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祠,在壽域坊,今遷糧料院巷口,故基。
玉仙堂,在大隐坊内。
石姥祠,在芳林鄉。
吳客三真君廟,在石榴園巷。
義勇武安王及清源真君廟,在西溪法華山,一在半道紅街。
華嚴菩薩廟,在潭半邏。
老人廟,在縣東。
北霸王廟,在芳林鄉。
會靈護國祠,在端平橋東土塘上。
靈休廟,在城南廂江岸。
真聖廟,在白塔嶺半山。
七娘子廟,在臯亭山,舊傳崇善王妹也。
蘇将軍廟,其神東晉骠騎将軍。
靈應廟,按神稱楊都督,并崇善王位下神也。
義橋崔總管廟、尚将軍廟,四廟俱在肇元鄉。
秦王廟,在天雲鄉,故老相傳晉毛寶廟也。
濟惠、福濟二王廟,在象光湖西。
濟惠義祠,在北葛沈村。
白龍王廟,在臨平東山之中。
又有龍祠,在洞側。
通靈廟,即黑龍王祠,在超山,趙忠獻為邑宰時,禱雨有感,累申朝省封加美号曰"通靈惠應宣濟昭惠侯"。
東都随朝祠 惠應廟,即東都皮場廟,自南渡時,有直廟人商立者,攜其神像随朝至杭,遂于吳山至德觀右立祖廟,又于萬松嶺侍郎橋巷元貞橋立行祠者三。
按《會要》雲:"神在東京顯仁坊,名曰皮場土地祠。
政和年間賜廟額,封王爵。
中興,随朝到杭,累加号曰'明靈昭惠慈佑王',神妃封曰'靈婉嘉德夫人'、'靈淑嘉靖夫人'。
"按廟刻雲:"其神乃古神農,于三王時都曲阜,世人食腥膻者,率緻物故,因集天下孝義勇烈之士二十四人,分十二分野,播種采藥,至今于世極有神功,兩庑奉二十四仙醫使者是也。
自漢唐至今,殲寇助順,其有聖迹,不可殚紀。
"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紹興建祠。
舊志雲:"東京有祠,随朝立之。
" 外郡行祠 東嶽行宮有五:曰吳山,曰西溪法華山,曰臨平景星觀,曰湯鎮順濟宮,曰楊村山梵刹,俱奉東嶽天齊仁聖帝香火。
廣惠行宮有三:曰錢塘門外霍山,曰在城金地山,曰千頃寺。
按《會要》:"真君姓張名渤,血食廣德軍之祠山,始封靈濟王,累加美号曰'昭烈大帝',後改封'昌福真君',今加寶号曰'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真君',自祖父祖母以下,若聖妃、若諸弟、諸子、諸婦及女,俱錫宋朝上爵封之,然都人士庶奉禮者,有禱必應,如響斯答。
"仰山二王廟,在觀橋東馬軍司西營。
按《宜春志》:"二神俱姓蕭,自漢顯靈,世該祀典。
至宋功烈尤著,錫以王爵。
王之祖父母、若妻、若子、若婦,皆賜爵号。
開慶衡潭有變,臨瑞至太平皆不能前,神之陰相默助居多,陳于朝,褒其功,改賜号曰'顯德仁聖忠佑靈濟王'、'福德仁聖忠衛康濟王',其王祖父母以下及左右佐神,并沩、仰二祖師,凡列祠者,鹹加赉焉。
"顯佑廟,在仁和百萬新倉西。
按神姓陳,名仁果,常之晉陵人也,仕于隋,曆司徒,有叛臣沈法興謀叛,忌司徒威聲,以食毒之而斃,其神忠憤赫靈,以神矢中法興死之。
唐武德嘉其功,廟祀焉,封爵忠烈公。
梁加封"福順忠烈王"。
至後周封帝号。
宋政和賜廟,常州以帝号非禮,易以王爵,曰"福順武烈顯應昭德王",仍奉诏書馳驿賜忠佑廟,傅以帛版,而别為文告于行祠。
因鹹淳二年十二月,将郊祀天地,命京尹潛臯墅祈雪,祥禱于廟,即降大雪。
蒇事之際,明星有爛,三靈顧歆,由是歲豐,四方無虞。
臯墅識于行祠壁,以昭靈贶,申朝賜爵,遣使緘詞馳送忠佑廟,及别告于顯佑行祠,以表大神之顯靈也如此。
靈順廟,即徽州婺源靈祠,餘杭立行祠者七:一在南高峰頂榮國寺,有華光樓,傍為射亭,有角台,又辟山徑而夷之,以便登陟;一在北高峰,為景德靈隐寺後山塔廟;一在錢塘門外九曲城下;一在錢塘縣調露鄉靈感寺;一在候潮門外瓶場灣;一在候潮門外普濟橋東椤木教場側普濟寺;一在錢塘縣六合塔寺南徐村新石塘。
宋朝賜五王美号曰"顯聰昭聖孚仁福善王"、"顯明昭聖孚義福順王"、"顯正昭聖孚智福應王"、"顯直昭聖孚信福佑王"、"顯德昭聖孚愛福惠王"。
每歲都入瓣香緻敬者,紛紛鹹趨焉。
順濟聖妃廟,在艮山門外,又行祠在城南蕭公橋及候潮門外瓶場河下市舶司側。
按廟記:"妃姓林,莆田人氏,素著靈異,立祠莆之聖堆。
宣和賜廟額,累加夫人美号,後封妃,加号曰'靈惠協應嘉順善慶聖妃'。
其妃之靈著,多于海洋之中,佑護船舶,其功甚大,民之疾苦,悉賴。
"廣靈廟,在石塘壩,奉"東嶽溫将軍",請于朝,賜廟額封爵,自溫将軍以下九神皆錫侯爵,曰溫封"正佑",李封"孚佑",錢封"靈佑",劉封"顯佑",楊封"順佑",康封"安佑",張封"廣佑",嶽封"協佑",孟封"昭佑",韋封"威佑"。
梓潼帝君廟,在吳山承天觀,此蜀中神,專掌注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王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聖王",王之父母及妃,及弟、若子、若孫、若婦、若女,俱褒賜顯爵美号,建嘉慶樓,奉香燈。
玉仙堂,在大隐坊内。
石姥祠,在芳林鄉。
吳客三真君廟,在石榴園巷。
義勇武安王及清源真君廟,在西溪法華山,一在半道紅街。
華嚴菩薩廟,在潭半邏。
老人廟,在縣東。
北霸王廟,在芳林鄉。
會靈護國祠,在端平橋東土塘上。
靈休廟,在城南廂江岸。
真聖廟,在白塔嶺半山。
七娘子廟,在臯亭山,舊傳崇善王妹也。
蘇将軍廟,其神東晉骠騎将軍。
靈應廟,按神稱楊都督,并崇善王位下神也。
義橋崔總管廟、尚将軍廟,四廟俱在肇元鄉。
秦王廟,在天雲鄉,故老相傳晉毛寶廟也。
濟惠、福濟二王廟,在象光湖西。
濟惠義祠,在北葛沈村。
白龍王廟,在臨平東山之中。
又有龍祠,在洞側。
通靈廟,即黑龍王祠,在超山,趙忠獻為邑宰時,禱雨有感,累申朝省封加美号曰"通靈惠應宣濟昭惠侯"。
東都随朝祠 惠應廟,即東都皮場廟,自南渡時,有直廟人商立者,攜其神像随朝至杭,遂于吳山至德觀右立祖廟,又于萬松嶺侍郎橋巷元貞橋立行祠者三。
按《會要》雲:"神在東京顯仁坊,名曰皮場土地祠。
政和年間賜廟額,封王爵。
中興,随朝到杭,累加号曰'明靈昭惠慈佑王',神妃封曰'靈婉嘉德夫人'、'靈淑嘉靖夫人'。
"按廟刻雲:"其神乃古神農,于三王時都曲阜,世人食腥膻者,率緻物故,因集天下孝義勇烈之士二十四人,分十二分野,播種采藥,至今于世極有神功,兩庑奉二十四仙醫使者是也。
自漢唐至今,殲寇助順,其有聖迹,不可殚紀。
"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紹興建祠。
舊志雲:"東京有祠,随朝立之。
" 外郡行祠 東嶽行宮有五:曰吳山,曰西溪法華山,曰臨平景星觀,曰湯鎮順濟宮,曰楊村山梵刹,俱奉東嶽天齊仁聖帝香火。
廣惠行宮有三:曰錢塘門外霍山,曰在城金地山,曰千頃寺。
按《會要》:"真君姓張名渤,血食廣德軍之祠山,始封靈濟王,累加美号曰'昭烈大帝',後改封'昌福真君',今加寶号曰'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真君',自祖父祖母以下,若聖妃、若諸弟、諸子、諸婦及女,俱錫宋朝上爵封之,然都人士庶奉禮者,有禱必應,如響斯答。
"仰山二王廟,在觀橋東馬軍司西營。
按《宜春志》:"二神俱姓蕭,自漢顯靈,世該祀典。
至宋功烈尤著,錫以王爵。
王之祖父母、若妻、若子、若婦,皆賜爵号。
開慶衡潭有變,臨瑞至太平皆不能前,神之陰相默助居多,陳于朝,褒其功,改賜号曰'顯德仁聖忠佑靈濟王'、'福德仁聖忠衛康濟王',其王祖父母以下及左右佐神,并沩、仰二祖師,凡列祠者,鹹加赉焉。
"顯佑廟,在仁和百萬新倉西。
按神姓陳,名仁果,常之晉陵人也,仕于隋,曆司徒,有叛臣沈法興謀叛,忌司徒威聲,以食毒之而斃,其神忠憤赫靈,以神矢中法興死之。
唐武德嘉其功,廟祀焉,封爵忠烈公。
梁加封"福順忠烈王"。
至後周封帝号。
宋政和賜廟,常州以帝号非禮,易以王爵,曰"福順武烈顯應昭德王",仍奉诏書馳驿賜忠佑廟,傅以帛版,而别為文告于行祠。
因鹹淳二年十二月,将郊祀天地,命京尹潛臯墅祈雪,祥禱于廟,即降大雪。
蒇事之際,明星有爛,三靈顧歆,由是歲豐,四方無虞。
臯墅識于行祠壁,以昭靈贶,申朝賜爵,遣使緘詞馳送忠佑廟,及别告于顯佑行祠,以表大神之顯靈也如此。
靈順廟,即徽州婺源靈祠,餘杭立行祠者七:一在南高峰頂榮國寺,有華光樓,傍為射亭,有角台,又辟山徑而夷之,以便登陟;一在北高峰,為景德靈隐寺後山塔廟;一在錢塘門外九曲城下;一在錢塘縣調露鄉靈感寺;一在候潮門外瓶場灣;一在候潮門外普濟橋東椤木教場側普濟寺;一在錢塘縣六合塔寺南徐村新石塘。
宋朝賜五王美号曰"顯聰昭聖孚仁福善王"、"顯明昭聖孚義福順王"、"顯正昭聖孚智福應王"、"顯直昭聖孚信福佑王"、"顯德昭聖孚愛福惠王"。
每歲都入瓣香緻敬者,紛紛鹹趨焉。
順濟聖妃廟,在艮山門外,又行祠在城南蕭公橋及候潮門外瓶場河下市舶司側。
按廟記:"妃姓林,莆田人氏,素著靈異,立祠莆之聖堆。
宣和賜廟額,累加夫人美号,後封妃,加号曰'靈惠協應嘉順善慶聖妃'。
其妃之靈著,多于海洋之中,佑護船舶,其功甚大,民之疾苦,悉賴。
"廣靈廟,在石塘壩,奉"東嶽溫将軍",請于朝,賜廟額封爵,自溫将軍以下九神皆錫侯爵,曰溫封"正佑",李封"孚佑",錢封"靈佑",劉封"顯佑",楊封"順佑",康封"安佑",張封"廣佑",嶽封"協佑",孟封"昭佑",韋封"威佑"。
梓潼帝君廟,在吳山承天觀,此蜀中神,專掌注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王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聖王",王之父母及妃,及弟、若子、若孫、若婦、若女,俱褒賜顯爵美号,建嘉慶樓,奉香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