枕聞北雁,歸心逐南樯。
歸方能來否,送子以短章。
"同時有惠思師。
惠思曾于于潛西普明寺為《浴堂記》,宰臣王安石賦詩贈之曰:"綠淨堂前湖水渌,歸時正複有荷花。
花前若見餘杭姥,為道仙人憶酒家。
"惟尚,本姓曹,幼歲為僧,遍參叢林,得法于英。
普照,常住壽聖本雪峰結庵,故地有荊榛蛇虺,人莫敢居,師住八年,創立殿庑,為之一新,謝歸故廬,後住薦福,以疾還廬入滅。
守璋,姓王,天姿介特,凜不可犯,戒行精潔,尤工于詩,号文慧禅師,有《柿園集》行于世。
高廟于紹興二年幸圓覺寺,因睹其集,宸翰親灑《晚春》一絕賜之,見圓覺寺刻石于亭曰:"山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德明,姓顧,字澹堂,入徑山講論禅教四年,因觀竹溜以杵通節有聲,豁然開悟,遂号為竹筒和尚,紹興年兩嘗宣入慈甯殿,升座講《般若經》法,高廟奇之,賜号及法衣。
清潤字怡然。
可久字逸老,所居皆湖山勝景,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無故不入城,士大夫多往見之,就饋米,日以一二合食,雖蔬茹亦未嘗有,故人尤重之。
同時有思聰師,亦似之,而詩差優。
宗杲,字昙晦,姓奚,主徑山,學徒一千七百衆,來者猶未已,敞千僧閣以居之,号臨濟,中興時,與張九成為方外交,後因秦桧謂張九成诽謗朝政,疑宗杲和之,遂編海外,四方衲子,忘軀皆往從之,續蒙宸恩放便複僧。
伽梨往阿育王山,複居舊山,孝廟為普安郡王,遣使入山谒之,以偈獻,後建邸,再遣内侍供五百應真,請講法席,親書"妙喜庵"三字,并制贊寵之,自後退居明月堂而示寂,孝廟聞而歎息,诏以明月堂為妙喜庵,谥号普覺禅師,賜塔額曰"寶光",此僧雖林下人,而義笃君親,談及時事,憂形于色而垂涕,其時名公巨卿,皆稱其才,有《正法眼藏》等集,淳熙初,诏随《大藏》流行。
蓋杭之高僧散聖,棄儒成道,戒行精潔,學問孤高,博習教典,以訓諸衲,著文翰,修忏儀,諸經法,注宗鏡,論心要,纂法語,睹鬼神以禮問,止潮水而擊西興,感群羊而跪聽,墜大星以隕靈鹫,列朝宣講,慧号錫順,至于入滅,瑞光顯然。
蓋叢林中素有儒者之風,故與公卿大夫及學士氣味相投,皆樂與之交,講論道要,題詞詠詩,靡不起敬。
以《大藏經》、《高僧傳》、《錢塘勝迹記》、臨安新舊志皆備其詳矣,茲不複贅。
行 孝 陳藏器《本草》謂人肉可療疾,非謂人肉之果能療疾也,蓋以人子一念孝誠,出于天性,能動天地鬼神,故借此以奏功耳。
今摭杭之外邑行孝,若子若女,載于新志者,考其姓名述之。
富陽何氏女子。
江陰村盛立旺二子。
富陽葛小閏。
臨安朱應孫。
俞廷用子亞佛,其家祖大成、父廷用及其子,凡三世行孝矣。
臨安錦北鄉陳茂祖,其父母俱病,皆療而愈。
臨安邑人龔婆兒。
鹽官邑人周阿二、周小三。
昌化邑農家子梅來兒。
以上皆因父母疾笃,百樂罔功,思劬勞之恩,無以報答,或剖心,或股,以常膳而進之,莫不愈焉。
于此可見孝為百行之源,天地神明亦為之佑助矣。
"又作《參寥泉銘》,記之歲月。
東坡愛其詩,嘗稱"無一點蔬筍氣味,體制絕似儲光羲,非近世詩僧比。
"崇甯末老于江湖,既示寂,有詩行于世,句句清絕可愛,法号曰妙總大師。
懷顯西湖持淨大師,嘗撰《錢塘勝迹記》。
慧勤,有歐陽文忠公賦詩送之曰:"越俗僭宮室,傾赀事雕牆,佛屋尤其侈,眈眈拟侯王。
文彩瑩丹漆,四壁金煌,上垂百寶蓋,宴坐以方床。
胡為棄不居,栖身居京坊?辛勤營一室,有類燕巢梁?南方精飯食,菌筍鄙羔羊,飯以玉粒羹,調之甘露漿,一馔費千金,百品羅成行。
晨興未飯僧,日昃不敢嘗,乃茲随北客,枯栗充饑腸。
東南地秀絕,山水澄清光,餘杭幾萬家,日夕焚清香,煙霏四面起,雲霧雜芬芳,豈如車馬塵,鬓發染成霜?三者孰苦樂,子奚勤四方?乃雲慕仁義,可以治膏肓。
有志誠可嘉,及時宜自強。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夜枕聞北雁,歸心逐南樯。
歸方能來否,送子以短章。
"同時有惠思師。
惠思曾于于潛西普明寺為《浴堂記》,宰臣王安石賦詩贈之曰:"綠淨堂前湖水渌,歸時正複有荷花。
花前若見餘杭姥,為道仙人憶酒家。
"惟尚,本姓曹,幼歲為僧,遍參叢林,得法于英。
普照,常住壽聖本雪峰結庵,故地有荊榛蛇虺,人莫敢居,師住八年,創立殿庑,為之一新,謝歸故廬,後住薦福,以疾還廬入滅。
守璋,姓王,天姿介特,凜不可犯,戒行精潔,尤工于詩,号文慧禅師,有《柿園集》行于世。
高廟于紹興二年幸圓覺寺,因睹其集,宸翰親灑《晚春》一絕賜之,見圓覺寺刻石于亭曰:"山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德明,姓顧,字澹堂,入徑山講論禅教四年,因觀竹溜以杵通節有聲,豁然開悟,遂号為竹筒和尚,紹興年兩嘗宣入慈甯殿,升座講《般若經》法,高廟奇之,賜号及法衣。
清潤字怡然。
可久字逸老,所居皆湖山勝景,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無故不入城,士大夫多往見之,就饋米,日以一二合食,雖蔬茹亦未嘗有,故人尤重之。
同時有思聰師,亦似之,而詩差優。
宗杲,字昙晦,姓奚,主徑山,學徒一千七百衆,來者猶未已,敞千僧閣以居之,号臨濟,中興時,與張九成為方外交,後因秦桧謂張九成诽謗朝政,疑宗杲和之,遂編海外,四方衲子,忘軀皆往從之,續蒙宸恩放便複僧。
伽梨往阿育王山,複居舊山,孝廟為普安郡王,遣使入山谒之,以偈獻,後建邸,再遣内侍供五百應真,請講法席,親書"妙喜庵"三字,并制贊寵之,自後退居明月堂而示寂,孝廟聞而歎息,诏以明月堂為妙喜庵,谥号普覺禅師,賜塔額曰"寶光",此僧雖林下人,而義笃君親,談及時事,憂形于色而垂涕,其時名公巨卿,皆稱其才,有《正法眼藏》等集,淳熙初,诏随《大藏》流行。
蓋杭之高僧散聖,棄儒成道,戒行精潔,學問孤高,博習教典,以訓諸衲,著文翰,修忏儀,諸經法,注宗鏡,論心要,纂法語,睹鬼神以禮問,止潮水而擊西興,感群羊而跪聽,墜大星以隕靈鹫,列朝宣講,慧号錫順,至于入滅,瑞光顯然。
蓋叢林中素有儒者之風,故與公卿大夫及學士氣味相投,皆樂與之交,講論道要,題詞詠詩,靡不起敬。
以《大藏經》、《高僧傳》、《錢塘勝迹記》、臨安新舊志皆備其詳矣,茲不複贅。
行 孝 陳藏器《本草》謂人肉可療疾,非謂人肉之果能療疾也,蓋以人子一念孝誠,出于天性,能動天地鬼神,故借此以奏功耳。
今摭杭之外邑行孝,若子若女,載于新志者,考其姓名述之。
富陽何氏女子。
江陰村盛立旺二子。
富陽葛小閏。
臨安朱應孫。
俞廷用子亞佛,其家祖大成、父廷用及其子,凡三世行孝矣。
臨安錦北鄉陳茂祖,其父母俱病,皆療而愈。
臨安邑人龔婆兒。
鹽官邑人周阿二、周小三。
昌化邑農家子梅來兒。
以上皆因父母疾笃,百樂罔功,思劬勞之恩,無以報答,或剖心,或股,以常膳而進之,莫不愈焉。
于此可見孝為百行之源,天地神明亦為之佑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