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内外及麗正門外,皆禁衛羽林兵,俱全裝鐵騎,數萬圍繞大内。
是夜殿前儀衛之外,左右六軍、儀仗鹵簿,分列于麗正、和甯。
更有裹綠小帽、服錦絡縫寬衫兵士,十餘人作一隊,各執銀裹頭黑漆杖子,謂之"喝探兵士",聚首而立,凡十數隊。
各隊一名,喝曰:"是與不是?"衆聲答曰:"是。
"又曰:"是甚人?"衆聲應曰:"殿前都指揮使某人。
"及喝五使姓名,更互喝叫不停聲。
或作雞鳴,是衆人一同喝道。
自初更至四更一點方止,此謂之"禁更"。
前人詩詠之曰:"将軍五使欲來時,停着更籌問'是誰?'審得姓名端的了,齊聲喝道不容遲。
"又置警場于麗正門外,名為"武嚴兵士",以畫鼓畫角二百,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腳結其上。
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日晡及三更時,各奏嚴也。
每奏先鳴角二聲罷,一軍校執一長軟藤條,上系朱拂子擂鼓,時衆鼓手觀其拂子,随其高低,以拂子應其鼓聲高下。
宿太廟,宿郊壇青城行宮,俱用嚴更警場也。
五辂儀式 明止用玉辂,郊祀用五辂,俱頓于太廟側辂屋下。
玉辂。
按《周禮·春官》:"巾車。
掌王之玉辂,錫繁(音盤)纓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以祀。
"康成注曰:"玉辂,以玉飾諸末。
"今玉辂頂耀葉三層,凡八十一葉,皆镂金間真玉龍,大蓮葉攢簇,四柱欄檻,镂玉盤花龍鳳,懸挂照山河社稷大鏡,及懸纓。
禦座後真錦繡圍之,後出青繡山河龍鳳旗二面。
有詩詠曰:"镂瓊雲朵貼瑤箱,珠網雕檀七寶床。
首建太常鳴大,玉龍耀葉發祥光。
"餘金、象、木、革四辂,俱鍍金耀葉簇之。
俱按《周禮》巾車職篇曰:"金辂,鈎繁纓九就。
"康成注曰:"金辂,以金飾辂。
"制以"五鳳升龍間火珠,黃衣黃弁駕黃車,畫輪金辂裳裹,鈴響螭頭震九衢。
""象辂,朱繁纓七就。
"康成注曰:"象辂,以象飾辂。
"制以"銅葉金塗燦有光,貼牙轼坐龍床,赤号六駕繁纓七,旗繡紅羅鳥集翔。
""革辂,龍勒條纓五就。
"康成注曰:"革辂,挽之以革,而漆之無他飾。
"制以"赤白飛銅六駕馳,聯翩龍虎淺黃("龍虎"當作"熊虎"),革挽漆制條纓五,戎弁寬裁對鳳衣。
""木辂,前繁鹄纓建大麾。
"康成注雲:"木辂,不挽,以革漆之。
前讀為锱剪之剪。
淺黑。
"制以"鳳銜鈴響交加,禦座華織百花,十六金龍齊夾毂,皂羅麾上繡龜蛇。
" 差官祭及清道 祀與郊祀,俱差祠官祭。
按《周禮·大馭》:"掌玉路,以祀及犯。
"注曰:"行山曰。
犯者封土為山象,以菩刍棘柏為神主。
既祭,以車轹之而支,喻無險難也。
"清道之神,乃三重。
王出入,則八人夾道行,服武弁绯袍繡衫,執黑漆杖。
按《周禮》,祀,"條(音滌)狼氏,掌執鞭以趨避"之義也。
愚詳之,即半夜而過,連聲告報兩街看位,俱令滅燈燭者是也。
駕詣景靈宮儀仗 主上宿大慶殿緻齋,次早五更,攝大宗伯詣殿前執牙牌奏中嚴外辦,護衛鐵騎,自四更時接續番裡導行諸司局分内侍人員司屬,前往宮闱排班。
百官各法服冠,入朝起居畢,各出殿門辔馭,在學士院伺候。
快行、衛士各執蓮炬,在檻下伺駕登逍遙辇,從駕詣景靈宮行奏告禮。
次第朱旗數十面,鑼鼓隊引,驅象二頭,各以宮錦為衾披之,以金裝蓮花寶座安于背中,金辔籠絡其首體。
寶座前,一衣錦袍人執銀,跨頸驅行。
按,《晉書·輿服志》及《漢鹵簿》,在前宋朝開寶初,廣南來貢,吳越王以廣南交趾獻于朝,以備大駕。
南渡以後,入貢南帑,給錦衾覆之。
理廟朝,安南貢至,令備大駕先驅之儀仗。
鹵簿有幡幟者,謂之"告止、傳教、信幡",各以绯帛雜錯采。
告止者,以為行之節;傳教者,有教令所不及,置幡以傳;信幡者,題表官号以為符信也。
蓋謂"教信幡傳告止幡,淩風朱錦衣間。
一停一舉皆如節,直自圜丘至九關。
"鹵簿儀仗,有高大扇,畫戟長矛,以五色。
介胄跨馬之士,或小帽錦繡抹額者,或頂黑漆圓頂幞頭者,或以皮為兜鍪者,或漆皮如戽鬥而籠巾者,或衣紅黃罨畫錦繡服者,或衣純青純皂以至鞋襪皆純青純皂者,或裹交腳幞頭,或錦為繩如蛇繞系身者,或數人唱引大旗行過,或執大斧胯劍銳牌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懸豹尾者,持短竿者,于戟上綴五色結帶銅铎者,又有儀仗内名(步角切)(小卓切)者。
按《開元禮志》:"金吾将軍,執以察隊伍,去其非違。
形如劍而三刃,以虎豹皮為袋盛之。
其制始于秦漢。
"《爾雅》雲:",牛抵觸,百獸不敢當。
故制牛首于上。
"正謂"虎劍囊封似劍形,刻成牛首獸皆驚。
後先鹵簿彰威德,糾察非違孰敢撄。
"或持朱藤結方圓網者,名"(畢密切)(呼案切)"。
按,徐妥《釋疑》曰:"乘輿黃麾内,左右,以朱藤結網二,螭首,紅絲拂。
蓋主
是夜殿前儀衛之外,左右六軍、儀仗鹵簿,分列于麗正、和甯。
更有裹綠小帽、服錦絡縫寬衫兵士,十餘人作一隊,各執銀裹頭黑漆杖子,謂之"喝探兵士",聚首而立,凡十數隊。
各隊一名,喝曰:"是與不是?"衆聲答曰:"是。
"又曰:"是甚人?"衆聲應曰:"殿前都指揮使某人。
"及喝五使姓名,更互喝叫不停聲。
或作雞鳴,是衆人一同喝道。
自初更至四更一點方止,此謂之"禁更"。
前人詩詠之曰:"将軍五使欲來時,停着更籌問'是誰?'審得姓名端的了,齊聲喝道不容遲。
"又置警場于麗正門外,名為"武嚴兵士",以畫鼓畫角二百,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腳結其上。
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日晡及三更時,各奏嚴也。
每奏先鳴角二聲罷,一軍校執一長軟藤條,上系朱拂子擂鼓,時衆鼓手觀其拂子,随其高低,以拂子應其鼓聲高下。
宿太廟,宿郊壇青城行宮,俱用嚴更警場也。
五辂儀式 明止用玉辂,郊祀用五辂,俱頓于太廟側辂屋下。
玉辂。
按《周禮·春官》:"巾車。
掌王之玉辂,錫繁
"康成注曰:"玉辂,以玉飾諸末。
"今玉辂頂耀葉三層,凡八十一葉,皆镂金間真玉龍,大蓮葉攢簇,四柱欄檻,镂玉盤花龍鳳,懸挂照山河社稷大鏡,及懸纓。
禦座後真錦繡圍之,後出青繡山河龍鳳旗二面。
有詩詠曰:"镂瓊雲朵貼瑤箱,珠網雕檀七寶床。
首建太常鳴大,玉龍耀葉發祥光。
"餘金、象、木、革四辂,俱鍍金耀葉簇之。
俱按《周禮》巾車職篇曰:"金辂,鈎繁纓九就。
"康成注曰:"金辂,以金飾辂。
"制以"五鳳升龍間火珠,黃衣黃弁駕黃車,畫輪金辂裳裹,鈴響螭頭震九衢。
""象辂,朱繁纓七就。
"康成注曰:"象辂,以象飾辂。
"制以"銅葉金塗燦有光,貼牙轼坐龍床,赤号六駕繁纓七,旗繡紅羅鳥集翔。
""革辂,龍勒條纓五就。
"康成注曰:"革辂,挽之以革,而漆之無他飾。
"制以"赤白飛銅六駕馳,聯翩龍虎淺黃
""木辂,前繁鹄纓建大麾。
"康成注雲:"木辂,不挽,以革漆之。
前讀為锱剪之剪。
淺黑。
"制以"鳳銜鈴響交加,禦座華織百花,十六金龍齊夾毂,皂羅麾上繡龜蛇。
" 差官祭及清道 祀與郊祀,俱差祠官祭。
按《周禮·大馭》:"掌玉路,以祀及犯。
"注曰:"行山曰。
犯者封土為山象,以菩刍棘柏為神主。
既祭,以車轹之而支,喻無險難也。
"清道之神,乃三重。
王出入,則八人夾道行,服武弁绯袍繡衫,執黑漆杖。
按《周禮》,祀,"條
愚詳之,即半夜而過,連聲告報兩街看位,俱令滅燈燭者是也。
駕詣景靈宮儀仗 主上宿大慶殿緻齋,次早五更,攝大宗伯詣殿前執牙牌奏中嚴外辦,護衛鐵騎,自四更時接續番裡導行諸司局分内侍人員司屬,前往宮闱排班。
百官各法服冠,入朝起居畢,各出殿門辔馭,在學士院伺候。
快行、衛士各執蓮炬,在檻下伺駕登逍遙辇,從駕詣景靈宮行奏告禮。
次第朱旗數十面,鑼鼓隊引,驅象二頭,各以宮錦為衾披之,以金裝蓮花寶座安于背中,金辔籠絡其首體。
寶座前,一衣錦袍人執銀,跨頸驅行。
按,《晉書·輿服志》及《漢鹵簿》,在前宋朝開寶初,廣南來貢,吳越王以廣南交趾獻于朝,以備大駕。
南渡以後,入貢南帑,給錦衾覆之。
理廟朝,安南貢至,令備大駕先驅之儀仗。
鹵簿有幡幟者,謂之"告止、傳教、信幡",各以绯帛雜錯采。
告止者,以為行之節;傳教者,有教令所不及,置幡以傳;信幡者,題表官号以為符信也。
蓋謂"教信幡傳告止幡,淩風朱錦衣間。
一停一舉皆如節,直自圜丘至九關。
"鹵簿儀仗,有高大扇,畫戟長矛,以五色。
介胄跨馬之士,或小帽錦繡抹額者,或頂黑漆圓頂幞頭者,或以皮為兜鍪者,或漆皮如戽鬥而籠巾者,或衣紅黃罨畫錦繡服者,或衣純青純皂以至鞋襪皆純青純皂者,或裹交腳幞頭,或錦為繩如蛇繞系身者,或數人唱引大旗行過,或執大斧胯劍銳牌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懸豹尾者,持短竿者,于戟上綴五色結帶銅铎者,又有儀仗内名
按《開元禮志》:"金吾将軍,執以察隊伍,去其非違。
形如劍而三刃,以虎豹皮為袋盛之。
其制始于秦漢。
"《爾雅》雲:",牛抵觸,百獸不敢當。
故制牛首于上。
"正謂"虎劍囊封似劍形,刻成牛首獸皆驚。
後先鹵簿彰威德,糾察非違孰敢撄。
"或持朱藤結方圓網者,名"
按,徐妥《釋疑》曰:"乘輿黃麾内,左右,以朱藤結網二,螭首,紅絲拂。
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