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賦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之使,(每日早,王遣其國一宰相、一承旨問安。
)騎出則鳴夾道之騶。
有緝禦以給使令,有楮墨以供唱酬。
蓋敬主必及乎使,而為禮不得不優也。
宮室之制,與華亦同。
其塗皆丹,(國無銀,硃以丹代之。
桐油亦無。
)其覆皆■〈同瓦〉。
(門廡便殿皆用■〈同瓦〉瓦,如中華公署所覆者。
)門三重則殺杯螺之焜燿,(前門曰「光化」,二門曰「弘禮」,三門曰「勤政」,止用金釘及環。
)殿居中乃有琉璃之青蔥。
(惟正殿曰「勤政」者用緑琉璃,餘皆不用。
)堂戺嚴七級之等差,(級皆粗麻,石甃勢甚陡,上以席覆之。
)綺疏準八窗之玲瓏。
(殿東西壁皆設腰隔子,拜詔時皆以鈎懸掛之也。
)或限隔以高山,則別搆乎離宮。
(勤政、仁政二殿皆各為門以入,以為山所限隔故也。
)大抵皆不擇乎平壙以為基,而惟視氣勢以為雄也。
詔至殿廷,王則傴僂。
世子陪臣,左右夾輔。
展軒縣於階墀,列障幕於庭宇。
(殿前及墀內皆設白布幕,以色尚白故也。
)仗齊一於幹鹵盾,(「仗齊一於幹鹵」,「幹鹵」原作「于盾」,據清四庫全書本改。
)樂作止於柷圉。
齊三聲於虎拜嵩呼,率兩班於鳳儀獸舞。
雖音聲之不可通,而禮儀亦在所取。
(禮一準於華,加三上香、三叩頭,山呼時則侍衞皆拱手應。
)闕庭既撤,賜物亦予。
乃序東西,乃分賓主。
(宣詔畢,引禮引天使降自中階,東至幕次,俟王易服,乃引天使由中階東陞殿,引王由中階西陞殿。
天使居東,西向;王居西,東向,再拜序坐。
王之位對副使,稍下半席。
)方交拜以成禮,遂假譯以傳語。
謂藩垣實小國之所宜,而渙汗辱洪恩之覃溥。
罄涓埃而莫報,雖殞越其何補?惟日歌天保之周詩,冀遙祝日升之皇祜。
載詠隰桑之喜見,載誦春秋之禮序。
謂列國皆先乎王人,矧清光日近乎當寧也邪!(勤政殿序坐,既歠人參湯一盞。
畢,王起身向前,顧譯者張有誠、李承旨傳言,雲:「小國之臣,尊事朝廷禮當,而蒙敕書獎予如此,洪恩難報。
」予二人乃答雲:「朝廷以東國素秉忠敬,故恩典視他國不同。
」又舉手加額連稱「難報」。
語畢,送予二人出弘禮門乘轎,乃退。
予二人歸至太平舘,諸陪臣以次見畢,王隨來設宴。
侯於舘門外,立東向不入。
執事者報,予二人出迎,乃揖讓入。
至庭交揖序坐,(「至庭交揖序坐」,「坐」原作「立」,據清四庫全書本改。
)舉酒獻酬。
將卒爵,乃頷二譯者使言曰:「詩經有雲:『隰桑有阿,其葉有那。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我得見二位大人,心中歡喜不盡。
」予二人亦稱其賢,且敘謝其途次燕接之厚。
將即席,復與之禮讓。
乃雲:「春秋之禮,王人雖微列於諸侯之上,矧二位大人是何等地位?皆天子近臣。
今日遠臨小邦,豈敢不讓?」又微笑謂二譯者曰:「汝不曉『近臣』謂何,乃是皇帝跟前行走的。
」予二人亦笑答譯者雲:「素聞王讀書好禮,今得見果然。
」又拱手連稱「惶恐,惶恐」。
) 門廡殿庭,皆蹈以席。
賓主座分,則加以襲。
彼章數則虬並偃而戢鱗,此織文則鳳雙飛而展翼。
(三席執事恒卷以隨,交拜時各設之。
)食器也間用金銀銅瓷,品物也率多海陸珍奇。
主獻賓一以華禮,賓酢主亦用燕儀。
羅蜜餌數至五重,絜盤堆大可尺圍。
每器皆範銀銅為闌幹而綴以緑珠之絡索,其上皆剪羅綺為花葉而舞以綵鳳之■〈衤離〉褷。
(其列五重,皆不用果實。
以蜜和麵,為方圓餅餌,油煎之頓挫。
周遭玲瓏疊累,高大至尺許。
衛以白銀或白銅八角闌幹,綴以緑珠之綱。
其上剪緑羅為四花葉,又剪紅羅為四花瓣,每瓣周遭以白銅小釘綴之,如華之珍珠花樣。
其頂上乃以銅線纏五綵絲,為飛鳳、孔雀或飛仙。
騫其尾展其翅,首皆俯而向賓。
至送折俎則除之。
)豆籩取美觀瞻,則以前大後小為序;陳列取宜嚮背,則以外高內低為差。
(其案一字橫列,每案皆然。
)間殽羞以糝食,(亦能為華之米糕、蓼花之類。
)雜醯醢以醬臡。
酒則醞釀以秔,(不用秫米。
)雖從事之出青州者殆未能與之優劣;色香溢斝,而督郵之出平原者遠則不敢望其藩籬。
(酒味絕類山東之秋露白,色香亦同。
)案排一字,中覆以綃。
(一字橫列之案,惟中一案以紅綃覆之,上加油紙,於上布器。
)左右翼三,皆陳餼牢。
近坐一筵,俟即席王乃自舉;(初即席,見所設坐椅離案三尺餘,莫曉所以。
及見王自舉一案而來,乃知其自欲申敬故然。
)充盤諸餼,遇當割臣必親操。
(餼有牛羊豕鵝四品,皆熟之。
最後一案,乃寘大饅頭一盤,上以銀為蓋蓋之。
一大臣操刀入,割牲畢,剖其大饅頭之皮,中皆貯小饅頭如胡桃大,殊可口。
)示特殺則牲皆獻心,取肥甘則腸三實膋。
(羊皆肉之上貫羊腸三,中實以炙及諸果。
)續獻則先同姓封君,(其同宗之賢者皆封君,總謂之「王臣」。
其羣臣有武功者亦封君,文職有功者封亦然。
(「文職有功者封亦然」,原作「文職有功封亦者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次乃以及政府六曹。
(獻時,王必出席,獻者升降,王皆隨之。
)湯一進必以五碗為數,(王不自進,惟此禮與華不同。
)器累疊不以盈尺為高。
(其食案甚小,燔炙之進既多,則累而疊之。
)幾案不容,則徹於蹈籍之席;(肴羞與湯再進則無容處,以幾案上者徹置席間之地,此則其國俗然也。
)腥羶既飫,乃進以澗沚之毛。
從官皆鵠侍於中外,(執事者進出皆叩頭。
)閽譯則俯伏於周遭。
(閽者皆為烏紗帽、黑角帶,俯伏捧王坐椅之足。
通事、承旨則左右俯伏,以伺傳言。
予二人坐後通事亦伏俯,但無閽者。
)蓋三燕太平也,禮皆同而文不殺;一燕仁政也,誠益至而力益勞。
(太平舘初宴為下馬燕,再燕為正燕,三燕為上馬燕。
仁政殿之宴則名私燕也。
初疑此禮似未當,欲與議更張,及至,乃知
)騎出則鳴夾道之騶。
有緝禦以給使令,有楮墨以供唱酬。
蓋敬主必及乎使,而為禮不得不優也。
宮室之制,與華亦同。
其塗皆丹,(國無銀,硃以丹代之。
桐油亦無。
)其覆皆■〈同瓦〉。
(門廡便殿皆用■〈同瓦〉瓦,如中華公署所覆者。
)門三重則殺杯螺之焜燿,(前門曰「光化」,二門曰「弘禮」,三門曰「勤政」,止用金釘及環。
)殿居中乃有琉璃之青蔥。
(惟正殿曰「勤政」者用緑琉璃,餘皆不用。
)堂戺嚴七級之等差,(級皆粗麻,石甃勢甚陡,上以席覆之。
)綺疏準八窗之玲瓏。
(殿東西壁皆設腰隔子,拜詔時皆以鈎懸掛之也。
)或限隔以高山,則別搆乎離宮。
(勤政、仁政二殿皆各為門以入,以為山所限隔故也。
)大抵皆不擇乎平壙以為基,而惟視氣勢以為雄也。
詔至殿廷,王則傴僂。
世子陪臣,左右夾輔。
展軒縣於階墀,列障幕於庭宇。
(殿前及墀內皆設白布幕,以色尚白故也。
)仗齊一於幹鹵盾,(「仗齊一於幹鹵」,「幹鹵」原作「于盾」,據清四庫全書本改。
)樂作止於柷圉。
齊三聲於虎拜嵩呼,率兩班於鳳儀獸舞。
雖音聲之不可通,而禮儀亦在所取。
(禮一準於華,加三上香、三叩頭,山呼時則侍衞皆拱手應。
)闕庭既撤,賜物亦予。
乃序東西,乃分賓主。
(宣詔畢,引禮引天使降自中階,東至幕次,俟王易服,乃引天使由中階東陞殿,引王由中階西陞殿。
天使居東,西向;王居西,東向,再拜序坐。
王之位對副使,稍下半席。
)方交拜以成禮,遂假譯以傳語。
謂藩垣實小國之所宜,而渙汗辱洪恩之覃溥。
罄涓埃而莫報,雖殞越其何補?惟日歌天保之周詩,冀遙祝日升之皇祜。
載詠隰桑之喜見,載誦春秋之禮序。
謂列國皆先乎王人,矧清光日近乎當寧也邪!(勤政殿序坐,既歠人參湯一盞。
畢,王起身向前,顧譯者張有誠、李承旨傳言,雲:「小國之臣,尊事朝廷禮當,而蒙敕書獎予如此,洪恩難報。
」予二人乃答雲:「朝廷以東國素秉忠敬,故恩典視他國不同。
」又舉手加額連稱「難報」。
語畢,送予二人出弘禮門乘轎,乃退。
予二人歸至太平舘,諸陪臣以次見畢,王隨來設宴。
侯於舘門外,立東向不入。
執事者報,予二人出迎,乃揖讓入。
至庭交揖序坐,(「至庭交揖序坐」,「坐」原作「立」,據清四庫全書本改。
)舉酒獻酬。
將卒爵,乃頷二譯者使言曰:「詩經有雲:『隰桑有阿,其葉有那。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我得見二位大人,心中歡喜不盡。
」予二人亦稱其賢,且敘謝其途次燕接之厚。
將即席,復與之禮讓。
乃雲:「春秋之禮,王人雖微列於諸侯之上,矧二位大人是何等地位?皆天子近臣。
今日遠臨小邦,豈敢不讓?」又微笑謂二譯者曰:「汝不曉『近臣』謂何,乃是皇帝跟前行走的。
」予二人亦笑答譯者雲:「素聞王讀書好禮,今得見果然。
」又拱手連稱「惶恐,惶恐」。
) 門廡殿庭,皆蹈以席。
賓主座分,則加以襲。
彼章數則虬並偃而戢鱗,此織文則鳳雙飛而展翼。
(三席執事恒卷以隨,交拜時各設之。
)食器也間用金銀銅瓷,品物也率多海陸珍奇。
主獻賓一以華禮,賓酢主亦用燕儀。
羅蜜餌數至五重,絜盤堆大可尺圍。
每器皆範銀銅為闌幹而綴以緑珠之絡索,其上皆剪羅綺為花葉而舞以綵鳳之■〈衤離〉褷。
(其列五重,皆不用果實。
以蜜和麵,為方圓餅餌,油煎之頓挫。
周遭玲瓏疊累,高大至尺許。
衛以白銀或白銅八角闌幹,綴以緑珠之綱。
其上剪緑羅為四花葉,又剪紅羅為四花瓣,每瓣周遭以白銅小釘綴之,如華之珍珠花樣。
其頂上乃以銅線纏五綵絲,為飛鳳、孔雀或飛仙。
騫其尾展其翅,首皆俯而向賓。
至送折俎則除之。
)豆籩取美觀瞻,則以前大後小為序;陳列取宜嚮背,則以外高內低為差。
(其案一字橫列,每案皆然。
)間殽羞以糝食,(亦能為華之米糕、蓼花之類。
)雜醯醢以醬臡。
酒則醞釀以秔,(不用秫米。
)雖從事之出青州者殆未能與之優劣;色香溢斝,而督郵之出平原者遠則不敢望其藩籬。
(酒味絕類山東之秋露白,色香亦同。
)案排一字,中覆以綃。
(一字橫列之案,惟中一案以紅綃覆之,上加油紙,於上布器。
)左右翼三,皆陳餼牢。
近坐一筵,俟即席王乃自舉;(初即席,見所設坐椅離案三尺餘,莫曉所以。
及見王自舉一案而來,乃知其自欲申敬故然。
)充盤諸餼,遇當割臣必親操。
(餼有牛羊豕鵝四品,皆熟之。
最後一案,乃寘大饅頭一盤,上以銀為蓋蓋之。
一大臣操刀入,割牲畢,剖其大饅頭之皮,中皆貯小饅頭如胡桃大,殊可口。
)示特殺則牲皆獻心,取肥甘則腸三實膋。
(羊皆肉之上貫羊腸三,中實以炙及諸果。
)續獻則先同姓封君,(其同宗之賢者皆封君,總謂之「王臣」。
其羣臣有武功者亦封君,文職有功者封亦然。
(「文職有功者封亦然」,原作「文職有功封亦者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改。
))次乃以及政府六曹。
(獻時,王必出席,獻者升降,王皆隨之。
)湯一進必以五碗為數,(王不自進,惟此禮與華不同。
)器累疊不以盈尺為高。
(其食案甚小,燔炙之進既多,則累而疊之。
)幾案不容,則徹於蹈籍之席;(肴羞與湯再進則無容處,以幾案上者徹置席間之地,此則其國俗然也。
)腥羶既飫,乃進以澗沚之毛。
從官皆鵠侍於中外,(執事者進出皆叩頭。
)閽譯則俯伏於周遭。
(閽者皆為烏紗帽、黑角帶,俯伏捧王坐椅之足。
通事、承旨則左右俯伏,以伺傳言。
予二人坐後通事亦伏俯,但無閽者。
)蓋三燕太平也,禮皆同而文不殺;一燕仁政也,誠益至而力益勞。
(太平舘初宴為下馬燕,再燕為正燕,三燕為上馬燕。
仁政殿之宴則名私燕也。
初疑此禮似未當,欲與議更張,及至,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