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敢妄出,齋戒嚴肅,不敢觸犯,神天報應在目前。
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換堂,俱都寺主辦,皆十萬檀信施助耳。
蓋孟夏望日,乃法王禁足、釋子護生之日,自此有九十日,可以安單辦道。
是月,園圃瓜茄初生,禁中增價市之,進以賞時新。
内侍之家及府第富室,亦如此。
五月(重午附)
仲夏一日,禁中賜宰執以下公服羅衫。
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内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中,四圍以五色染菖蒲懸圍于左右。
又雕刻生百蟲鋪于上,卻以葵、榴、艾葉、花朵簇擁。
内更以百索彩線、細巧镂金花朵,及銀樣鼓兒、糖蜜韻果、巧粽、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禦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段,分賜諸閣分、宰執、親王。
兼之諸宮觀亦以經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
如市井看經道流,亦以分遺施主家。
所謂經筒、符袋者,蓋因《抱樸子》問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靈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帶,即此意也。
杭都風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
自隔宿及五更,沿門唱賣聲,滿街不絕。
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
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
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
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焚燒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
其日正是葵榴鬥豔,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
士人赴殿試唱名 諸路舉人到者,排日赴都堂,簾引訖,伺候擇日殿試。
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詳定、考試等官赴學士院鎖院,命禦策題,然後宣押赴殿。
士人詣集英殿起居,就殿庑賜坐引試,依圖分庑坐定,各賜印刊策題,其士人止許帶文房及卷子,餘皆不許挾帶文集。
士人入東華門,各行搜檢身内有無繡體私文,方行放入。
午則賜食與士人,其硯水之類,皆殿直祗直供辦。
午後納卷而出。
舊制,士人卷子仍彌封,卷頭打号,然後納初放官,次下覆考,考定次第,後送定參詳一同,方定甲名資次,而定奪三魁。
伺候上禦文德殿臨軒唱名,進呈三魁試卷,天顔親睹三魁,排定姓名資次,然後宣喚三魁姓名,其三魁聽快行宣喚數次,方敢應名而出,扣問三代鄉貫年甲同方,請入狀元侍班處,更換所賜綠靴簡。
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其狀元官授承事郎,職除上郡簽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務郎,職注中郡或下郡簽判。
或無見阙,則節推察推之職。
三魁進詩謝恩,上賜禦筵,賜詩與狀元。
以下第一甲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至第五甲并賜同進士出身。
如有魁及前下名太宗學内舍生員,并升甲。
恩例,其老榜者,謂之特奏名為魁者,附第五甲,補迪功郎。
餘皆授諸州文學助教。
武舉進士,前三名照文科為狀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賜紫囊、金帶、靴、笏。
狀元授秉義郎,榜眼授從義郎,探花授保義郎。
俱殿步司正副将之職。
除武舉進士,皆循文科例,賜進士及第出身。
如進士欲赴禦教場内躬弓升甲,聽從其便,蓋招箭班祗直也。
帥漕二司,于未唱名前,差人吏客司官等項,行排辦禮部貢院充文科狀元局,或别院、或借祥符寺充武科狀元局,以伺唱名。
帥漕與殿步司排辦鞍馬儀仗,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
每日祗直,皆兩司給官錢供應。
及于諸州府守臣、諸路三司,及制阃殿步三司等官,俱有饋送助局錢酒。
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
帥司差撥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撥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宴",同年人俱赴團拜于樓下。
文武狀元注授畢,各歸鄉裡。
本州則立狀元坊額牌所居之側,以為榮耀。
州縣亦皆迎迓,設宴慶賀。
如遇龍飛年分,則三魁黃甲及其餘進士,皆倍加恩例,卻與常年不同,則狀元可除下郡通判。
于此可見士子讀書之貴,而朝家待士之厚,不可不知也。
故書以記,為士者察之。
大刹日供,三日或五日換堂,俱都寺主辦,皆十萬檀信施助耳。
蓋孟夏望日,乃法王禁足、釋子護生之日,自此有九十日,可以安單辦道。
是月,園圃瓜茄初生,禁中增價市之,進以賞時新。
内侍之家及府第富室,亦如此。
五月
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内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中,四圍以五色染菖蒲懸圍于左右。
又雕刻生百蟲鋪于上,卻以葵、榴、艾葉、花朵簇擁。
内更以百索彩線、細巧镂金花朵,及銀樣鼓兒、糖蜜韻果、巧粽、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禦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段,分賜諸閣分、宰執、親王。
兼之諸宮觀亦以經筒、符袋、靈符、卷軸、巧粽、夏橘等送饋貴宦之家。
如市井看經道流,亦以分遺施主家。
所謂經筒、符袋者,蓋因《抱樸子》問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靈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帶,即此意也。
杭都風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
自隔宿及五更,沿門唱賣聲,滿街不絕。
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
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
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藥品,以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靈驗。
杭城人不論大小之家,焚燒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
其日正是葵榴鬥豔,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
不特富家巨室為然,雖貧乏之人,亦且對時行樂也。
士人赴殿試唱名 諸路舉人到者,排日赴都堂,簾引訖,伺候擇日殿試。
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詳定、考試等官赴學士院鎖院,命禦策題,然後宣押赴殿。
士人詣集英殿起居,就殿庑賜坐引試,依圖分庑坐定,各賜印刊策題,其士人止許帶文房及卷子,餘皆不許挾帶文集。
士人入東華門,各行搜檢身内有無繡體私文,方行放入。
午則賜食與士人,其硯水之類,皆殿直祗直供辦。
午後納卷而出。
舊制,士人卷子仍彌封,卷頭打号,然後納初放官,次下覆考,考定次第,後送定參詳一同,方定甲名資次,而定奪三魁。
伺候上禦文德殿臨軒唱名,進呈三魁試卷,天顔親睹三魁,排定姓名資次,然後宣喚三魁姓名,其三魁聽快行宣喚數次,方敢應名而出,扣問三代鄉貫年甲同方,請入狀元侍班處,更換所賜綠靴簡。
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其狀元官授承事郎,職除上郡簽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務郎,職注中郡或下郡簽判。
或無見阙,則節推察推之職。
三魁進詩謝恩,上賜禦筵,賜詩與狀元。
以下第一甲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至第五甲并賜同進士出身。
如有魁及前下名太宗學内舍生員,并升甲。
恩例,其老榜者,謂之特奏名為魁者,附第五甲,補迪功郎。
餘皆授諸州文學助教。
武舉進士,前三名照文科為狀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賜紫囊、金帶、靴、笏。
狀元授秉義郎,榜眼授從義郎,探花授保義郎。
俱殿步司正副将之職。
除武舉進士,皆循文科例,賜進士及第出身。
如進士欲赴禦教場内躬弓升甲,聽從其便,蓋招箭班祗直也。
帥漕二司,于未唱名前,差人吏客司官等項,行排辦禮部貢院充文科狀元局,或别院、或借祥符寺充武科狀元局,以伺唱名。
帥漕與殿步司排辦鞍馬儀仗,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
每日祗直,皆兩司給官錢供應。
及于諸州府守臣、諸路三司,及制阃殿步三司等官,俱有饋送助局錢酒。
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
帥司差撥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撥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宴",同年人俱赴團拜于樓下。
文武狀元注授畢,各歸鄉裡。
本州則立狀元坊額牌所居之側,以為榮耀。
州縣亦皆迎迓,設宴慶賀。
如遇龍飛年分,則三魁黃甲及其餘進士,皆倍加恩例,卻與常年不同,則狀元可除下郡通判。
于此可見士子讀書之貴,而朝家待士之厚,不可不知也。
故書以記,為士者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