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四 月
四月謂之初夏,氣序清和,晝長人倦,荷錢新鑄,榴火将燃,飛燕引雛,黃莺求友,正宜涼亭水閣,圍棋投壺,吟詩度曲,佳賓勸酬,以賞一時之景。
上旬之内,車駕詣景靈宮,行孟夏禮,駕過處,公私僦舍,官放三日。
第二日為新暑初回,令宰執分詣。
皇太後聖節 初八日,壽和聖福皇太後聖節。
前一月,尚書省、樞密院文武百僚,詣明慶寺啟建祝聖道場,州府教集衙前樂樂部及妓女等,州府滿散進壽儀範。
向自紹興以後,教坊人員已罷,凡禁庭宣喚,徑令衙前樂充條内司教樂所人員承應。
初四日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六日尚書省宰執率宣教郎以上,并詣明慶寺滿散祝聖道場,次赴貢院齋筵。
帥臣與浙西倉憲及兩浙漕,率州縣屬官,并寄居文武官,就千頃廣化寺滿散祝聖道場,出西湖德生堂放生,然後回府治,錫宴簪花,其禮儀盞數,與禦宴同也。
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壽賜宴 初八日,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起居,邀駕過皇太後殿上壽起居,舞蹈嵩呼,回詣紫宸殿宴。
樂未作,殿前山棚彩結飛龍舞鳳之形,教樂所人員等效學百禽鳴,内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鸾鳳翔集。
門東班引平章、宰執、親王以下起居,上殿賜坐,謝恩坐訖,賜平章、宰執、侍從、親王、南班、武臣、觀察使以上坐于殿上,餘卿監郎丞及武臣防禦使以下,坐于殿庑間,軍校排在山樓之後,殿上坐杌,依品位高低坐,第三四行黑漆矮偏凳坐物。
每位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
若向者高宗朝,有外國賀生辰使副,朝賀赴筵,于殿上坐使副,餘三節人在殿庑坐。
看盤如用豬、羊、雞、鵝、連骨熟肉,并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漿水飯一桶而已。
所有知門事官與禦帶環衛等官,及門職事官,俱立殿陛之下也。
上公稱壽,率以尚書執注碗斟酒進上。
其教樂所色長二人,上殿于闌幹邊立,皆诨裹紫寬袍,金帶,黃義,謂之"看盞"。
如斟禦酒,看盞者舉其袖,引白綏,禦酒進畢,拂雙袖于闌幹而止。
主上以寶卮先從東後西,宣示宰執、親王以下,及外國使副、門宣贊,分班躬身齊傳宣飲,盡酒者三,群臣拜于坐次,後捧卮飲而再拜坐。
宰臣酒,色長則白綏酒如前,教樂所樂部例于山樓上彩棚中,皆裹長腳幞頭,随樂部色服紫绯綠三色寬衫,黃義,鍍金凹面腰帶,前列拍闆,次畫面琵琶,又列箜篌兩座,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镂花金裝畫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
次高架畫花地金龍大鼓二面,擊鼓人皆結寬袖,别套黃窄袖,垂結帶,金裹鼓棒兩條,高低互擊,宛若流星。
後有羯鼓,如尋常番鼓子,置之小桌上,兩手皆執杖擊之。
次中間列鐵石方響,用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
次列箫、笙、埙、、篥、龍笛之類,兩旁對列,杖鼓皆長腳幞頭、紫繡抹額,皆系紫寬袍、黃窄袖、結帶、黃義。
諸雜劇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綠寬衫,義,鍍金帶。
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栅。
每遇供舞戲,則排立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起群舞,謂之"曲子"。
第一盞進禦酒,歌闆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箫笛各一管和之,又一遍,衆樂齊和,獨聞歌者之聲。
宰臣酒,樂部起傾杯。
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诨裹寬衫,舞曲破颠,前一遍,舞者入,至歇拍,續一人入,對舞數拍,前舞者退,獨後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第二盞再進禦酒,歌闆色,唱和如前式。
宰臣慢曲子,百官舞三台。
第三盞進禦酒,宰執百官酒如前儀。
進禦膳,禦廚以繡龍袱蓋合上進禦前珍馐,内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托,直過頭。
凡禦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鹹豉,雙下駝峰角子。
宰執百官以殿侍側身跪傳酒馔,即茶酒班仗役也。
蓋謂"殿侍高高捧盞行,天廚分脔極恩榮。
傍筵拜起嘗君賜,不請微聞匙箸聲。
"百戲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鬥之類。
藝人皆紅巾彩服。
第四盞進禦酒,宰臣百官各送酒,歌舞并同前。
教樂所伶人,以龍笛腰鼓發诨子。
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奏俳語口号,祝君壽。
雜劇色打和畢,且謂:"奏罷今年新口号,樂聲驚裂一天雲。
"參軍色再緻語,勾合大曲舞。
下酒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
上旬之内,車駕詣景靈宮,行孟夏禮,駕過處,公私僦舍,官放三日。
第二日為新暑初回,令宰執分詣。
皇太後聖節 初八日,壽和聖福皇太後聖節。
前一月,尚書省、樞密院文武百僚,詣明慶寺啟建祝聖道場,州府教集衙前樂樂部及妓女等,州府滿散進壽儀範。
向自紹興以後,教坊人員已罷,凡禁庭宣喚,徑令衙前樂充條内司教樂所人員承應。
初四日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六日尚書省宰執率宣教郎以上,并詣明慶寺滿散祝聖道場,次赴貢院齋筵。
帥臣與浙西倉憲及兩浙漕,率州縣屬官,并寄居文武官,就千頃廣化寺滿散祝聖道場,出西湖德生堂放生,然後回府治,錫宴簪花,其禮儀盞數,與禦宴同也。
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壽賜宴 初八日,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内起居,邀駕過皇太後殿上壽起居,舞蹈嵩呼,回詣紫宸殿宴。
樂未作,殿前山棚彩結飛龍舞鳳之形,教樂所人員等效學百禽鳴,内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鸾鳳翔集。
門東班引平章、宰執、親王以下起居,上殿賜坐,謝恩坐訖,賜平章、宰執、侍從、親王、南班、武臣、觀察使以上坐于殿上,餘卿監郎丞及武臣防禦使以下,坐于殿庑間,軍校排在山樓之後,殿上坐杌,依品位高低坐,第三四行黑漆矮偏凳坐物。
每位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
若向者高宗朝,有外國賀生辰使副,朝賀赴筵,于殿上坐使副,餘三節人在殿庑坐。
看盤如用豬、羊、雞、鵝、連骨熟肉,并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漿水飯一桶而已。
所有知門事官與禦帶環衛等官,及門職事官,俱立殿陛之下也。
上公稱壽,率以尚書執注碗斟酒進上。
其教樂所色長二人,上殿于闌幹邊立,皆诨裹紫寬袍,金帶,黃義,謂之"看盞"。
如斟禦酒,看盞者舉其袖,引白綏,禦酒進畢,拂雙袖于闌幹而止。
主上以寶卮先從東後西,宣示宰執、親王以下,及外國使副、門宣贊,分班躬身齊傳宣飲,盡酒者三,群臣拜于坐次,後捧卮飲而再拜坐。
宰臣酒,色長則白綏酒如前,教樂所樂部例于山樓上彩棚中,皆裹長腳幞頭,随樂部色服紫绯綠三色寬衫,黃義,鍍金凹面腰帶,前列拍闆,次畫面琵琶,又列箜篌兩座,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镂花金裝畫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
次高架畫花地金龍大鼓二面,擊鼓人皆結寬袖,别套黃窄袖,垂結帶,金裹鼓棒兩條,高低互擊,宛若流星。
後有羯鼓,如尋常番鼓子,置之小桌上,兩手皆執杖擊之。
次中間列鐵石方響,用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
次列箫、笙、埙、、篥、龍笛之類,兩旁對列,杖鼓皆長腳幞頭、紫繡抹額,皆系紫寬袍、黃窄袖、結帶、黃義。
諸雜劇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綠寬衫,義,鍍金帶。
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栅。
每遇供舞戲,則排立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起群舞,謂之"曲子"。
第一盞進禦酒,歌闆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箫笛各一管和之,又一遍,衆樂齊和,獨聞歌者之聲。
宰臣酒,樂部起傾杯。
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诨裹寬衫,舞曲破颠,前一遍,舞者入,至歇拍,續一人入,對舞數拍,前舞者退,獨後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第二盞再進禦酒,歌闆色,唱和如前式。
宰臣慢曲子,百官舞三台。
第三盞進禦酒,宰執百官酒如前儀。
進禦膳,禦廚以繡龍袱蓋合上進禦前珍馐,内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托,直過頭。
凡禦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鹹豉,雙下駝峰角子。
宰執百官以殿侍側身跪傳酒馔,即茶酒班仗役也。
蓋謂"殿侍高高捧盞行,天廚分脔極恩榮。
傍筵拜起嘗君賜,不請微聞匙箸聲。
"百戲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鬥之類。
藝人皆紅巾彩服。
第四盞進禦酒,宰臣百官各送酒,歌舞并同前。
教樂所伶人,以龍笛腰鼓發诨子。
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奏俳語口号,祝君壽。
雜劇色打和畢,且謂:"奏罷今年新口号,樂聲驚裂一天雲。
"參軍色再緻語,勾合大曲舞。
下酒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