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八十有五。
更七縣寺院,自餘杭縣徑山能仁禅寺以下,一百八十有五。
都城内外庵舍,自保甯庵之次,共一十有三。
諸錄官下僧庵,及白衣社會道場奉佛,不可勝紀。
或僧行欲建道場殿宇,則持缽遊于四方,能事者幹緣,不日可以成就,惟道堅志願無二心耳。
僧塔寺塔 杭城有古僧塔者,如上竺寺有隋朝僧貞觀法師東岡塔,竹閣有唐朝鳥窠師塔,四聖觀禦園瑪瑙坡高僧塔,放馬場栖真院贊甯塔,寶勝寺後山法慧大師塔,龍井壽聖寺辨才和尚塔,塔前有雙株海堂。
其寺塔者,如六和慈恩開化寺曰六和塔,榮國寺曰南高峰塔,景德靈隐寺曰北高峰廟塔,崇壽寺曰保叔塔,又顯嚴院寺曰雷峰塔,曰聖果寺塔,定民坊曰佛牙塔,廣化寺曰辟支塔,南山延壽法顯院曰華嚴塔,淨因寺曰雙石塔。
六中祥符開元寺廣九裡,自南渡初,斥西北充軍器所、作院及民居,寺元有鐵塔石塔者五。
又有法華塔,在端拱年僧文定建千頃廣化院。
有慈化大佛塔,即了性塔。
景德、靈隐、淨慈、報恩、光孝寺,各有鐵塔,乃吳越錢王所造。
街市有塔者,如閣門裡楊府前有磚塔,巷名曰塔兒頭。
龍山兒頭嶺名白塔嶺,嶺有石塔存焉。
兒門北有軍寨門,立雙塔,呼為雙塔寨。
薦橋門外觀音寺對有磚塔,年深矣。
北關門外二郎廟,廟前亦有磚塔。
三橋北楊三郎頭巾鋪,河岸相對,有磚塔,塔在度子橋南。
兩浙運司衙橋南光相寺亦有雙塔,立于寺前。
西湖三潭,立三塔以鎮之。
餘外有僧庵所建塔院及街市磚塔,近年者不贅詳。
古今忠烈孝義賢士墓 夏後氏之墓,見于晚周。
女娲墳,考之自唐明皇朝天寶年,至今幾四百有餘年尚存也。
夫陵谷變遷,高深易位,彼何能若是之久哉?蓋聖帝明皇,天相神護,以至于斯耳。
今摭錢塘、仁和兩縣之古冢,備錄于後。
唐杜牧墓,在南山東南,與佛日山夾境,名杜牧塢是也。
吳越文穆忠獻王墓,在龍山之南。
吳越孝獻世子墓,在天竺前山。
吳越忠懿妻賢德順睦妃孫氏墓,在石人嶺下。
吳越王妃仰氏墓,在龍井山放馬場。
按表忠觀碑刻載錢氏墓在錢塘者凡二十有六墓焉。
吳越太尉開國薛公墓,在靈石山。
吳越給事羅隐墓,在錢塘定山鄉。
和靖先生林處士墓,在孤山。
杭守吳則侍郎墓,在龍井廣福寺之麓。
都尉周仰、待制周邦彥、少師元绛三墓,俱在南蕩山。
文憲強淵明、襄恪趙密等墓,并在西溪欽賢鄉。
少宰劉正夫墓,在真珠嶺。
樞密章墓,在寶石山。
寺丞陳剛中墓,在龍井嶺上沙盆塢。
敬恭儀王趙仲墓,在西湖顯明寺,王生時,有紫光照室,視之則肉塊,以刃剖開,嬰兒在内。
靖康時,諸軍欲推而立之,仗劍以曉谕諸軍曰:"自有真王。
"其軍猶未退,遂自拔劍欲刺,六軍方退。
約以逾月真王出,衆喏,言若真王不出,則王當立矣。
王陽許之,而陰實緩其期。
未幾,高廟即位于應天,王間關而南。
上屢嘉歎。
王嘗自贊其像曰:"惟忠惟孝,不污不苟。
皓月清風,良朋益友。
湛然靈台,确乎不朽。
"浙西提刑龍圖周格墓,在獨角門步司前軍寨。
前殿撰周杞墓,在徐、範村之間。
忠毅畢再遇墓,在西溪秘閣。
朱弁墓,在西湖。
丞相李文靖墓,在小隐山。
紫芝趙師秀墓,在葛嶺。
花翁孫季蕃墓,在水仙廟側。
淳固先生宋斌墓,在資國寺之右。
忠武嶽鄂王墓,在栖霞嶺下。
曆代古墓 晉杜子恭墓,在錢塘,唐馬三寶墓,在行春橋水竹塢教場内,其墓于紹興末因增廣教場,惟此冢獨高大,寨卒欲去之,方舉锸間,墓中有黑蜂數百飛出着人,不可向而止。
是夕步帥感夢,有一衣黃服之人曰:"吾前王之子,葬此已久,祈勿毀。
"辭語甚切。
次早,有本軍申至應夢,遂辍其役。
丁蘭母冢,故居在艮山門外三十六裡丁橋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東。
唐孝女墓,在錢塘孝女南鄉,故老相傳,昔有唐娘,年十二三,母病,曾腹取肝,和粥以進母,母病愈而娘以瘡破入風而死,裡人葬于此,美其孝,故名曰唐孝女墓,記之。
亞父冢,在臯亭山。
木娘墓,在艮山門太平鄉華林裡蔡塘東,昔蔡汝撥之庶母沈氏死,汝撥尚幼,父用火葬,汝撥傷母無松楸之地,嘗言之辄泣。
自後長成,以木刻母形,以衣衾棺椁擇地葬之,仍置田畝,造庵舍,命僧以奉晨香夕燈,鄉人遂稱為木娘墓。
蘇小小墓,在西湖上,有"湖堤步遊客"之句,此即題蘇氏之墓也。
更七縣寺院,自餘杭縣徑山能仁禅寺以下,一百八十有五。
都城内外庵舍,自保甯庵之次,共一十有三。
諸錄官下僧庵,及白衣社會道場奉佛,不可勝紀。
或僧行欲建道場殿宇,則持缽遊于四方,能事者幹緣,不日可以成就,惟道堅志願無二心耳。
僧塔寺塔 杭城有古僧塔者,如上竺寺有隋朝僧貞觀法師東岡塔,竹閣有唐朝鳥窠師塔,四聖觀禦園瑪瑙坡高僧塔,放馬場栖真院贊甯塔,寶勝寺後山法慧大師塔,龍井壽聖寺辨才和尚塔,塔前有雙株海堂。
其寺塔者,如六和慈恩開化寺曰六和塔,榮國寺曰南高峰塔,景德靈隐寺曰北高峰廟塔,崇壽寺曰保叔塔,又顯嚴院寺曰雷峰塔,曰聖果寺塔,定民坊曰佛牙塔,廣化寺曰辟支塔,南山延壽法顯院曰華嚴塔,淨因寺曰雙石塔。
六中祥符開元寺廣九裡,自南渡初,斥西北充軍器所、作院及民居,寺元有鐵塔石塔者五。
又有法華塔,在端拱年僧文定建千頃廣化院。
有慈化大佛塔,即了性塔。
景德、靈隐、淨慈、報恩、光孝寺,各有鐵塔,乃吳越錢王所造。
街市有塔者,如閣門裡楊府前有磚塔,巷名曰塔兒頭。
龍山兒頭嶺名白塔嶺,嶺有石塔存焉。
兒門北有軍寨門,立雙塔,呼為雙塔寨。
薦橋門外觀音寺對有磚塔,年深矣。
北關門外二郎廟,廟前亦有磚塔。
三橋北楊三郎頭巾鋪,河岸相對,有磚塔,塔在度子橋南。
兩浙運司衙橋南光相寺亦有雙塔,立于寺前。
西湖三潭,立三塔以鎮之。
餘外有僧庵所建塔院及街市磚塔,近年者不贅詳。
古今忠烈孝義賢士墓 夏後氏之墓,見于晚周。
女娲墳,考之自唐明皇朝天寶年,至今幾四百有餘年尚存也。
夫陵谷變遷,高深易位,彼何能若是之久哉?蓋聖帝明皇,天相神護,以至于斯耳。
今摭錢塘、仁和兩縣之古冢,備錄于後。
唐杜牧墓,在南山東南,與佛日山夾境,名杜牧塢是也。
吳越文穆忠獻王墓,在龍山之南。
吳越孝獻世子墓,在天竺前山。
吳越忠懿妻賢德順睦妃孫氏墓,在石人嶺下。
吳越王妃仰氏墓,在龍井山放馬場。
按表忠觀碑刻載錢氏墓在錢塘者凡二十有六墓焉。
吳越太尉開國薛公墓,在靈石山。
吳越給事羅隐墓,在錢塘定山鄉。
和靖先生林處士墓,在孤山。
杭守吳則侍郎墓,在龍井廣福寺之麓。
都尉周仰、待制周邦彥、少師元绛三墓,俱在南蕩山。
文憲強淵明、襄恪趙密等墓,并在西溪欽賢鄉。
少宰劉正夫墓,在真珠嶺。
樞密章墓,在寶石山。
寺丞陳剛中墓,在龍井嶺上沙盆塢。
敬恭儀王趙仲墓,在西湖顯明寺,王生時,有紫光照室,視之則肉塊,以刃剖開,嬰兒在内。
靖康時,諸軍欲推而立之,仗劍以曉谕諸軍曰:"自有真王。
"其軍猶未退,遂自拔劍欲刺,六軍方退。
約以逾月真王出,衆喏,言若真王不出,則王當立矣。
王陽許之,而陰實緩其期。
未幾,高廟即位于應天,王間關而南。
上屢嘉歎。
王嘗自贊其像曰:"惟忠惟孝,不污不苟。
皓月清風,良朋益友。
湛然靈台,确乎不朽。
"浙西提刑龍圖周格墓,在獨角門步司前軍寨。
前殿撰周杞墓,在徐、範村之間。
忠毅畢再遇墓,在西溪秘閣。
朱弁墓,在西湖。
丞相李文靖墓,在小隐山。
紫芝趙師秀墓,在葛嶺。
花翁孫季蕃墓,在水仙廟側。
淳固先生宋斌墓,在資國寺之右。
忠武嶽鄂王墓,在栖霞嶺下。
曆代古墓 晉杜子恭墓,在錢塘,唐馬三寶墓,在行春橋水竹塢教場内,其墓于紹興末因增廣教場,惟此冢獨高大,寨卒欲去之,方舉锸間,墓中有黑蜂數百飛出着人,不可向而止。
是夕步帥感夢,有一衣黃服之人曰:"吾前王之子,葬此已久,祈勿毀。
"辭語甚切。
次早,有本軍申至應夢,遂辍其役。
丁蘭母冢,故居在艮山門外三十六裡丁橋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東。
唐孝女墓,在錢塘孝女南鄉,故老相傳,昔有唐娘,年十二三,母病,曾腹取肝,和粥以進母,母病愈而娘以瘡破入風而死,裡人葬于此,美其孝,故名曰唐孝女墓,記之。
亞父冢,在臯亭山。
木娘墓,在艮山門太平鄉華林裡蔡塘東,昔蔡汝撥之庶母沈氏死,汝撥尚幼,父用火葬,汝撥傷母無松楸之地,嘗言之辄泣。
自後長成,以木刻母形,以衣衾棺椁擇地葬之,仍置田畝,造庵舍,命僧以奉晨香夕燈,鄉人遂稱為木娘墓。
蘇小小墓,在西湖上,有"湖堤步遊客"之句,此即題蘇氏之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