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除不任刑,聖心仁恕給民生,傳宣脫去花枷後,萬歲聲連快活聲。
"樓上簾已垂,傘扇已入,上回内,伶人樂大震,迎駕入内。
"赦頒郡邑急翻行,迎拜宣傳廣聖仁。
四海一家沾大霈,盡令黎庶慶維新!" 郊祀年駕宿青城端誠殿行郊祀禮 向于鹹淳年間,度宗親飨南郊祀,用正月朔正,系上辛日行事。
前三日,緻齋于大慶殿内,次日駕詣景靈宮奏告,回太廟緻齋,奏請三祖出室。
第三日,自太廟升玉辂,其金、象、革、木四辂從行,幸嘉會門外,至郊台次側青城端誠行殿緻齋。
"通天冠綴寶珠明,五彩雲中警跸聲。
萬騎千官齊導從,君王今夜幸端誠。
"所謂青城,止以青布為幕,畫砌之文,旋結城阙,以淨明院為行宮,建端誠行殿,以備一日之幸。
舊東都宣和間用土木蓋造行殿,以青布幕圍之。
儀仗鹵簿排列至行宮,鐵騎圍繞衛護,分命三衛主管衛兵。
"貔貅萬旅護郊垌,特戒都門早放扃。
分命三衙親曲領,衛嚴行殿悉安甯。
"上宿青城行宮,在都城外三裡,總務官與殿帥皇城司提點官,遇夜互行,提舉衛兵,謂之"錦鞯金勒出宮城,還入龍綴殿行。
珠帽繡衣提舉處,連營喏震四山聲。
"又有紫巾绯衣數隊千餘人,羅布郊野守衛。
又差行宮都巡檢使,部領甲軍,往來巡邏,至夜嚴更警惕喝探,并如明式。
行宮前立蓋天旗于青城禦街中。
"大旗五丈粲星躔,高揭圓壇八階前。
君德天臨無不蓋,故令備物象純乾。
"其夕澄明,天氣清朗,星鬥增輝,雲彩缤紛。
前人作詩詠曰:"涓選休成舉泰,四方冠蓋集都城。
格天聖德将何驗?晝日如春夜朗明。
"三更時,攝大宗伯奏中嚴外辦,禮直官奏請行事。
"烏帻朱衣引近檐,奏知外辦與中嚴。
對傳金字牙牌退,帝幄中官喝卷簾。
"上出端誠殿,升安辇,南行曲尺,西去百步,乃郊壇,入外東門,至第二,裡面南一大幄次。
駕幸大次,更換祭服華,禮直官、知、禦帶環衛,大禮使導引。
"天步舒徐曳衮裳,旒珠圭玉俨齋莊。
欲騰明德惟磬遠,黃道先揚瑞腦香。
屬特特選銀,班壓朱衣與奉常,前導衮衣親大祀,金槌鐵甲鬥争光。
"上之壇下小幄,謂之"小次",設禦座在内,奏升禦座,少歇,禮直官催禮科辦嚴,鳴景陽鐘,其聲甚大且清。
鐘如寺觀鐘樓者大,上鑄日月星鬥列曜,中鑄五辂儀仗,下鑄六街三市于鐘上。
"禮嚴登極享高靈,棗栗牲牢薦德馨。
(持分切)鼓景鐘催節奏,洪聲考擊徹青冥。
"然後宮架樂作,奏請上升郊壇行事。
其郊壇"象天立制築圜丘,飨帝于郊法有周。
壇陛崇高霄漢近,雲車風馬接靈遊。
"壇高三層,有七十二級。
壇面方圓各三丈。
壇有四階,正南曰午階,東曰卯階,西曰酉階,北曰子階。
壇上設黃褥四位,大飨蒼穹,奉太祖太宗,配于高宗。
昨孝廟時,按周成宗祀洛中,陟配于文王。
惟漢武合祠汶上,今推嚴于高宗也。
壇龛十二,從祀諸神位七百六十有七,闆位系朱牌金字。
"穹示宗祖萃天星,嶽渎方維會百靈。
金劄明标朱闆位,傳令放飨精誠。
""雅樂遵堂奏豫和,聲文昭假協登歌。
星驅日禦均歆顧,天靜無風海不波。
"上登壇,登歌樂作,行初獻禮畢,降壇,委親王行亞獻禮;上再登壇,讀玉冊,跪奠訖,再降壇。
親王行三獻禮畢,升壇,飲福受胙,送神畢。
上登壇,立小次前。
"邀請君王望燎光,禮嚴燔瘗各随方。
奉常贊引令班退,環琮夜未央。
"其禮科币帛玉冊,并由酉階而下,出南門外。
去壇百步,有燎爐,高丈餘,如明,點喝入爐焚之。
其效壇三層四階,有十二龛燈、十二宮神,内外俱設神位,每位一闆位、一燭、一爵、一矮桌,置犧牲二、笾豆一,币各差。
陪祀官及奉常吏、贊禮焚燎訖,宮架樂止,鼓吹未作,壇下肅然,惟聞輕風環聲,恍若天仙下臨,清雅之甚。
維時近侍、禁衛、快行,以燈燭二三百枝,列成圍子,照如白日。
上登安辇,幸大幄更衣,奏請升大安辇,辇如玉辂制度,無輪。
"雲龍耀葉疊三層,藤織金花禦座新。
十四穗球珠間結,四垂大帶耀輝人。
"此辇按唐制,合用五番辇官四百五十人,服色如挾辂衛士同。
以教樂所伶工在外東門排列,奏樂導引,駕回青城殿,受禮成賀。
"桦焰光随萬燭明,大安寶辇入端誠,百僚拜舞丹墀下,震地仙韶賀禮成。
""前後钲铙奏禮成,導随法駕返青城。
純音直徹雲霄外,疑是鈞天廣樂聲。
"上幸端誠殿,宰執百官拜舞慶禮成,樞臣"宣制班庭盡鞠躬,履茲新慶與卿同,臣心歸美将何報,願祝君王壽億穹。
"百官班退。
"法宮邃密護重簾,跪執牙牌奏解嚴,班卷駕行蓮炬,禮容猶自聳觀瞻。
"天明,儀仗鹵簿甲騎卷班回麗正門。
上登大安辇,左右二禦藥侍立,前有教樂所伶工作樂,後有鈞容直及部伍鼓吹後從。
上升辇,辇前侍中一員奏升降承旨。
"紫壇徹後駕還宮,黃牒前期命侍中。
密扈衮衣升降處,辂前承旨示恩隆。
"五辂從辇後回麗正門,上至内門裡降辇,平章宰執百官立班于門下伺候。
上登樓臨軒,立金雞竿放赦,如明禮同。
太皇"垂簾設幄内庭旁,慈母親來看嗣皇,忽奉起居仍問勞,往來互遣貴貂。
""欽看回銮報六宮,内東簾幕舞翔龍。
大安辇上瞻天表,熙事圓成尚正容。
"
"樓上簾已垂,傘扇已入,上回内,伶人樂大震,迎駕入内。
"赦頒郡邑急翻行,迎拜宣傳廣聖仁。
四海一家沾大霈,盡令黎庶慶維新!" 郊祀年駕宿青城端誠殿行郊祀禮 向于鹹淳年間,度宗親飨南郊祀,用正月朔正,系上辛日行事。
前三日,緻齋于大慶殿内,次日駕詣景靈宮奏告,回太廟緻齋,奏請三祖出室。
第三日,自太廟升玉辂,其金、象、革、木四辂從行,幸嘉會門外,至郊台次側青城端誠行殿緻齋。
"通天冠綴寶珠明,五彩雲中警跸聲。
萬騎千官齊導從,君王今夜幸端誠。
"所謂青城,止以青布為幕,畫砌之文,旋結城阙,以淨明院為行宮,建端誠行殿,以備一日之幸。
舊東都宣和間用土木蓋造行殿,以青布幕圍之。
儀仗鹵簿排列至行宮,鐵騎圍繞衛護,分命三衛主管衛兵。
"貔貅萬旅護郊垌,特戒都門早放扃。
分命三衙親曲領,衛嚴行殿悉安甯。
"上宿青城行宮,在都城外三裡,總務官與殿帥皇城司提點官,遇夜互行,提舉衛兵,謂之"錦鞯金勒出宮城,還入龍綴殿行。
珠帽繡衣提舉處,連營喏震四山聲。
"又有紫巾绯衣數隊千餘人,羅布郊野守衛。
又差行宮都巡檢使,部領甲軍,往來巡邏,至夜嚴更警惕喝探,并如明式。
行宮前立蓋天旗于青城禦街中。
"大旗五丈粲星躔,高揭圓壇八階前。
君德天臨無不蓋,故令備物象純乾。
"其夕澄明,天氣清朗,星鬥增輝,雲彩缤紛。
前人作詩詠曰:"涓選休成舉泰,四方冠蓋集都城。
格天聖德将何驗?晝日如春夜朗明。
"三更時,攝大宗伯奏中嚴外辦,禮直官奏請行事。
"烏帻朱衣引近檐,奏知外辦與中嚴。
對傳金字牙牌退,帝幄中官喝卷簾。
"上出端誠殿,升安辇,南行曲尺,西去百步,乃郊壇,入外東門,至第二,裡面南一大幄次。
駕幸大次,更換祭服華,禮直官、知、禦帶環衛,大禮使導引。
"天步舒徐曳衮裳,旒珠圭玉俨齋莊。
欲騰明德惟磬遠,黃道先揚瑞腦香。
屬特特選銀,班壓朱衣與奉常,前導衮衣親大祀,金槌鐵甲鬥争光。
"上之壇下小幄,謂之"小次",設禦座在内,奏升禦座,少歇,禮直官催禮科辦嚴,鳴景陽鐘,其聲甚大且清。
鐘如寺觀鐘樓者大,上鑄日月星鬥列曜,中鑄五辂儀仗,下鑄六街三市于鐘上。
"禮嚴登極享高靈,棗栗牲牢薦德馨。
"然後宮架樂作,奏請上升郊壇行事。
其郊壇"象天立制築圜丘,飨帝于郊法有周。
壇陛崇高霄漢近,雲車風馬接靈遊。
"壇高三層,有七十二級。
壇面方圓各三丈。
壇有四階,正南曰午階,東曰卯階,西曰酉階,北曰子階。
壇上設黃褥四位,大飨蒼穹,奉太祖太宗,配于高宗。
昨孝廟時,按周成宗祀洛中,陟配于文王。
惟漢武合祠汶上,今推嚴于高宗也。
壇龛十二,從祀諸神位七百六十有七,闆位系朱牌金字。
"穹示宗祖萃天星,嶽渎方維會百靈。
金劄明标朱闆位,傳令放飨精誠。
""雅樂遵堂奏豫和,聲文昭假協登歌。
星驅日禦均歆顧,天靜無風海不波。
"上登壇,登歌樂作,行初獻禮畢,降壇,委親王行亞獻禮;上再登壇,讀玉冊,跪奠訖,再降壇。
親王行三獻禮畢,升壇,飲福受胙,送神畢。
上登壇,立小次前。
"邀請君王望燎光,禮嚴燔瘗各随方。
奉常贊引令班退,環琮夜未央。
"其禮科币帛玉冊,并由酉階而下,出南門外。
去壇百步,有燎爐,高丈餘,如明,點喝入爐焚之。
其效壇三層四階,有十二龛燈、十二宮神,内外俱設神位,每位一闆位、一燭、一爵、一矮桌,置犧牲二、笾豆一,币各差。
陪祀官及奉常吏、贊禮焚燎訖,宮架樂止,鼓吹未作,壇下肅然,惟聞輕風環聲,恍若天仙下臨,清雅之甚。
維時近侍、禁衛、快行,以燈燭二三百枝,列成圍子,照如白日。
上登安辇,幸大幄更衣,奏請升大安辇,辇如玉辂制度,無輪。
"雲龍耀葉疊三層,藤織金花禦座新。
十四穗球珠間結,四垂大帶耀輝人。
"此辇按唐制,合用五番辇官四百五十人,服色如挾辂衛士同。
以教樂所伶工在外東門排列,奏樂導引,駕回青城殿,受禮成賀。
"桦焰光随萬燭明,大安寶辇入端誠,百僚拜舞丹墀下,震地仙韶賀禮成。
""前後钲铙奏禮成,導随法駕返青城。
純音直徹雲霄外,疑是鈞天廣樂聲。
"上幸端誠殿,宰執百官拜舞慶禮成,樞臣"宣制班庭盡鞠躬,履茲新慶與卿同,臣心歸美将何報,願祝君王壽億穹。
"百官班退。
"法宮邃密護重簾,跪執牙牌奏解嚴,班卷駕行蓮炬,禮容猶自聳觀瞻。
"天明,儀仗鹵簿甲騎卷班回麗正門。
上登大安辇,左右二禦藥侍立,前有教樂所伶工作樂,後有鈞容直及部伍鼓吹後從。
上升辇,辇前侍中一員奏升降承旨。
"紫壇徹後駕還宮,黃牒前期命侍中。
密扈衮衣升降處,辂前承旨示恩隆。
"五辂從辇後回麗正門,上至内門裡降辇,平章宰執百官立班于門下伺候。
上登樓臨軒,立金雞竿放赦,如明禮同。
太皇"垂簾設幄内庭旁,慈母親來看嗣皇,忽奉起居仍問勞,往來互遣貴貂。
""欽看回銮報六宮,内東簾幕舞翔龍。
大安辇上瞻天表,熙事圓成尚正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