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令宣引。
時本班之衆,知天命所歸,皆引義自殒。
太祖大驚,趣駕臨幸慰問,仍命排陣使黨彥進前往救數十人,問得二人不死者,即喬、陸二神,召诘其故,答曰:"臣止事一主,所以乞死。
"上尉勞再四,謂:"汝等忠孝,其班不廢。
"且賜名曰長入祗候。
從其請,所幸臨為前引,仍賜青紅二色帛為帽飾,滿三年,授保義郎之職。
二神既受誓而退,尋複效死。
上惘其忠節,厚加赙恤,聽本班廟祀。
南渡初,吳山居民,不戒于火,揚殿岩觀绯綠二旗現于空中,隐隐見喬、陸二字,其火遂熄,皆神之力也。
孝廟曾觀本班宿房,以黃羅撲門概,遂宣問何所始?左右備奏始末,上嘉歎忠孝節義如此。
乙卯歲,賜廟額。
庚申歲,封侯爵。
甲子歲,加大字号曰:喬封"忠義威福英惠侯",陸封"忠烈威德英侯",顯功廟,在保塔下,神姓嶽,名仲琚,世居霍山,為臨安府吏,因兀術犯境,輸家資募勇士,推尉司金、祝二十将充首将,領兵迎敵,戰死,合境懷其忠義,祠于延祥四聖觀,号為保稷山王。
鄉民申明于朝,賜廟額,顯功封爵曰"忠翊侯",以褒忠節。
仕賢祠 靈惠廟,在江漲橋化度寺。
按,神姓陳名顼,字行嵩,會稽人,仕于東晉,使虜留三年,仗節不屈,拔劍斫羁,複命于朝,曆四州刺史,食邑錢塘、海鹽、鹽官三縣之祿,死葬于臯亭山。
梁朝封王爵,号崇善。
宋朝賜廟額,以禱雨而應,初封侯爵,累加美号,進王爵曰"慈佑福善昭應王"。
且神生則忠于國,死則佑于民,正謂之武功忠孝,節義昭著,有行祠凡四十餘處矣。
嘉澤廟,在湧金門西井城下,其神姓李名泌,字長源,唐朝相國邺侯,曾守杭,有風績。
郡城苦于海汲,民食鹹水,侯鑿六井,引西湖清水入城中,郡民始得飲清水,郡人德之,立祠,奉有香火。
宋朝賜廟額,以褒其德。
又三賢堂,在西湖蘇堤,奉白樂天、林和靖、蘇東坡三先生之祠。
顯慶廟,在龍井衍慶寺側,神姓胡名則,婺之永康人,兩曾尹杭,有惠政,在郡無江潮之患疾,告于朝,以兵部侍郎緻仕,葬龍井山,其本裡方岩山有方寇聚衆,夜夢紫袍金帶神人現赤幟于空中,随即剿滅,朝省褒嘉建廟,賜額封爵顯靈侯,仍賜墳額"顯應"。
神之赫靈,鄉民著于方岩矣。
昭贶廟,在渾水閘東江塘上,神姓張,名夏,雍邱人,宋授司封郎官,為浙漕時,因江潮為患,故堤累行修築,不過三年辄損,重勞民力,遂作石堤,得以無虞,民感其功,立祠于江塘上,朝省褒贈太常少卿,累封公侯之爵,次賜以王爵,加美号曰"靈濟顯佑威烈安順王"。
祠之左右,奉十潮神。
又有行祠在馬婆巷,名安濟廟。
先賢堂,在西湖蘇堤南山第一橋,奉陶唐許箕公、漢嚴先生、吳将軍淩公、晉文正範公、中尉褚公、宋龍骧将軍蔔莊侯、範先生、齊褚先生、顧先生、杜先生、梁太中大夫範公、範先生、記室褚公、唐太常卿康公、太尉褚公、禮部尚書褚文公、荊州大都督許公、張先生、後梁吳越武肅錢王、給事中羅公、宋秦王忠懿錢公、吏部侍郎郎公知制诰謝公、谏院錢公、和靖先生林公、翰林學士沈公、大中大夫錢公、龍圖學士陸、錢、虞三先生、秘閣吳公、八行崔先生、太師崇國張文忠公、孝節婦定夫人孫氏、夫人虞氏、孝女馮氏、節婦何氏、孝婦盛氏。
祠側以道館扁"旌德",專奉灑掃。
潘逍遙祠,在潘阆巷,以宅基建祠祀之。
古神祠 夏禹王廟,在錢湖門城側。
漢留侯祠,在吳山靈護廟門。
漢蕭相國祠,在定民坊艮山門外。
顯忠廟,在長生老人橋,俗呼霍使君廟,加封美号曰"忠烈順濟昭應王"。
周赧王廟,在錢塘崇化觀山。
防風氏廟,在廉德朱奧。
申将軍廟,在臨平鬥門橋北。
周绛侯廟,即绛侯周勃也,祠在臨平鎮。
神德行慶真君廟,在肇元升平裡,吳下世傳吳呂蒙也。
曹王廟,在長樂像光湖南金奧村,相傳曹子建也。
土俗祠 顯應廟,在臨安府治,即淨因尼寺土地,賜廟額封爵曰"正佑安福使"。
翼靈廟,在府治,相傳為"永福鎮安王"。
旌忠廟,在天慶坊,其神姓趙,名延翰;姓馬,名仁禹,并殿前指揮使左右班,藝祖開基,翊衛有功,授節钺,贈侍中,莫知廟食于杭自何而始。
金華将軍廟,在湧金門裡水池上,神姓曹,名杲,真定人,後唐為金華令,仕于錢王,嘗于城隅浚三池,建門名湧金,邦人德之,為立祠。
廣福廟,在鹽橋,神姓蔣,世為杭人,樂于赈施,每歲秋成之際,籴谷如春夏價增時,以谷如元價出粜,不圖利源,如歲歉,則捐谷以予饑者,神死之日,囑其二弟曰:"須存仁心,力行好事。
"二弟謹遵兄訓,恪守不違,裡人立祠表其德,凡朝家祈禱,無不感應,遂賜廟額,封爵,及其二弟并進侯位,曰"孚須"、"孚惠"、"孚"之美号也。
三将軍廟,在潘阆巷。
嘉應公祠,在秀義坊。
通應侯廟,在開道坊。
護國天王廟、白馬神
時本班之衆,知天命所歸,皆引義自殒。
太祖大驚,趣駕臨幸慰問,仍命排陣使黨彥進前往救數十人,問得二人不死者,即喬、陸二神,召诘其故,答曰:"臣止事一主,所以乞死。
"上尉勞再四,謂:"汝等忠孝,其班不廢。
"且賜名曰長入祗候。
從其請,所幸臨為前引,仍賜青紅二色帛為帽飾,滿三年,授保義郎之職。
二神既受誓而退,尋複效死。
上惘其忠節,厚加赙恤,聽本班廟祀。
南渡初,吳山居民,不戒于火,揚殿岩觀绯綠二旗現于空中,隐隐見喬、陸二字,其火遂熄,皆神之力也。
孝廟曾觀本班宿房,以黃羅撲門概,遂宣問何所始?左右備奏始末,上嘉歎忠孝節義如此。
乙卯歲,賜廟額。
庚申歲,封侯爵。
甲子歲,加大字号曰:喬封"忠義威福英惠侯",陸封"忠烈威德英侯",顯功廟,在保塔下,神姓嶽,名仲琚,世居霍山,為臨安府吏,因兀術犯境,輸家資募勇士,推尉司金、祝二十将充首将,領兵迎敵,戰死,合境懷其忠義,祠于延祥四聖觀,号為保稷山王。
鄉民申明于朝,賜廟額,顯功封爵曰"忠翊侯",以褒忠節。
仕賢祠 靈惠廟,在江漲橋化度寺。
按,神姓陳名顼,字行嵩,會稽人,仕于東晉,使虜留三年,仗節不屈,拔劍斫羁,複命于朝,曆四州刺史,食邑錢塘、海鹽、鹽官三縣之祿,死葬于臯亭山。
梁朝封王爵,号崇善。
宋朝賜廟額,以禱雨而應,初封侯爵,累加美号,進王爵曰"慈佑福善昭應王"。
且神生則忠于國,死則佑于民,正謂之武功忠孝,節義昭著,有行祠凡四十餘處矣。
嘉澤廟,在湧金門西井城下,其神姓李名泌,字長源,唐朝相國邺侯,曾守杭,有風績。
郡城苦于海汲,民食鹹水,侯鑿六井,引西湖清水入城中,郡民始得飲清水,郡人德之,立祠,奉有香火。
宋朝賜廟額,以褒其德。
又三賢堂,在西湖蘇堤,奉白樂天、林和靖、蘇東坡三先生之祠。
顯慶廟,在龍井衍慶寺側,神姓胡名則,婺之永康人,兩曾尹杭,有惠政,在郡無江潮之患疾,告于朝,以兵部侍郎緻仕,葬龍井山,其本裡方岩山有方寇聚衆,夜夢紫袍金帶神人現赤幟于空中,随即剿滅,朝省褒嘉建廟,賜額封爵顯靈侯,仍賜墳額"顯應"。
神之赫靈,鄉民著于方岩矣。
昭贶廟,在渾水閘東江塘上,神姓張,名夏,雍邱人,宋授司封郎官,為浙漕時,因江潮為患,故堤累行修築,不過三年辄損,重勞民力,遂作石堤,得以無虞,民感其功,立祠于江塘上,朝省褒贈太常少卿,累封公侯之爵,次賜以王爵,加美号曰"靈濟顯佑威烈安順王"。
祠之左右,奉十潮神。
又有行祠在馬婆巷,名安濟廟。
先賢堂,在西湖蘇堤南山第一橋,奉陶唐許箕公、漢嚴先生、吳将軍淩公、晉文正範公、中尉褚公、宋龍骧将軍蔔莊侯、範先生、齊褚先生、顧先生、杜先生、梁太中大夫範公、範先生、記室褚公、唐太常卿康公、太尉褚公、禮部尚書褚文公、荊州大都督許公、張先生、後梁吳越武肅錢王、給事中羅公、宋秦王忠懿錢公、吏部侍郎郎公知制诰謝公、谏院錢公、和靖先生林公、翰林學士沈公、大中大夫錢公、龍圖學士陸、錢、虞三先生、秘閣吳公、八行崔先生、太師崇國張文忠公、孝節婦定夫人孫氏、夫人虞氏、孝女馮氏、節婦何氏、孝婦盛氏。
祠側以道館扁"旌德",專奉灑掃。
潘逍遙祠,在潘阆巷,以宅基建祠祀之。
古神祠 夏禹王廟,在錢湖門城側。
漢留侯祠,在吳山靈護廟門。
漢蕭相國祠,在定民坊艮山門外。
顯忠廟,在長生老人橋,俗呼霍使君廟,加封美号曰"忠烈順濟昭應王"。
周赧王廟,在錢塘崇化觀山。
防風氏廟,在廉德朱奧。
申将軍廟,在臨平鬥門橋北。
周绛侯廟,即绛侯周勃也,祠在臨平鎮。
神德行慶真君廟,在肇元升平裡,吳下世傳吳呂蒙也。
曹王廟,在長樂像光湖南金奧村,相傳曹子建也。
土俗祠 顯應廟,在臨安府治,即淨因尼寺土地,賜廟額封爵曰"正佑安福使"。
翼靈廟,在府治,相傳為"永福鎮安王"。
旌忠廟,在天慶坊,其神姓趙,名延翰;姓馬,名仁禹,并殿前指揮使左右班,藝祖開基,翊衛有功,授節钺,贈侍中,莫知廟食于杭自何而始。
金華将軍廟,在湧金門裡水池上,神姓曹,名杲,真定人,後唐為金華令,仕于錢王,嘗于城隅浚三池,建門名湧金,邦人德之,為立祠。
廣福廟,在鹽橋,神姓蔣,世為杭人,樂于赈施,每歲秋成之際,籴谷如春夏價增時,以谷如元價出粜,不圖利源,如歲歉,則捐谷以予饑者,神死之日,囑其二弟曰:"須存仁心,力行好事。
"二弟謹遵兄訓,恪守不違,裡人立祠表其德,凡朝家祈禱,無不感應,遂賜廟額,封爵,及其二弟并進侯位,曰"孚須"、"孚惠"、"孚"之美号也。
三将軍廟,在潘阆巷。
嘉應公祠,在秀義坊。
通應侯廟,在開道坊。
護國天王廟、白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