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圓,取畢昴二星象。
"又雲:"天文畢昴之中,謂之天街,故以前導也。
"建物旗者,其制有黃龍負圖,君王萬歲,天文彩繡,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重輪慶雲,五嶽四渎,四方祥物,祥光瑞氣,雙蓮秀芝,嘉禾瑞瓜,金牛赤豹,鸾鳳龍麟,白狼鹦鹉,雞番錦,幟犀祥,鶴扈君王。
執方傘、曲蓋、朱圓扇者。
按,張帛避雨謂之傘,赤質紫表,正方四角,有銅螭頭,其曲蓋者,武王時大風折柄,太公用之而制曲繡團朱扇。
按,漢制,乘輿用也。
法駕鹵簿儀仗隊引者,如"節幢殳戟帶祥煙,角氅弓刀列後先。
五十隊中分六引,設官領袖盡華鞯。
"有大旗,名蓋天旗,立于麗正門外禦路中心。
又有旗高三四丈,謂之"次黃龍旗",往太廟前立;若郊祀,移于青城行宮門外立之,亦名"蓋天旗"也。
更有含索旗座,以百餘人立之,有天武、金吾、親勳諸班,号"奉神隊"("神"作"宸")。
"密匝九重環寶辇,繡衣飛采卷香塵。
"又有交腳幞頭、胯劍足靴,如四直使者一二百人,不可名狀。
諸殿直親從官皆帽衣結帶紅錦,或紅羅上紫團搭戲獅子,短後打甲背子。
禦龍直裹真珠結絡花兒,短巾,衣紫上雜色小繡花衫,鍍金束帶,腰懸花看帶,彩鞋。
天武官皆頂朱漆金裝笠兒,衣紅上團花背子。
其國朝九寶,如大朝會,置于殿陛前;郊明大祀,迎于儀仗中。
符寶官二員,左右奉寶以從駕,謂之"迎寶輿"也。
三衙太尉并禦帶環衛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繡戰袍,跨馬前導。
内侍亦小帽紫繡袍從駕導行。
千乘萬騎,駕到景靈宮入次少歇,奏請詣聖祖殿行禮,以醪茗蔬果麸酪飨之,樂奏《乾安》、《大安》、《靈安》、《興安》、《祖安》、《正安》、《沖安》、《報安》之章,樂舞《發祥》、《流慶》、《降真》、《觀德》之曲。
奏告畢,駕回太廟宿齋。
駕回太廟宿奉神主出室 上禦平頭辇,回宿太廟齋殿,其禁衛鐵騎,盡移至太廟,繞瑞石山前後護衛。
天武、金吾、武勳、羽林等兵士,并列衛。
六軍儀仗鹵簿,移屯太廟後,夜移麗正,喝探嚴更警惕,并如緻齋夕。
于黃昏時,鐘鼓院官赴太廟前,報出動更籌,喝過姓名,如前同也。
三更行事,大宗伯奏中嚴外辦,上出齋殿,禮直官等導引詣太廟諸室殿庭,行奏告禮。
上詣殿上東南隅,面西立,行三獻,獻牲牢,宮架樂奏《乾安》、《興安》、《正安》、《禧安》之章,樂舞《文德》、《武功》、《皇武》、《大定》、《昭文》、《美成》、《治隆》、《大明》、《重光》、《承天》、《瑞慶》、《大德》、《大倫》、《大和》之曲。
禮畢,奉太祖、太宗、高宗三神主出室。
殿下橫街之北,分設七祀位,如司命、戶、竈、中、門、厲、行等神。
橫街之南,設配飨功臣趙韓王以下二十五位分祀。
差南班宗室奉行其三神主。
命内侍以儀仗迎往明殿。
天明時,乘黃令進玉辂,奏請登玉辂。
"珠旄牙戟翠流蘇,環天香髜寶爐。
中敕乘黃親進禦,玉虬擁駕下雲衢。
"上禦冠服,如圖畫星官之狀,其通天冠俱用北珠卷結,又名"卷雲冠";服绛袍,玉,執玉元圭。
正座玉辂上,左右各一内侍,名"禦藥",冠服執笏侍立。
左首欄檻邊,一從侍中書宦者,曲身冠服,旁立于欄,以紅絲縧系定,恐緻疏失,名為"執綏官",以備玉音顧問。
"和鸾争羨侍中裾,玉辂親承接帝俞。
儒學已通稽古力,更求民瘼備嘉谟。
"駕辂衛士,裹漆圓頂蓋耳帽子,着黃生色寬衫,青襯衫,青頭褲,青履,系錦繩。
辂後四人攀行,如攀枝孩兒。
辂前有服法服朝冠二人,執簡,導辂行。
辂之左右,亦二人,服法服乘馬,從辂行辦嚴,于辂放行時,參政前遮,奏"少遲"。
"預饬金吾街仗使,威容浸盛務如儀。
"蓋奏請少遲,欲令萬騎千官,整齊導引。
"法儀森嚴按典刑,逍遙平辇小輿輕。
金龍閑飾彤霞彩,緩引天街寶辂行。
"誕馬六匹。
按宋孝武诏王侯誕馬不得過二匹。
誕,散也。
舊并施鞍鞯。
景佑初志今辂,前凡六匹誕馬者,正謂之"紅檐誕馬控雙行,項下朱絲系彩纓,驺士錦衫勤執禦,共誇汗血似雲輕。
"按,馬者衣錦寶相花衫也。
又禦馬常儀外,有甲騎,綴以金鈴,在辂前引行。
"銮鈴犀甲控青骢,凡馬俄驚一洗空。
禦筆賜名猶記得,牙牌金刻草頭風。
"此本朝故事,郊皆遵制導引矣。
駕宿明堂齋殿行祀禮 上自太廟禦玉辂入麗正門,宿齋殿,遵先朝親祀明故事。
明堂殿即文德殿,中配飨。
太常寺奉常官于殿上立。
正配四位,皆用黃褥設闆位:居北面南,昊天上帝位;居東面西,太祖、太宗、高宗位。
惟矮案上設禮物,及殿庑設天星嶽渎百神版位。
推設祭器,設玉冊于殿陛之間,乃玉刻金寶冊文。
"鋪張景铄掩前聞,在天列聖皆欣顧,宜有蕃厘錫聖君。
"凡大祀,差太祝一員,進抟黍及肺,祭奠玉冊。
得其"玉冊文章禮極恭,為民祈福籲蒼穹。
憑誰設玉詣祠壇,帝敕清朝小府官。
蒼璧黃琮仍瓒爵,靈光下燭寶光寒。
"镬水者。
按,《周禮·小司寇》:"凡祀五帝實镬水。
"今差從官一員奉禮,"滿傾镬水潔而清,耗試随時更沃增。
腥熟視來無失節,馔成猶自氣蒸騰。
光祿牽牲有舊章,詣廚更複屬丞郎。
各供乃職知嚴恪,
"又雲:"天文畢昴之中,謂之天街,故以前導也。
"建物旗者,其制有黃龍負圖,君王萬歲,天文彩繡,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重輪慶雲,五嶽四渎,四方祥物,祥光瑞氣,雙蓮秀芝,嘉禾瑞瓜,金牛赤豹,鸾鳳龍麟,白狼鹦鹉,雞番錦,幟犀祥,鶴扈君王。
執方傘、曲蓋、朱圓扇者。
按,張帛避雨謂之傘,赤質紫表,正方四角,有銅螭頭,其曲蓋者,武王時大風折柄,太公用之而制曲繡團朱扇。
按,漢制,乘輿用也。
法駕鹵簿儀仗隊引者,如"節幢殳戟帶祥煙,角氅弓刀列後先。
五十隊中分六引,設官領袖盡華鞯。
"有大旗,名蓋天旗,立于麗正門外禦路中心。
又有旗高三四丈,謂之"次黃龍旗",往太廟前立;若郊祀,移于青城行宮門外立之,亦名"蓋天旗"也。
更有含索旗座,以百餘人立之,有天武、金吾、親勳諸班,号"奉神隊"
"密匝九重環寶辇,繡衣飛采卷香塵。
"又有交腳幞頭、胯劍足靴,如四直使者一二百人,不可名狀。
諸殿直親從官皆帽衣結帶紅錦,或紅羅上紫團搭戲獅子,短後打甲背子。
禦龍直裹真珠結絡花兒,短巾,衣紫上雜色小繡花衫,鍍金束帶,腰懸花看帶,彩鞋。
天武官皆頂朱漆金裝笠兒,衣紅上團花背子。
其國朝九寶,如大朝會,置于殿陛前;郊明大祀,迎于儀仗中。
符寶官二員,左右奉寶以從駕,謂之"迎寶輿"也。
三衙太尉并禦帶環衛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繡戰袍,跨馬前導。
内侍亦小帽紫繡袍從駕導行。
千乘萬騎,駕到景靈宮入次少歇,奏請詣聖祖殿行禮,以醪茗蔬果麸酪飨之,樂奏《乾安》、《大安》、《靈安》、《興安》、《祖安》、《正安》、《沖安》、《報安》之章,樂舞《發祥》、《流慶》、《降真》、《觀德》之曲。
奏告畢,駕回太廟宿齋。
駕回太廟宿奉神主出室 上禦平頭辇,回宿太廟齋殿,其禁衛鐵騎,盡移至太廟,繞瑞石山前後護衛。
天武、金吾、武勳、羽林等兵士,并列衛。
六軍儀仗鹵簿,移屯太廟後,夜移麗正,喝探嚴更警惕,并如緻齋夕。
于黃昏時,鐘鼓院官赴太廟前,報出動更籌,喝過姓名,如前同也。
三更行事,大宗伯奏中嚴外辦,上出齋殿,禮直官等導引詣太廟諸室殿庭,行奏告禮。
上詣殿上東南隅,面西立,行三獻,獻牲牢,宮架樂奏《乾安》、《興安》、《正安》、《禧安》之章,樂舞《文德》、《武功》、《皇武》、《大定》、《昭文》、《美成》、《治隆》、《大明》、《重光》、《承天》、《瑞慶》、《大德》、《大倫》、《大和》之曲。
禮畢,奉太祖、太宗、高宗三神主出室。
殿下橫街之北,分設七祀位,如司命、戶、竈、中、門、厲、行等神。
橫街之南,設配飨功臣趙韓王以下二十五位分祀。
差南班宗室奉行其三神主。
命内侍以儀仗迎往明殿。
天明時,乘黃令進玉辂,奏請登玉辂。
"珠旄牙戟翠流蘇,環天香髜寶爐。
中敕乘黃親進禦,玉虬擁駕下雲衢。
"上禦冠服,如圖畫星官之狀,其通天冠俱用北珠卷結,又名"卷雲冠";服绛袍,玉,執玉元圭。
正座玉辂上,左右各一内侍,名"禦藥",冠服執笏侍立。
左首欄檻邊,一從侍中書宦者,曲身冠服,旁立于欄,以紅絲縧系定,恐緻疏失,名為"執綏官",以備玉音顧問。
"和鸾争羨侍中裾,玉辂親承接帝俞。
儒學已通稽古力,更求民瘼備嘉谟。
"駕辂衛士,裹漆圓頂蓋耳帽子,着黃生色寬衫,青襯衫,青頭褲,青履,系錦繩。
辂後四人攀行,如攀枝孩兒。
辂前有服法服朝冠二人,執簡,導辂行。
辂之左右,亦二人,服法服乘馬,從辂行辦嚴,于辂放行時,參政前遮,奏"少遲"。
"預饬金吾街仗使,威容浸盛務如儀。
"蓋奏請少遲,欲令萬騎千官,整齊導引。
"法儀森嚴按典刑,逍遙平辇小輿輕。
金龍閑飾彤霞彩,緩引天街寶辂行。
"誕馬六匹。
按宋孝武诏王侯誕馬不得過二匹。
誕,散也。
舊并施鞍鞯。
景佑初志今辂,前凡六匹誕馬者,正謂之"紅檐誕馬控雙行,項下朱絲系彩纓,驺士錦衫勤執禦,共誇汗血似雲輕。
"按,馬者衣錦寶相花衫也。
又禦馬常儀外,有甲騎,綴以金鈴,在辂前引行。
"銮鈴犀甲控青骢,凡馬俄驚一洗空。
禦筆賜名猶記得,牙牌金刻草頭風。
"此本朝故事,郊皆遵制導引矣。
駕宿明堂齋殿行祀禮 上自太廟禦玉辂入麗正門,宿齋殿,遵先朝親祀明故事。
明堂殿即文德殿,中配飨。
太常寺奉常官于殿上立。
正配四位,皆用黃褥設闆位:居北面南,昊天上帝位;居東面西,太祖、太宗、高宗位。
惟矮案上設禮物,及殿庑設天星嶽渎百神版位。
推設祭器,設玉冊于殿陛之間,乃玉刻金寶冊文。
"鋪張景铄掩前聞,在天列聖皆欣顧,宜有蕃厘錫聖君。
"凡大祀,差太祝一員,進抟黍及肺,祭奠玉冊。
得其"玉冊文章禮極恭,為民祈福籲蒼穹。
憑誰設玉詣祠壇,帝敕清朝小府官。
蒼璧黃琮仍瓒爵,靈光下燭寶光寒。
"镬水者。
按,《周禮·小司寇》:"凡祀五帝實镬水。
"今差從官一員奉禮,"滿傾镬水潔而清,耗試随時更沃增。
腥熟視來無失節,馔成猶自氣蒸騰。
光祿牽牲有舊章,詣廚更複屬丞郎。
各供乃職知嚴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