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書闆庫在中門内。
将作監,在保民坊,設監、少丞、簿,掌計料監造,官司營房舍屋皆隸焉。
蓋漢制将作大匠,沿襲秦官,亦少氏以五雉為五工正,以利器用,唐虞共工,《周官·考工》之職也。
軍器監,在保民坊,監有長貳、丞簿之官。
率屬治與《唐六典》建官不殊,掌制造禦前軍器。
别置提舉、提轄等官莅其役。
近年專委殿岩,而監制本監益以省也。
大宗正司 大宗正司,在天慶坊内,以魏憲惠王府舊址築之,掌親屬宗廟之事,自漢、魏、隋、唐迄于宋,因而不改,以皇族官位高有德望者領之,又以本族尊屬為判本司,又增同知以為之輔。
宗司有閣,扁曰"屬籍之閣",于以見宗屬蕃衍盛大而已。
省 所 茶鹽所、會子所、公田所、封樁安邊所,并在三省大門内。
職以都司官兼提領。
舊有安邊所,創于嘉定初,專充拘推簿錄家産。
更有市榷所、牙契所,後因吏胥蠹弊,走卒繁擾,遂廢其名,撥入封樁所以并掌之。
今又創市舶所,官府察見吏奸,亦行省罷矣。
六院四轄 登聞檢院、鼓院,始建于和甯,繼移于麗正左右阙庭("庭"作"亭")之南,左檢院,右鼓院。
按唐舊制,設四匦以通下情,名曰崇仁。
司谏申明,招賢遵體,以使四方賢才,便其上達。
都進奏院,在朝天門外,掌邦國傳送之事,以钤轄諸道傳遞官兵,則《周官》行夫其幟也。
官告院,在部門之北。
士大夫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王爵;軍卒一資以上,至于節钺,告命皆隸院給之。
如文則吏部,武則兵部。
宗戚及命婦,司封屬之;考校勳績,司勳掌之。
凡四司,皆集本部出诰耳。
元豐改制,俱悉吏部行文武告命鈔,而蕃官隸兵部。
自後皆歸吏部右選。
文思院,在北橋東。
京都舊制,監官分兩界:曰上界,造金銀珠玉;曰下界,造銅鐵竹木雜料。
然兩界監官廨舍,毋得近本院鄰牆并壁居,所以防弊欺也。
但金限犀玉工巧之制,彩繪裝钿之飾,若輿辇法物器具等皆隸焉。
諸司諸軍糧料院,在洋沙坑七官宅廢屋。
諸司諸軍察計院,在保民坊内舊馬軍教場基置院。
且如糧料院者,乃諸司諸軍仰上之祿均也,尤不可不嚴,設官置吏,欲其專心緻意,支撥無差失。
審計院者,自宮禁朝廷百僚以下,至于内侍禦士,及于諸軍兵卒,凡賦祿者,以式法審其名數。
而其辟召者,惟郊禮賜缗已。
乃審祿有疑予,則诏以法。
凡四方之計籍,上于大農,則逆其會。
凡有司議調度會賦,出則诹焉。
榷貨務、都茶場,通在橋東。
蓋國初循唐制,舊以九路之漕,自達于淮,去則貨茶,回則轉鹽。
諸路留而庾之。
官納鈔引,以便商賈。
但鈔引之法通行,則設官專職主之。
課衍事繁,官曹之選,于斯重矣。
雜買務、雜賣場,在榷貨務内。
唐制謂之"宮市",宋初為"市買司"。
太平興國年,方更名雜買務。
奉禁中買賣,而平其直。
南渡後,合局于此。
凡宮禁月料,朝省紙劄,文思制造,和劑修合,封樁所積,編估以時其直,打套以籍其數,而就售焉。
又置提轄,以總其務耳。
左藏庫,有東西二庫,在清湖橋。
又韓蕲王所獻賜第基建庫。
東庫則掌币帛之屬,西庫則掌金銀泉券彩纩之屬。
蓋朝廷用度,多靡于贍兵。
蜀、湖之饷,江、淮之賦,則歸于四總。
領饷諸屯軍,則東西兩庫,歲入絹計者率百四十萬,以缗計之率一千萬,給遣大軍,居什之七;宮禁百司祿賜裁三。
有非泛浩繁之費,則請于朝,往往出内帑樁,以補其阙耳。
封樁上庫,在三省大門内。
封樁下庫,在左藏庫中門。
安邊太平庫,在下庫南。
蓋封樁上庫,肇于孝廟之時,以備緩急支撥。
又徙戶部錢物隸本所,則有上下庫之别。
上庫窠名者曰折帛,總制增鹽三分,鹽袋增額,不排辦人使。
下庫窠名者曰煮酒酒息、營田鹽場、蘆柴坍江、江沙田額、五厘關子,為數五夥。
中因文移,緩弊罅多,諸郡綱額,虧數甚矣哉。
三 衙 殿前司,在鳳凰山八盤嶺中,置衙。
有禦書閣、凝香堂、整暇堂。
山之上為月岩,有亭扁曰"延桂",最高處曰介亭。
崖石嶙峋。
亭之後為沖天樓,極高,江海湖山奇偉之觀。
侍衛馬軍司,移屯建康,以行司邊帥兼領。
元有帥衙在保民坊内,改為寺監公宇。
侍衛步軍司,在鐵冶嶺西。
衙有禦書閣、湖山堂、錦繡樓、相公井。
職門,在和甯門外,掌朝參、朝賀、上殿、到班、上官等儀範。
有知、簿書、宣贊,及門祗候、寄班等官。
四方客省館,在東華門北。
客省者,掌收接聖節建奉香及賀表,外國使人往來接伴之禮。
四方館者,掌收接諸州府郡朔望正冬賀表,及大禮賀表等事。
禦前忠佐軍頭引見司,在文思院後,有内等子營。
以正廳知提點幕官,以大使臣為幹辦司官。
監當諸局 車辂院,在嘉會門外,置庫安玉辂及平等車。
制造禦前軍器所,在禮部貢院之西,改隸殿司所,管工役每季所制器納内庫。
萬全三指揮。
東西作兩營,在所
書闆庫在中門内。
将作監,在保民坊,設監、少丞、簿,掌計料監造,官司營房舍屋皆隸焉。
蓋漢制将作大匠,沿襲秦官,亦少氏以五雉為五工正,以利器用,唐虞共工,《周官·考工》之職也。
軍器監,在保民坊,監有長貳、丞簿之官。
率屬治與《唐六典》建官不殊,掌制造禦前軍器。
别置提舉、提轄等官莅其役。
近年專委殿岩,而監制本監益以省也。
大宗正司 大宗正司,在天慶坊内,以魏憲惠王府舊址築之,掌親屬宗廟之事,自漢、魏、隋、唐迄于宋,因而不改,以皇族官位高有德望者領之,又以本族尊屬為判本司,又增同知以為之輔。
宗司有閣,扁曰"屬籍之閣",于以見宗屬蕃衍盛大而已。
省 所 茶鹽所、會子所、公田所、封樁安邊所,并在三省大門内。
職以都司官兼提領。
舊有安邊所,創于嘉定初,專充拘推簿錄家産。
更有市榷所、牙契所,後因吏胥蠹弊,走卒繁擾,遂廢其名,撥入封樁所以并掌之。
今又創市舶所,官府察見吏奸,亦行省罷矣。
六院四轄 登聞檢院、鼓院,始建于和甯,繼移于麗正左右阙庭
按唐舊制,設四匦以通下情,名曰崇仁。
司谏申明,招賢遵體,以使四方賢才,便其上達。
都進奏院,在朝天門外,掌邦國傳送之事,以钤轄諸道傳遞官兵,則《周官》行夫其幟也。
官告院,在部門之北。
士大夫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王爵;軍卒一資以上,至于節钺,告命皆隸院給之。
如文則吏部,武則兵部。
宗戚及命婦,司封屬之;考校勳績,司勳掌之。
凡四司,皆集本部出诰耳。
元豐改制,俱悉吏部行文武告命鈔,而蕃官隸兵部。
自後皆歸吏部右選。
文思院,在北橋東。
京都舊制,監官分兩界:曰上界,造金銀珠玉;曰下界,造銅鐵竹木雜料。
然兩界監官廨舍,毋得近本院鄰牆并壁居,所以防弊欺也。
但金限犀玉工巧之制,彩繪裝钿之飾,若輿辇法物器具等皆隸焉。
諸司諸軍糧料院,在洋沙坑七官宅廢屋。
諸司諸軍察計院,在保民坊内舊馬軍教場基置院。
且如糧料院者,乃諸司諸軍仰上之祿均也,尤不可不嚴,設官置吏,欲其專心緻意,支撥無差失。
審計院者,自宮禁朝廷百僚以下,至于内侍禦士,及于諸軍兵卒,凡賦祿者,以式法審其名數。
而其辟召者,惟郊禮賜缗已。
乃審祿有疑予,則诏以法。
凡四方之計籍,上于大農,則逆其會。
凡有司議調度會賦,出則诹焉。
榷貨務、都茶場,通在橋東。
蓋國初循唐制,舊以九路之漕,自達于淮,去則貨茶,回則轉鹽。
諸路留而庾之。
官納鈔引,以便商賈。
但鈔引之法通行,則設官專職主之。
課衍事繁,官曹之選,于斯重矣。
雜買務、雜賣場,在榷貨務内。
唐制謂之"宮市",宋初為"市買司"。
太平興國年,方更名雜買務。
奉禁中買賣,而平其直。
南渡後,合局于此。
凡宮禁月料,朝省紙劄,文思制造,和劑修合,封樁所積,編估以時其直,打套以籍其數,而就售焉。
又置提轄,以總其務耳。
左藏庫,有東西二庫,在清湖橋。
又韓蕲王所獻賜第基建庫。
東庫則掌币帛之屬,西庫則掌金銀泉券彩纩之屬。
蓋朝廷用度,多靡于贍兵。
蜀、湖之饷,江、淮之賦,則歸于四總。
領饷諸屯軍,則東西兩庫,歲入絹計者率百四十萬,以缗計之率一千萬,給遣大軍,居什之七;宮禁百司祿賜裁三。
有非泛浩繁之費,則請于朝,往往出内帑樁,以補其阙耳。
封樁上庫,在三省大門内。
封樁下庫,在左藏庫中門。
安邊太平庫,在下庫南。
蓋封樁上庫,肇于孝廟之時,以備緩急支撥。
又徙戶部錢物隸本所,則有上下庫之别。
上庫窠名者曰折帛,總制增鹽三分,鹽袋增額,不排辦人使。
下庫窠名者曰煮酒酒息、營田鹽場、蘆柴坍江、江沙田額、五厘關子,為數五夥。
中因文移,緩弊罅多,諸郡綱額,虧數甚矣哉。
三 衙 殿前司,在鳳凰山八盤嶺中,置衙。
有禦書閣、凝香堂、整暇堂。
山之上為月岩,有亭扁曰"延桂",最高處曰介亭。
崖石嶙峋。
亭之後為沖天樓,極高,江海湖山奇偉之觀。
侍衛馬軍司,移屯建康,以行司邊帥兼領。
元有帥衙在保民坊内,改為寺監公宇。
侍衛步軍司,在鐵冶嶺西。
衙有禦書閣、湖山堂、錦繡樓、相公井。
職門,在和甯門外,掌朝參、朝賀、上殿、到班、上官等儀範。
有知、簿書、宣贊,及門祗候、寄班等官。
四方客省館,在東華門北。
客省者,掌收接聖節建奉香及賀表,外國使人往來接伴之禮。
四方館者,掌收接諸州府郡朔望正冬賀表,及大禮賀表等事。
禦前忠佐軍頭引見司,在文思院後,有内等子營。
以正廳知提點幕官,以大使臣為幹辦司官。
監當諸局 車辂院,在嘉會門外,置庫安玉辂及平等車。
制造禦前軍器所,在禮部貢院之西,改隸殿司所,管工役每季所制器納内庫。
萬全三指揮。
東西作兩營,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