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祠 祭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
宋朝自郊祀宗廟社稷,與大、中、小三祠,及土域山海江湖之神,先賢名哲道德之士,禦災捍患以死勤事功烈之臣,皆寵以爵命,列于祀典,奉常有司歲時薦飨焉。
郊祀在嘉會門外三裡淨明院左右,春首、上辛、祈谷、四月、夏雩、冬至、冬報,皆郊壇行禮,惟九月秋飨,不壇而屋,設位于淨明齋宮。
春夏冬遇雨,亦望祭于齋宮,差宰執充獻官行事。
明堂郊祀,歲則不重,舉飨報之禮也。
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于宗陽宮齋殿。
四立日,祀十神太乙祀于東西太乙宮。
惠昭、昭慶齋宮,在淨慈寺。
對惠昭有壇殿及燎壇。
夏至日,祭後土皇地祗。
立夏日,祭熒惑。
立秋日,祭白帝。
昭慶有望祭殿,立夏祭南方嶽渎,立秋祭西方嶽渎。
大社大稷壇在觀橋東,以春秋二仲、臘前一日祭皇地祗。
九宮貴神壇,在東青門外,以春秋二仲壇祭感生帝及九宮貴神。
北太乙西南,攝提正東,軒轅東南,招搖中央,天符西北,青龍正東,鹹池東北,太陰正南,天一之版位也。
藉田先農壇,在玉津園南,祀神農氏,配以後稷氏,以歲時祀之。
高壇,在郊壇東。
壇祭,設青帝神位于壇上,南向,配伏羲帝、高辛帝于西,向北,又設從祀簡狄,姜位于壇下卯陛南西,向北。
每歲春分日,遣官緻祭畢,收徹二從祀馔弓弓矢入禁中,後妃以次行禮。
海神壇,在東青門外太平橋東,祭江海神,為太祀,以春秋二仲遣從官行望祭禮。
太學,春秋二仲上丁日,祭先聖文宣王,配先賢兖國公、鄒國公、沂國公、國公及十哲先賢,從祀七十二賢、曆代賢哲忠孝公卿。
武學祀昭烈武成王,配留侯、曆代忠烈臣子。
山川神 城隍廟,在吳山,賜額永固。
歲之豐兇水旱,民之疾病禍福,祈而必應,朝廷累加美号,曰"輔正康濟明德廣聖王"。
昭濟廟,在候潮門外渾水閘西,相傳為吳王夫差廟,加封曰"善應安濟孚顯衛侯"。
忠清廟,在吳山,其神姓伍,名員,乃楚大夫奢之子,自唐立祠,至宋亦祀之,每歲海潮大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累賜美号曰"忠武英烈顯聖福安王"。
有行祠在仁和縣治東南隅。
吳越錢武肅王廟,在方家峪寶藏寺及龍山武功堂,為錢文穆王廟,五王俱祀焉。
平濟王廟,在浙江廣子灣,累封曰"顯烈廣順王"。
順濟廟,元浙江裡人馮氏,自侯加至王爵,曰"英烈王"。
王封助靈佐順侯,英顯于通應公廟,即廟子頭楊村龍王廟是也。
平波祠,賜額善順廟;錢塘順濟龍王,賜額昭應廟,并在白塔嶺之原。
孚應廟,在磨刀坑。
廣順廟,在龍山。
惠順廟,在江塘。
順濟龍王廟,在楊村順濟宮,三候加王爵美号,曰廣澤靈應,曰順澤昭應,曰敷澤嘉應。
自平濟至順濟十廟,俱司江濤神也。
嘉澤廟,在錢塘門外二裡,錢武肅曾封王爵,今改封曰淵靈普濟侯。
水仙王廟,在西湖第三橋。
會靈廟,在柳洲。
五龍王廟,在湧金門外上船亭。
龍井惠濟廟,在風篁嶺,美号王爵曰嘉應廣濟孚惠王。
南高峰龍王祠,在榮國寺後缽盂潭,累封曰孚應昭順侯。
玉泉龍王祠,在青芝塢淨空寺内,其神加封美号曰嘉應普澤公。
忠節祠 旌忠廟,在豐樂橋,元在德壽宮基,因建宮徙于此,俗呼三聖廟。
按神姓高,名永能,綏州人;姓景名崇儀,字思誼,晉州人;姓程名閣使,字博古,河南人。
元豐年間,因統軍戰殁,廟食于鳳翔府和尚原。
後方臘寇睦,禱于神,凱奏而還,始封侯爵,後屢有功,賜廟額,加号王爵,曰"忠顯靈應孚澤昭王"、"忠顯昭應孚濟廣王"、"忠惠順應孚善利王",以旌忠觀灑淨主其朝夕香燈之供。
祚德廟,在車橋西青蓮寺南,其神忠義,有祠墓俱在绛州太平縣趙村,因以本州淪陷之久,廟庭存廢不可知,降旨就杭建廟,賜額加美号,升三侯為王爵,以表忠節:程嬰封忠濟王,杵臼封忠王,韓厥封忠利王。
靈衛廟,在錢塘門側,其神因完顔宗弼犯境,守臣退保赭山,錢塘縣令朱跸領衛司十将金勝、祝威,率民兵戰擊,以寡制衆,殁于王事,鄉民感其忠義,葬于近郊,立祠以表死節。
鄉民陳于朝省,賜廟額各加侯爵,曰朱宰,封顯忠侯;金勝,封忠佐侯;祝威,封忠侯,以旌忠烈之士。
忠勇廟,在行春橋寨中,其神姓張名,系親衛大夫果州團練使,禦營宿衛前軍統制,因解海州圍,戰殁于陣中,得旨贈容州觀察使,建廟賜額,海州仍立廟本寨。
昭節廟,在保民坊廟巷東三班營。
按二神:一姓禾,名元,字伯仁;一姓陸,名軌,字仲模,皆襄漢人,在周時同為殿侍。
初宋太祖受禅,駕自宣門入,守關者施弓箭相向弗納,移步趨他門而入,既受朝賀畢,顧近侍曰:"适移門守者何人?"奏曰:"散直班。
"傳旨降充下班。
又問"宣守者何人?"答奏曰:"東三班。
"傳旨
宋朝自郊祀宗廟社稷,與大、中、小三祠,及土域山海江湖之神,先賢名哲道德之士,禦災捍患以死勤事功烈之臣,皆寵以爵命,列于祀典,奉常有司歲時薦飨焉。
郊祀在嘉會門外三裡淨明院左右,春首、上辛、祈谷、四月、夏雩、冬至、冬報,皆郊壇行禮,惟九月秋飨,不壇而屋,設位于淨明齋宮。
春夏冬遇雨,亦望祭于齋宮,差宰執充獻官行事。
明堂郊祀,歲則不重,舉飨報之禮也。
正月上辛,祀感生帝于宗陽宮齋殿。
四立日,祀十神太乙祀于東西太乙宮。
惠昭、昭慶齋宮,在淨慈寺。
對惠昭有壇殿及燎壇。
夏至日,祭後土皇地祗。
立夏日,祭熒惑。
立秋日,祭白帝。
昭慶有望祭殿,立夏祭南方嶽渎,立秋祭西方嶽渎。
大社大稷壇在觀橋東,以春秋二仲、臘前一日祭皇地祗。
九宮貴神壇,在東青門外,以春秋二仲壇祭感生帝及九宮貴神。
北太乙西南,攝提正東,軒轅東南,招搖中央,天符西北,青龍正東,鹹池東北,太陰正南,天一之版位也。
藉田先農壇,在玉津園南,祀神農氏,配以後稷氏,以歲時祀之。
高壇,在郊壇東。
壇祭,設青帝神位于壇上,南向,配伏羲帝、高辛帝于西,向北,又設從祀簡狄,姜位于壇下卯陛南西,向北。
每歲春分日,遣官緻祭畢,收徹二從祀馔弓弓矢入禁中,後妃以次行禮。
海神壇,在東青門外太平橋東,祭江海神,為太祀,以春秋二仲遣從官行望祭禮。
太學,春秋二仲上丁日,祭先聖文宣王,配先賢兖國公、鄒國公、沂國公、國公及十哲先賢,從祀七十二賢、曆代賢哲忠孝公卿。
武學祀昭烈武成王,配留侯、曆代忠烈臣子。
山川神 城隍廟,在吳山,賜額永固。
歲之豐兇水旱,民之疾病禍福,祈而必應,朝廷累加美号,曰"輔正康濟明德廣聖王"。
昭濟廟,在候潮門外渾水閘西,相傳為吳王夫差廟,加封曰"善應安濟孚顯衛侯"。
忠清廟,在吳山,其神姓伍,名員,乃楚大夫奢之子,自唐立祠,至宋亦祀之,每歲海潮大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累賜美号曰"忠武英烈顯聖福安王"。
有行祠在仁和縣治東南隅。
吳越錢武肅王廟,在方家峪寶藏寺及龍山武功堂,為錢文穆王廟,五王俱祀焉。
平濟王廟,在浙江廣子灣,累封曰"顯烈廣順王"。
順濟廟,元浙江裡人馮氏,自侯加至王爵,曰"英烈王"。
王封助靈佐順侯,英顯于通應公廟,即廟子頭楊村龍王廟是也。
平波祠,賜額善順廟;錢塘順濟龍王,賜額昭應廟,并在白塔嶺之原。
孚應廟,在磨刀坑。
廣順廟,在龍山。
惠順廟,在江塘。
順濟龍王廟,在楊村順濟宮,三候加王爵美号,曰廣澤靈應,曰順澤昭應,曰敷澤嘉應。
自平濟至順濟十廟,俱司江濤神也。
嘉澤廟,在錢塘門外二裡,錢武肅曾封王爵,今改封曰淵靈普濟侯。
水仙王廟,在西湖第三橋。
會靈廟,在柳洲。
五龍王廟,在湧金門外上船亭。
龍井惠濟廟,在風篁嶺,美号王爵曰嘉應廣濟孚惠王。
南高峰龍王祠,在榮國寺後缽盂潭,累封曰孚應昭順侯。
玉泉龍王祠,在青芝塢淨空寺内,其神加封美号曰嘉應普澤公。
忠節祠 旌忠廟,在豐樂橋,元在德壽宮基,因建宮徙于此,俗呼三聖廟。
按神姓高,名永能,綏州人;姓景名崇儀,字思誼,晉州人;姓程名閣使,字博古,河南人。
元豐年間,因統軍戰殁,廟食于鳳翔府和尚原。
後方臘寇睦,禱于神,凱奏而還,始封侯爵,後屢有功,賜廟額,加号王爵,曰"忠顯靈應孚澤昭王"、"忠顯昭應孚濟廣王"、"忠惠順應孚善利王",以旌忠觀灑淨主其朝夕香燈之供。
祚德廟,在車橋西青蓮寺南,其神忠義,有祠墓俱在绛州太平縣趙村,因以本州淪陷之久,廟庭存廢不可知,降旨就杭建廟,賜額加美号,升三侯為王爵,以表忠節:程嬰封忠濟王,杵臼封忠王,韓厥封忠利王。
靈衛廟,在錢塘門側,其神因完顔宗弼犯境,守臣退保赭山,錢塘縣令朱跸領衛司十将金勝、祝威,率民兵戰擊,以寡制衆,殁于王事,鄉民感其忠義,葬于近郊,立祠以表死節。
鄉民陳于朝省,賜廟額各加侯爵,曰朱宰,封顯忠侯;金勝,封忠佐侯;祝威,封忠侯,以旌忠烈之士。
忠勇廟,在行春橋寨中,其神姓張名,系親衛大夫果州團練使,禦營宿衛前軍統制,因解海州圍,戰殁于陣中,得旨贈容州觀察使,建廟賜額,海州仍立廟本寨。
昭節廟,在保民坊廟巷東三班營。
按二神:一姓禾,名元,字伯仁;一姓陸,名軌,字仲模,皆襄漢人,在周時同為殿侍。
初宋太祖受禅,駕自宣門入,守關者施弓箭相向弗納,移步趨他門而入,既受朝賀畢,顧近侍曰:"适移門守者何人?"奏曰:"散直班。
"傳旨降充下班。
又問"宣守者何人?"答奏曰:"東三班。
"傳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