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span>。
五年,何。
八年,王昂。
宣和三年,何煥。
六年,沈晦(杭人)。
欽宗朝,則無科舉矣。
高宗朝,中興建炎二年戊申,李易。
紹興二年壬子,張九成(杭人)。
五年乙卯,汪應辰。
八年戊午,黃公度。
十二年壬戌,陳誠之。
十五年乙醜,劉章。
十八年戊辰,王佐。
二十一年辛未,趙達。
二十四年甲戌,張孝祥。
二十七年丁醜,王十朋。
三十年庚辰,梁克家。
孝宗朝,隆興元年癸未,木待問。
乾道二年丙戌,蕭國梁。
五年己醜,鄭僑。
八年壬辰,黃定。
淳熙二年乙未,詹。
五年戊戌,姚穎。
八年辛醜,黃由。
十一年甲辰,衛泾。
十四年丁未,王容。
光宗朝,紹熙元年庚戌,餘複。
四年癸醜,陳亮。
甯宗朝,慶元二年丙辰,鄒應隆。
五年已未,曾從龍。
嘉泰二年壬戌,傅行簡。
開禧元年乙醜,毛自知。
嘉定元年戊辰,鄭自誠。
四年辛未,趙建大。
七年甲戌,袁甫。
十年丁醜,吳潛。
十三年庚辰,劉渭。
十六年癸未,蔣重珍。
理宗朝,寶慶二年丙戌,王會龍。
紹定二年己醜,黃樸。
五年壬辰,徐元傑。
端平二年乙未,吳叔吉。
嘉熙二年戊戌,周垣。
淳元年辛醜,徐俨夫。
四年甲辰,留夢炎。
七年丁未,張淵徽。
十年庚戌,方逢辰。
寶元年癸醜,姚免。
四年丙辰,文天祥。
開慶元年己未,周震炎。
景定三年壬戌,方山京。
度宗朝,鹹淳元年乙醜,阮登炳。
四年戊辰,陳文龍。
七年辛未,張鎮孫。
武舉狀元 高宗朝中興南渡,志不載武舉姓氏,自于孝廟朝以後,俱可考之。
淳熙八年,江伯虎。
十一年,林。
十四年,黃褒然。
光廟朝,紹熙元年,厲仲祥。
四年,林管。
甯廟朝,慶元二年,周虎。
五年,陳良彪。
嘉泰二年,葉。
開禧元年,鄭公侃。
嘉定元年,周師(杭人)。
四年,林泌浃。
七年,劉必方(杭人)。
十年,朱嗣宗。
十三年,陳正大。
十六年,杜幼節。
理廟朝,寶慶二年,楊必高(杭人)。
嘉熙二年,劉必成。
淳元年,趙國華。
四年,項桂發。
七年,張夢飛。
十年,陳億子。
寶元年,程鳴鳳。
四年,章宗德。
開慶元年,朱應舉。
景定三年,俞葵。
度廟朝,鹹淳元年,王國。
四年,俞仲鳌。
後妃列女 宋章懿太後李氏,性莊重寡言,雖以仁宗為己子,而後不曾言,中外罔知,後薨後方追冊皇太後,谥章懿,葬永定陵。
漢孫策破虜,母吳夫人助治軍國,甚有所補益。
徐琨母孫氏,定策破□英之謀。
孫翊妻徐氏,守節定謀,殺三兇,得報夫之冤。
晉虞潭母定夫人孫氏,年少喪偶遺孤,誓不改節,撫養訓子,成義節以克戰。
孫晷妻虞氏,棄華尚素,與晷同志,至孝,奉舅姑起居嘗馔,不辭薪水井臼之勞。
孝婦嚴氏,事舅姑不失起居供馔之禮。
舅喪未葬,因火沿屋,哭告于天,孝心有感,而火遂滅,無傷其棺。
唐孝女馮氏,少孤獨,無兄弟共侍母,惟母子相依,誓不嫁以奉母,母病笃,股治之,不救,葬母,乃結草廬墓下,以供晨香夕燈,侍奉如生,又刺血書經,報劬勞之恩,以宅舍建梵宮薦母,仍不嫁,以死盡孝節。
郡臣聞于朝,賜束帛旌之,敕頒寺額曰"報恩",以表其孝也。
節婦何氏,年少喪偶,志不再嫁,奉姑至孝,忽賊掠歸巢穴,欲污其節,遂定策解襦自刎,賊驚視而已死,義而葬之。
五代吳越國恭懿太夫人吳氏,諱漢月,性慈惠而節儉,頗尚黃、老學,居常布練而已。
每侍王決事,必以忠恕為言。
諸吳遷授,皆峻阻,多加訓勵,無令驕恣,宋吳越忠懿王妃孫氏,諱太真,性端謹而聰慧,延接姻宗,以盡恩禮。
好學詩書,嚴重而尚儉,守忠以事上國。
孝婦盛氏,事舅姑盡孝,躬紡績烹饪以養姑。
姑性太急,婦怡聲下氣,每侍立無敢怠惰,娣姒敬順和睦,亦皆化之。
姑病笃,貧無資醫救,乃執簪珥裙襦鬻之,以供
五年,何。
八年,王昂。
宣和三年,何煥。
六年,沈晦
欽宗朝,則無科舉矣。
高宗朝,中興建炎二年戊申,李易。
紹興二年壬子,張九成
五年乙卯,汪應辰。
八年戊午,黃公度。
十二年壬戌,陳誠之。
十五年乙醜,劉章。
十八年戊辰,王佐。
二十一年辛未,趙達。
二十四年甲戌,張孝祥。
二十七年丁醜,王十朋。
三十年庚辰,梁克家。
孝宗朝,隆興元年癸未,木待問。
乾道二年丙戌,蕭國梁。
五年己醜,鄭僑。
八年壬辰,黃定。
淳熙二年乙未,詹。
五年戊戌,姚穎。
八年辛醜,黃由。
十一年甲辰,衛泾。
十四年丁未,王容。
光宗朝,紹熙元年庚戌,餘複。
四年癸醜,陳亮。
甯宗朝,慶元二年丙辰,鄒應隆。
五年已未,曾從龍。
嘉泰二年壬戌,傅行簡。
開禧元年乙醜,毛自知。
嘉定元年戊辰,鄭自誠。
四年辛未,趙建大。
七年甲戌,袁甫。
十年丁醜,吳潛。
十三年庚辰,劉渭。
十六年癸未,蔣重珍。
理宗朝,寶慶二年丙戌,王會龍。
紹定二年己醜,黃樸。
五年壬辰,徐元傑。
端平二年乙未,吳叔吉。
嘉熙二年戊戌,周垣。
淳元年辛醜,徐俨夫。
四年甲辰,留夢炎。
七年丁未,張淵徽。
十年庚戌,方逢辰。
寶元年癸醜,姚免。
四年丙辰,文天祥。
開慶元年己未,周震炎。
景定三年壬戌,方山京。
度宗朝,鹹淳元年乙醜,阮登炳。
四年戊辰,陳文龍。
七年辛未,張鎮孫。
武舉狀元 高宗朝中興南渡,志不載武舉姓氏,自于孝廟朝以後,俱可考之。
淳熙八年,江伯虎。
十一年,林。
十四年,黃褒然。
光廟朝,紹熙元年,厲仲祥。
四年,林管。
甯廟朝,慶元二年,周虎。
五年,陳良彪。
嘉泰二年,葉。
開禧元年,鄭公侃。
嘉定元年,周師
四年,林泌浃。
七年,劉必方
十年,朱嗣宗。
十三年,陳正大。
十六年,杜幼節。
理廟朝,寶慶二年,楊必高
嘉熙二年,劉必成。
淳元年,趙國華。
四年,項桂發。
七年,張夢飛。
十年,陳億子。
寶元年,程鳴鳳。
四年,章宗德。
開慶元年,朱應舉。
景定三年,俞葵。
度廟朝,鹹淳元年,王國。
四年,俞仲鳌。
後妃列女 宋章懿太後李氏,性莊重寡言,雖以仁宗為己子,而後不曾言,中外罔知,後薨後方追冊皇太後,谥章懿,葬永定陵。
漢孫策破虜,母吳夫人助治軍國,甚有所補益。
徐琨母孫氏,定策破□英之謀。
孫翊妻徐氏,守節定謀,殺三兇,得報夫之冤。
晉虞潭母定夫人孫氏,年少喪偶遺孤,誓不改節,撫養訓子,成義節以克戰。
孫晷妻虞氏,棄華尚素,與晷同志,至孝,奉舅姑起居嘗馔,不辭薪水井臼之勞。
孝婦嚴氏,事舅姑不失起居供馔之禮。
舅喪未葬,因火沿屋,哭告于天,孝心有感,而火遂滅,無傷其棺。
唐孝女馮氏,少孤獨,無兄弟共侍母,惟母子相依,誓不嫁以奉母,母病笃,股治之,不救,葬母,乃結草廬墓下,以供晨香夕燈,侍奉如生,又刺血書經,報劬勞之恩,以宅舍建梵宮薦母,仍不嫁,以死盡孝節。
郡臣聞于朝,賜束帛旌之,敕頒寺額曰"報恩",以表其孝也。
節婦何氏,年少喪偶,志不再嫁,奉姑至孝,忽賊掠歸巢穴,欲污其節,遂定策解襦自刎,賊驚視而已死,義而葬之。
五代吳越國恭懿太夫人吳氏,諱漢月,性慈惠而節儉,頗尚黃、老學,居常布練而已。
每侍王決事,必以忠恕為言。
諸吳遷授,皆峻阻,多加訓勵,無令驕恣,宋吳越忠懿王妃孫氏,諱太真,性端謹而聰慧,延接姻宗,以盡恩禮。
好學詩書,嚴重而尚儉,守忠以事上國。
孝婦盛氏,事舅姑盡孝,躬紡績烹饪以養姑。
姑性太急,婦怡聲下氣,每侍立無敢怠惰,娣姒敬順和睦,亦皆化之。
姑病笃,貧無資醫救,乃執簪珥裙襦鬻之,以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