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學 校
古者天子有學,謂之"成均",又謂之"上庠",亦謂之"璧水",所以養育作成天下之士類,非州縣學比也。
高宗南渡以來,複建太、武、宗三學于杭都:太學在紀家橋東,以嶽鄂王第為之,規模宏闊,舍宇壯麗,學之西偏建大成殿,殿門外立二十四戟,大成殿以奉至聖文宣王,十哲配享,兩庑彩畫七十二賢,前朝賢士公卿諸像皆從祀,每歲春秋二丁,行釋奠禮,命太常樂工數輩用宮架樂歌《宣聖禦贊》,贊曰:"大哉宣聖,斯文在茲。
帝王之式,今古之師。
志則《春秋》,道由忠恕。
賢于堯、舜,日月共譽。
惟時載雍,戢此武功。
肅昭盛儀,海宇聿崇。
"置學官,自祭酒、司業、丞、簿、正、錄等共十四五員。
學有崇化堂、首善閣、光堯石經之閣,奉高、孝二帝宸書禦制劄,石刻于閣下,以墨本置于上堂之後。
東西為學官位。
主上登極,則臨幸學宮,奠谒宣聖,及賜諸生束帛。
學官齋長,谕俱沾恩霈。
高宗朝幸學之時,曾幸"養正"、"持志"二齋,兩齋長谕:已免解人,特與免省;未免解人,與免解。
恩例:其兩齋生,并免将來文解一次。
太學有二十齋:扁曰"服膺"、"身"、"習是"、"守約"、"存心"、"允蹈"、"養正"、"持志"、"節性"、"率履"、"明善"、"經德"、"循理"、"時中"、"笃信"、"果行"、"務本"、"貫道"、"觀化"、"立禮"。
十七齋扁,俱米友仁書;餘"節性"、"經德"、"立禮"齋扁,張孝祥書。
各齋有樓,揭題名于東西壁。
廳之左右,為東西序,對列位。
後為爐亭,又有亭宇,揭以嘉名甚夥。
紹興年間,太學生員額三百人,後增置一千員,今為額一千七百一十有六員,以上舍額三十人,内舍額二百單六人,外舍額一千四百人,國子生員八十人,諸生衫帽出入,規矩森嚴,朝家所給學廪,動以萬計,日供飲膳,為禮甚豐。
月書季考,由外舍而升内舍,由内舍而升上舍,或釋褐及第,或過省赴殿,恩例最優,于此見朝廷待士之厚,而平日教養之功,所以為他日大用之地也。
太學内東南隅,設廟廷,奉後土神,即土地神,朝家敕封号曰"正顯昭德孚忠英濟侯。
"按贊書,相傳為中興名将,其英靈未泯,而應響甚著,蓋其故居也。
理或然與?自是遂明指為嶽忠武鄂王,況鄂國已極于隆名,宜廟食增崇于命祀,謹疏侯爵,未正王封,仍改廟額曰"忠顯"。
神之父母妻子,下逮将佐,皆有命秩,華以徽号。
宗學,在睦親坊。
按國朝宗子分為六宅,宅各有學,學各有訓導之官。
中興後,惟睦親一宅,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專以訓迪南班子弟。
嘉定歲,始改宮學為宗學,凡有籍者,宗子以三載一試,補入為生員,如太學法。
置教授、博士、宗谕、立講課,隸宗正寺掌之。
學立大成殿、禦書閣、明倫堂、立教堂、汲古堂。
齋舍有六,扁曰"貴仁"、"立愛"、"大雅"、"明賢"、"懷德"、"升俊"。
武學,在太學之側前洋街。
建武成殿,祀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以留侯張良、武侯諸葛亮配,累朝諸名将從祀。
學規依太學例試補,月考課升名。
然教養之法未備,下禮兵部措置,立養士額,置武博、武谕各一員。
淳熙、嘉泰,主上臨幸武學,谒武成王,行肅揖禮。
學建立成堂。
齋舍有六,扁曰"受成"、"貴謀"、"輔文"、"中吉"、"經遠"、"閱禮"。
宗武學,俱有學廪、膳供、舍選、釋褐,一如太學例。
杭州府學,在淩家橋西。
士夫嫌其湫隘,故帥臣累增辟規模,廣其齋舍,總為十齋,扁曰"進德"、"興能"、"登俊"、"賓賢"、"持正"、"崇禮"、"緻道"、"尚志"、"率性"、"養心"。
又有小學齋舍,在登俊後。
以東西二教掌其教訓之職。
次有前廊,錄正等生員。
各齋有長谕。
月書季考,供膳亦厚,學廪不下數千,出納、學正領其職。
仁和、錢塘二縣學,在縣左,建廟學養士。
仁和學有齋舍四,扁曰"教文"、"教行"、"教忠"、"教信"。
錢塘學有齋舍六,曰"友善"、"辨志"、"教行"、"教信"、"教文"、"教忠"。
諸縣學亦如之。
各縣有學官,次有學職。
生員日供飲膳,月修課考,悉如州學。
州學廪,各縣學不下數百,以為養士之供。
醫學,在通江橋北,又名太醫局,建殿扁曰"神應",奉醫師神應王,以岐伯善濟公配祀。
講堂扁曰"正紀"。
朝家以禦診長聽充判局
高宗南渡以來,複建太、武、宗三學于杭都:太學在紀家橋東,以嶽鄂王第為之,規模宏闊,舍宇壯麗,學之西偏建大成殿,殿門外立二十四戟,大成殿以奉至聖文宣王,十哲配享,兩庑彩畫七十二賢,前朝賢士公卿諸像皆從祀,每歲春秋二丁,行釋奠禮,命太常樂工數輩用宮架樂歌《宣聖禦贊》,贊曰:"大哉宣聖,斯文在茲。
帝王之式,今古之師。
志則《春秋》,道由忠恕。
賢于堯、舜,日月共譽。
惟時載雍,戢此武功。
肅昭盛儀,海宇聿崇。
"置學官,自祭酒、司業、丞、簿、正、錄等共十四五員。
學有崇化堂、首善閣、光堯石經之閣,奉高、孝二帝宸書禦制劄,石刻于閣下,以墨本置于上堂之後。
東西為學官位。
主上登極,則臨幸學宮,奠谒宣聖,及賜諸生束帛。
學官齋長,谕俱沾恩霈。
高宗朝幸學之時,曾幸"養正"、"持志"二齋,兩齋長谕:已免解人,特與免省;未免解人,與免解。
恩例:其兩齋生,并免将來文解一次。
太學有二十齋:扁曰"服膺"、"身"、"習是"、"守約"、"存心"、"允蹈"、"養正"、"持志"、"節性"、"率履"、"明善"、"經德"、"循理"、"時中"、"笃信"、"果行"、"務本"、"貫道"、"觀化"、"立禮"。
十七齋扁,俱米友仁書;餘"節性"、"經德"、"立禮"齋扁,張孝祥書。
各齋有樓,揭題名于東西壁。
廳之左右,為東西序,對列位。
後為爐亭,又有亭宇,揭以嘉名甚夥。
紹興年間,太學生員額三百人,後增置一千員,今為額一千七百一十有六員,以上舍額三十人,内舍額二百單六人,外舍額一千四百人,國子生員八十人,諸生衫帽出入,規矩森嚴,朝家所給學廪,動以萬計,日供飲膳,為禮甚豐。
月書季考,由外舍而升内舍,由内舍而升上舍,或釋褐及第,或過省赴殿,恩例最優,于此見朝廷待士之厚,而平日教養之功,所以為他日大用之地也。
太學内東南隅,設廟廷,奉後土神,即土地神,朝家敕封号曰"正顯昭德孚忠英濟侯。
"按贊書,相傳為中興名将,其英靈未泯,而應響甚著,蓋其故居也。
理或然與?自是遂明指為嶽忠武鄂王,況鄂國已極于隆名,宜廟食增崇于命祀,謹疏侯爵,未正王封,仍改廟額曰"忠顯"。
神之父母妻子,下逮将佐,皆有命秩,華以徽号。
宗學,在睦親坊。
按國朝宗子分為六宅,宅各有學,學各有訓導之官。
中興後,惟睦親一宅,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專以訓迪南班子弟。
嘉定歲,始改宮學為宗學,凡有籍者,宗子以三載一試,補入為生員,如太學法。
置教授、博士、宗谕、立講課,隸宗正寺掌之。
學立大成殿、禦書閣、明倫堂、立教堂、汲古堂。
齋舍有六,扁曰"貴仁"、"立愛"、"大雅"、"明賢"、"懷德"、"升俊"。
武學,在太學之側前洋街。
建武成殿,祀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以留侯張良、武侯諸葛亮配,累朝諸名将從祀。
學規依太學例試補,月考課升名。
然教養之法未備,下禮兵部措置,立養士額,置武博、武谕各一員。
淳熙、嘉泰,主上臨幸武學,谒武成王,行肅揖禮。
學建立成堂。
齋舍有六,扁曰"受成"、"貴謀"、"輔文"、"中吉"、"經遠"、"閱禮"。
宗武學,俱有學廪、膳供、舍選、釋褐,一如太學例。
杭州府學,在淩家橋西。
士夫嫌其湫隘,故帥臣累增辟規模,廣其齋舍,總為十齋,扁曰"進德"、"興能"、"登俊"、"賓賢"、"持正"、"崇禮"、"緻道"、"尚志"、"率性"、"養心"。
又有小學齋舍,在登俊後。
以東西二教掌其教訓之職。
次有前廊,錄正等生員。
各齋有長谕。
月書季考,供膳亦厚,學廪不下數千,出納、學正領其職。
仁和、錢塘二縣學,在縣左,建廟學養士。
仁和學有齋舍四,扁曰"教文"、"教行"、"教忠"、"教信"。
錢塘學有齋舍六,曰"友善"、"辨志"、"教行"、"教信"、"教文"、"教忠"。
諸縣學亦如之。
各縣有學官,次有學職。
生員日供飲膳,月修課考,悉如州學。
州學廪,各縣學不下數百,以為養士之供。
醫學,在通江橋北,又名太醫局,建殿扁曰"神應",奉醫師神應王,以岐伯善濟公配祀。
講堂扁曰"正紀"。
朝家以禦診長聽充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