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職。
本學以醫官充教授四員,領齋生二百五十人。
月季教課,出入冠帶,如上學禮。
學廪飲膳,豐厚不苟,大約視學校規式嚴肅。
局有齋舍者八,扁曰"守一"、"全沖"、"精微"、"立本"、"慈用"、"緻用"、"深明"、"稽疾"。
貢 院 禮部貢院,在觀橋西。
中興紀年,諸郡貢生,類試于各路轉運所在州府就試。
紹興十年,諸州依條發解,将省殿試展一年。
向後科場,自十二年省試為準。
至十四年,諸州發解如故,三年一次,降诏自是為定制。
貢院置大中門。
大門裡置彌封謄錄所及諸司官,中門内兩廊各千餘間廊屋,為士子試處。
廳之兩廂,列進士題名石刻,堂上列省試賜知貢舉禦劄,及殿試賜詳定官禦劄,并聞喜宴賜進士禦詩石刻。
别試院在大理寺之西,專以待貢士之避親嫌者。
本州貢院,在錢塘門外王家橋以待本州九縣士人發解之處。
兩浙漕司貢院,在北關門外沈家橋,以待兩浙路寓士及有官人宗女夫等發解之處。
城内外諸宮觀 釋老之教遍天下,而杭郡為甚。
然二教之中,莫盛于釋,故老氏之廬,十不及一。
但老氏之教,有君臣之分,尊嚴難犯,報應甚捷,故奉老氏者,倍加恭敬,不敢亵渎,此釋氏之所不如也。
且在城宮觀,則以太乙、萬壽為首,餘杭、洞霄次之。
其他外郡,如醴泉、佑神、集禧、崇禧等觀又次焉。
此朝廷以待老臣執政閑居、侍從卿監,除提舉主事之職,優寵也。
今摭宮觀在杭者,除禦前十宮觀外,編次于後。
天慶觀,在天慶坊,以奉聖祖保生天尊大帝香火。
郡家官僚,朔望到任,俱朝谒于此。
報恩觀,在觀橋南報恩坊。
元貞觀,在貢院西巷。
旌忠觀,在豐樂橋東北,以奉鳳翔府和尚原三聖廟香火。
中興觀,即伍相公廟,後天明、承天,即梓潼廟。
天慶、靈應、至德、崇應六宮觀,俱在吳山之左右。
鶴林觀,在俞家園。
景隆觀,在新門外水府。
淨鑒觀,在清水閘。
玉虛觀,奉三官。
表忠觀,奉錢王五廟香燈,在龍山左右。
貞武觀,在太和寺後。
玉清宮,在葛嶺下。
旌德觀,在蘇堤先賢堂後。
雲濤、上清兩宮觀,俱在雷峰塔寺之右。
沖虛觀,在履泰鄉。
太清觀,在龍井山。
景星觀,在臨平嶽祠之側。
順濟宮,在湯鎮嶽宮之左右。
外有在城及附郭女冠宮觀者九:曰福田、新興、明貞、神仙、承天、西靖、靈耀、長清等宮。
餘外七縣,首以餘杭大滌洞天,即洞霄宮也。
以下宮觀,二十有三:如洞霄宮者,按諸志書雲:"自漢武帝迄唐五代,至宋一千九百餘年,元名天柱,宋大中祥符年賜觀額洞霄。
"按《真境錄》雲:"宮有五洞交扃,九峰回挹,千岩萬谷,秀聚其中,或泉飛彤廈之檐,雲鎖碧壇之角,祥光神異,兼木返于春秋,撫掌泉靈,更丹藏于翠石。
"又有亭館者七,扁曰"漱玉"、"超然"、"稅駕"、"翠蛟"、"飛玉"、"宜霜"、"聚仙"、"貞挹"是也。
自晉宋以來,得道之士,許邁而下,凡二十有四人焉。
更有神異"搗藥禽",蓋山中異鳥最多,僅有其一,晝隐夜鳴,莫得而見,聲音清亮,徹旦不絕,類如杵藥之聲。
曰五色雲氣,出于洞中。
高廟脫屣萬幾,頤神物表,遂于乾道二年,自德壽宮行幸山中,駐跸累日,敕大官進蔬膳,禦翰《度人經》以賜。
自有天地,即有此山,殊尤之迹勝矣。
蘇文忠公詩:"上帝高居憫世頑,故留瓊館在凡間。
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
長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駐顔。
"又方幹詩:"早識吾師頻到此,芝童藥犬亦相迎。
師今一去無消息,花洞石泉空月明。
"其餘名賢賦詠,不盡詳述。
又有道堂者,如西湖崇真道院、靈應希真道堂以下,城内外約有二十餘處,皆舍俗三清道友,及接待外路名山洞府往來雲水高人,時有神仙應緣現迹,詳于志傳。
城内外寺院 明慶寺,在木子巷,凡朝家祈禱,及宰執文武官僚建啟聖節道場鹹在焉。
仙林慈恩普濟教寺,在鹽橋東。
寺有萬善大乘戒壇,僧尼受戒法之地。
太平興國傳法寺,在佑聖觀東。
千頃廣化院,在木子巷北,系群臣僚佐建啟聖節道場及祈禱去處。
城内寺院,如自七寶山開寶仁王寺以下,大小寺院五十有七。
倚郭尼寺,自妙淨福全慈光地藏寺以下,三十有一。
又兩赤縣大小梵宮,自景德靈隐禅寺、三天竺、演福上下、圓覺、淨慈、光孝、報恩禅寺以下,寺院凡三百
本學以醫官充教授四員,領齋生二百五十人。
月季教課,出入冠帶,如上學禮。
學廪飲膳,豐厚不苟,大約視學校規式嚴肅。
局有齋舍者八,扁曰"守一"、"全沖"、"精微"、"立本"、"慈用"、"緻用"、"深明"、"稽疾"。
貢 院 禮部貢院,在觀橋西。
中興紀年,諸郡貢生,類試于各路轉運所在州府就試。
紹興十年,諸州依條發解,将省殿試展一年。
向後科場,自十二年省試為準。
至十四年,諸州發解如故,三年一次,降诏自是為定制。
貢院置大中門。
大門裡置彌封謄錄所及諸司官,中門内兩廊各千餘間廊屋,為士子試處。
廳之兩廂,列進士題名石刻,堂上列省試賜知貢舉禦劄,及殿試賜詳定官禦劄,并聞喜宴賜進士禦詩石刻。
别試院在大理寺之西,專以待貢士之避親嫌者。
本州貢院,在錢塘門外王家橋以待本州九縣士人發解之處。
兩浙漕司貢院,在北關門外沈家橋,以待兩浙路寓士及有官人宗女夫等發解之處。
城内外諸宮觀 釋老之教遍天下,而杭郡為甚。
然二教之中,莫盛于釋,故老氏之廬,十不及一。
但老氏之教,有君臣之分,尊嚴難犯,報應甚捷,故奉老氏者,倍加恭敬,不敢亵渎,此釋氏之所不如也。
且在城宮觀,則以太乙、萬壽為首,餘杭、洞霄次之。
其他外郡,如醴泉、佑神、集禧、崇禧等觀又次焉。
此朝廷以待老臣執政閑居、侍從卿監,除提舉主事之職,優寵也。
今摭宮觀在杭者,除禦前十宮觀外,編次于後。
天慶觀,在天慶坊,以奉聖祖保生天尊大帝香火。
郡家官僚,朔望到任,俱朝谒于此。
報恩觀,在觀橋南報恩坊。
元貞觀,在貢院西巷。
旌忠觀,在豐樂橋東北,以奉鳳翔府和尚原三聖廟香火。
中興觀,即伍相公廟,後天明、承天,即梓潼廟。
天慶、靈應、至德、崇應六宮觀,俱在吳山之左右。
鶴林觀,在俞家園。
景隆觀,在新門外水府。
淨鑒觀,在清水閘。
玉虛觀,奉三官。
表忠觀,奉錢王五廟香燈,在龍山左右。
貞武觀,在太和寺後。
玉清宮,在葛嶺下。
旌德觀,在蘇堤先賢堂後。
雲濤、上清兩宮觀,俱在雷峰塔寺之右。
沖虛觀,在履泰鄉。
太清觀,在龍井山。
景星觀,在臨平嶽祠之側。
順濟宮,在湯鎮嶽宮之左右。
外有在城及附郭女冠宮觀者九:曰福田、新興、明貞、神仙、承天、西靖、靈耀、長清等宮。
餘外七縣,首以餘杭大滌洞天,即洞霄宮也。
以下宮觀,二十有三:如洞霄宮者,按諸志書雲:"自漢武帝迄唐五代,至宋一千九百餘年,元名天柱,宋大中祥符年賜觀額洞霄。
"按《真境錄》雲:"宮有五洞交扃,九峰回挹,千岩萬谷,秀聚其中,或泉飛彤廈之檐,雲鎖碧壇之角,祥光神異,兼木返于春秋,撫掌泉靈,更丹藏于翠石。
"又有亭館者七,扁曰"漱玉"、"超然"、"稅駕"、"翠蛟"、"飛玉"、"宜霜"、"聚仙"、"貞挹"是也。
自晉宋以來,得道之士,許邁而下,凡二十有四人焉。
更有神異"搗藥禽",蓋山中異鳥最多,僅有其一,晝隐夜鳴,莫得而見,聲音清亮,徹旦不絕,類如杵藥之聲。
曰五色雲氣,出于洞中。
高廟脫屣萬幾,頤神物表,遂于乾道二年,自德壽宮行幸山中,駐跸累日,敕大官進蔬膳,禦翰《度人經》以賜。
自有天地,即有此山,殊尤之迹勝矣。
蘇文忠公詩:"上帝高居憫世頑,故留瓊館在凡間。
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
長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駐顔。
"又方幹詩:"早識吾師頻到此,芝童藥犬亦相迎。
師今一去無消息,花洞石泉空月明。
"其餘名賢賦詠,不盡詳述。
又有道堂者,如西湖崇真道院、靈應希真道堂以下,城内外約有二十餘處,皆舍俗三清道友,及接待外路名山洞府往來雲水高人,時有神仙應緣現迹,詳于志傳。
城内外寺院 明慶寺,在木子巷,凡朝家祈禱,及宰執文武官僚建啟聖節道場鹹在焉。
仙林慈恩普濟教寺,在鹽橋東。
寺有萬善大乘戒壇,僧尼受戒法之地。
太平興國傳法寺,在佑聖觀東。
千頃廣化院,在木子巷北,系群臣僚佐建啟聖節道場及祈禱去處。
城内寺院,如自七寶山開寶仁王寺以下,大小寺院五十有七。
倚郭尼寺,自妙淨福全慈光地藏寺以下,三十有一。
又兩赤縣大小梵宮,自景德靈隐禅寺、三天竺、演福上下、圓覺、淨慈、光孝、報恩禅寺以下,寺院凡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