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賦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太平、慕華二舘其制皆殿,專為奉迎天詔而設,無事時王則不造及。
觀其每來設燕,必先於舘門外小殿俟候乃入,乃知不必更張。
)比予竣事東歸,遄車言邁;王則先出慕華,列燕以待。
語益丁寧而不厭,禮益勤渠而匪懈。
荷修爵之無算,辱善言之至再。
至誦軻書之重內,繆許予黨為皆能。
及引老氏之贈言,自慊其才之不逮。
意蓋將贈予以詩句,惜不為予黨所解也。
(「惜不為予黨所解也」,「予黨」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是日,王以予二人屢卻其饋,乃假譯者道意雲:「自我祖宗來,凡天使遠臨,皆有微物將意。
今看二位大人如此,我惶恐再不敢言矣。
但我聞得古人雲:『仁者贈人以言,不仁者乃贈人以金。
』我即不能為言,徒以微物褻瀆,心中甚惶恐。
我又曾記得孟子有雲:『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二位大人真修天爵者。
此回必蒙殊恩,此便是我贈言。
」予二人亦以「荷王愛我以德」答之。
予飲未釂,乃頷譯者:「請盡此一杯,明日蓋有天淵之隔矣。
」譯者乃誤以「天淵」為「天遠」,予二人解其語音而為之申說。
王乃笑,乃送出門,又出酒勸,復有遠別千裡之言。
譯者又誤傳「遠別」為「永訣」,蓋張有善華語而少讀書,李承旨讀書而不熟華語。
每觀其傳言至汗發而猶未達,殊可笑。
是夜,宿碧蹄舘。
聞許吏曹談王喜作詩,始悟其意。
) 乃若山川道裡,浹月所經;風物人情,五日所得;雖不具知,亦頗記憶。
成均國學,負山枕涯;前後殿堂,左右庭堦。
(聖殿在前,明倫堂在後,四學分東西。
)官有大小司成,徒有上下寄齋。
(生員、進士居者曰「上齋」,升學居者曰「下齋」。
生員即三歲以明經取者;進士即以詩賦取者;升學即民間俊秀也,又謂之「寄齋」。
)西京所不能儗,開城所不能偕。
則在乎祭不像設以瀆亂,徒有進造為朋儕也。
畿內之景,漢江為勝;樓高礙雲,水碧浮鏡;渡有楊花,物亦繁盛。
萃八道之運餉,為一國之襟領。
最高亭俯瞰長于,百濟國接連舊境。
予嘗為之放舟倚馬為一日之遊,彼亦自慶其樂事賞心出百年之幸也。
達巷通衢,正直無曲。
截然檐阿,巋然華屋。
百家則出高牆以隔風火,每室皆穿北牗以避炎燠。
蓋其外皆分授於官,而貧富不得異制;其內乃獲由己,而結構惟其所欲也。
(其通衢兩邊皆官廊,覆以■〈同瓦〉瓦,分授居民,其外莫辨其孰為貧富。
至內,其室屋乃有不同者。
)官府之署,制亦不殊。
皆有堂寢,皆飭廉隅。
樓翼闌楯,梁冒侏儒。
館傳壁間,盡塗以水墨不工之畫;戶牗合處,皆寫以混沌初分之圖。
此則未必盡然,予但據所見而直書也。
貧壁編篠,索綯以完。
其上則覆以茅茨,其空則塞以泥丸。
(其壁取荊榛之類,直竪而不編,以草繩約之,繩約處如網罟之目,每一目以一泥丸塞之。
王都小巷如此,若塗間所見者則全用泥塗。
)有荊棘反出檐端者,有棟宇僅如囷盤者。
此比鳳凰雖不足千仞之舉,而視鷦鷯亦可託一枝之安也。
富則陶瓦皆■〈同瓦〉,而廡序之翼東西者棟反聳出於南北;塗塈皆土,(「塗塈皆土」,疑前軼「貧則」二字。
)而堂寢之位前後者脊反低下於中間。
(堂寢皆一間,廡序乃反三間。
)門則皆循東序之棟,設梯以升,必矩步乃可達於堂寢;(其門雖皆南向,然不自中開,皆就東廡之棟南向以開,以基多高,故須梯升。
其面東西者亦然。
)地則皆畏下濕之沾,舖闆以隔,若趺坐則皆藉以茅菅。
(俗皆席地而坐,人設一四方蒲團,以布帛為一大枕,中塞以草,為坐者所依憑。
官府則以滿花坐為蒲團。
其制亦方,以緑色紵絲蒙草枕。
行則人負以隨。
)所不可曉者,家不豢豕,蔬不設樊。
引重則惟見牛馬,(用馬馱者為多,用牛者亦少。
)芻牧絕不見羊羱。
鮮食則蹄荃山海,蔬茹則采掇江灣。
(自平安至黃海二道所見皆如此。
)有至老村民而不一沾豕味者,有偶沾燕賜而即夢踏菜園者。
(官府乃有羊豕,鄉飲時或用之。
)與夫貧則皆葬山椒,貴乃蔔宅郊原。
(自平安、黃海,一路望山顛如睥睨,列者皆墳也。
貴者乃擇形勢,有華表、石羊之類,然亦不見樹碑。
)此皆出殊方異俗而不必深考細論也。
人露總環,以分貴賤。
(其國總髮之網巾皆結以馬尾,以環定品級。
一品玉,二品金,三品以下銀,庶人則骨、角、銅、蚌之類而已。
)童留胎髮,不間後先。
有甫孩提而髮已垂肩者,有歲六七而角總丱然者。
揆其留固以遺體當重,欲其露所以戴弁皆前也。
民戴草帽,頷皆垂珠。
頂或圓方,色皆黑盧。
輿皂則穿四葉青衫,頂加插羽;庸人則衣數重麻布,步曳長裾。
惡諠譁則銜枚道路,止衝突則曳杖庭除。
(皂隸四葉之衫,惟平安、黃海二道者如此,京畿則不然。
曳杖之人皆選其長身者,亦戴大帽,穿黃色土布,員領繫縧,但不插羽。
)屨制以皮,雖泥行亦所不恤;襪縛於袴,縱水涉亦所不拘。
衣皆素白而布縷多麄,裳則離披而襞積亦疏。
背有負則且俯且行有如龜曝,(其俗男子皆任在背。
)尊有命則且蹲且進有若鳧趨。
(其俗見人以蹲踞為敬,有召命,亦蹲跪趨進而答之。
)人必三八乃舉一輿,行不一舍又易百夫。
蓋於重皆不能以肩任,宜於此皆以手舉扶也。
(一輿前後通用二十四人,扶翼者又在外。
其輿如華之交椅而足短,左右夾二長杠亦輿華制同。
就座下設一橫木,長與座下橫木同。
欲舉時,以紅綿布就橫木兩端繞之,人但以布著肩,以手舉扶而行。
又於輿之中間,從後至前,直施長綿布二幅,分著人之兩肩,如馬之駕轅狀,取其不偏。
出其餘令十數人前曳之。
)女髩掩耳,不見佩璫。
首戴白圈,直壓眉眶。
(自開成府至王京,夾道所見皆如此。
)富貴者面乃蔽以黑繒,(富貴家女婦,首戴一匡如大帽,檐垂黑繒以蔽其面,雖蔽面亦避人,王京乃有之。
)貧賤
觀其每來設燕,必先於舘門外小殿俟候乃入,乃知不必更張。
)比予竣事東歸,遄車言邁;王則先出慕華,列燕以待。
語益丁寧而不厭,禮益勤渠而匪懈。
荷修爵之無算,辱善言之至再。
至誦軻書之重內,繆許予黨為皆能。
及引老氏之贈言,自慊其才之不逮。
意蓋將贈予以詩句,惜不為予黨所解也。
(「惜不為予黨所解也」,「予黨」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補。
)(是日,王以予二人屢卻其饋,乃假譯者道意雲:「自我祖宗來,凡天使遠臨,皆有微物將意。
今看二位大人如此,我惶恐再不敢言矣。
但我聞得古人雲:『仁者贈人以言,不仁者乃贈人以金。
』我即不能為言,徒以微物褻瀆,心中甚惶恐。
我又曾記得孟子有雲:『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二位大人真修天爵者。
此回必蒙殊恩,此便是我贈言。
」予二人亦以「荷王愛我以德」答之。
予飲未釂,乃頷譯者:「請盡此一杯,明日蓋有天淵之隔矣。
」譯者乃誤以「天淵」為「天遠」,予二人解其語音而為之申說。
王乃笑,乃送出門,又出酒勸,復有遠別千裡之言。
譯者又誤傳「遠別」為「永訣」,蓋張有善華語而少讀書,李承旨讀書而不熟華語。
每觀其傳言至汗發而猶未達,殊可笑。
是夜,宿碧蹄舘。
聞許吏曹談王喜作詩,始悟其意。
) 乃若山川道裡,浹月所經;風物人情,五日所得;雖不具知,亦頗記憶。
成均國學,負山枕涯;前後殿堂,左右庭堦。
(聖殿在前,明倫堂在後,四學分東西。
)官有大小司成,徒有上下寄齋。
(生員、進士居者曰「上齋」,升學居者曰「下齋」。
生員即三歲以明經取者;進士即以詩賦取者;升學即民間俊秀也,又謂之「寄齋」。
)西京所不能儗,開城所不能偕。
則在乎祭不像設以瀆亂,徒有進造為朋儕也。
畿內之景,漢江為勝;樓高礙雲,水碧浮鏡;渡有楊花,物亦繁盛。
萃八道之運餉,為一國之襟領。
最高亭俯瞰長于,百濟國接連舊境。
予嘗為之放舟倚馬為一日之遊,彼亦自慶其樂事賞心出百年之幸也。
達巷通衢,正直無曲。
截然檐阿,巋然華屋。
百家則出高牆以隔風火,每室皆穿北牗以避炎燠。
蓋其外皆分授於官,而貧富不得異制;其內乃獲由己,而結構惟其所欲也。
(其通衢兩邊皆官廊,覆以■〈同瓦〉瓦,分授居民,其外莫辨其孰為貧富。
至內,其室屋乃有不同者。
)官府之署,制亦不殊。
皆有堂寢,皆飭廉隅。
樓翼闌楯,梁冒侏儒。
館傳壁間,盡塗以水墨不工之畫;戶牗合處,皆寫以混沌初分之圖。
此則未必盡然,予但據所見而直書也。
貧壁編篠,索綯以完。
其上則覆以茅茨,其空則塞以泥丸。
(其壁取荊榛之類,直竪而不編,以草繩約之,繩約處如網罟之目,每一目以一泥丸塞之。
王都小巷如此,若塗間所見者則全用泥塗。
)有荊棘反出檐端者,有棟宇僅如囷盤者。
此比鳳凰雖不足千仞之舉,而視鷦鷯亦可託一枝之安也。
富則陶瓦皆■〈同瓦〉,而廡序之翼東西者棟反聳出於南北;塗塈皆土,(「塗塈皆土」,疑前軼「貧則」二字。
)而堂寢之位前後者脊反低下於中間。
(堂寢皆一間,廡序乃反三間。
)門則皆循東序之棟,設梯以升,必矩步乃可達於堂寢;(其門雖皆南向,然不自中開,皆就東廡之棟南向以開,以基多高,故須梯升。
其面東西者亦然。
)地則皆畏下濕之沾,舖闆以隔,若趺坐則皆藉以茅菅。
(俗皆席地而坐,人設一四方蒲團,以布帛為一大枕,中塞以草,為坐者所依憑。
官府則以滿花坐為蒲團。
其制亦方,以緑色紵絲蒙草枕。
行則人負以隨。
)所不可曉者,家不豢豕,蔬不設樊。
引重則惟見牛馬,(用馬馱者為多,用牛者亦少。
)芻牧絕不見羊羱。
鮮食則蹄荃山海,蔬茹則采掇江灣。
(自平安至黃海二道所見皆如此。
)有至老村民而不一沾豕味者,有偶沾燕賜而即夢踏菜園者。
(官府乃有羊豕,鄉飲時或用之。
)與夫貧則皆葬山椒,貴乃蔔宅郊原。
(自平安、黃海,一路望山顛如睥睨,列者皆墳也。
貴者乃擇形勢,有華表、石羊之類,然亦不見樹碑。
)此皆出殊方異俗而不必深考細論也。
人露總環,以分貴賤。
(其國總髮之網巾皆結以馬尾,以環定品級。
一品玉,二品金,三品以下銀,庶人則骨、角、銅、蚌之類而已。
)童留胎髮,不間後先。
有甫孩提而髮已垂肩者,有歲六七而角總丱然者。
揆其留固以遺體當重,欲其露所以戴弁皆前也。
民戴草帽,頷皆垂珠。
頂或圓方,色皆黑盧。
輿皂則穿四葉青衫,頂加插羽;庸人則衣數重麻布,步曳長裾。
惡諠譁則銜枚道路,止衝突則曳杖庭除。
(皂隸四葉之衫,惟平安、黃海二道者如此,京畿則不然。
曳杖之人皆選其長身者,亦戴大帽,穿黃色土布,員領繫縧,但不插羽。
)屨制以皮,雖泥行亦所不恤;襪縛於袴,縱水涉亦所不拘。
衣皆素白而布縷多麄,裳則離披而襞積亦疏。
背有負則且俯且行有如龜曝,(其俗男子皆任在背。
)尊有命則且蹲且進有若鳧趨。
(其俗見人以蹲踞為敬,有召命,亦蹲跪趨進而答之。
)人必三八乃舉一輿,行不一舍又易百夫。
蓋於重皆不能以肩任,宜於此皆以手舉扶也。
(一輿前後通用二十四人,扶翼者又在外。
其輿如華之交椅而足短,左右夾二長杠亦輿華制同。
就座下設一橫木,長與座下橫木同。
欲舉時,以紅綿布就橫木兩端繞之,人但以布著肩,以手舉扶而行。
又於輿之中間,從後至前,直施長綿布二幅,分著人之兩肩,如馬之駕轅狀,取其不偏。
出其餘令十數人前曳之。
)女髩掩耳,不見佩璫。
首戴白圈,直壓眉眶。
(自開成府至王京,夾道所見皆如此。
)富貴者面乃蔽以黑繒,(富貴家女婦,首戴一匡如大帽,檐垂黑繒以蔽其面,雖蔽面亦避人,王京乃有之。
)貧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