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賦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
)麒麟尚餘乎石窟,(麒麟石在浮碧樓下。
世傳東明王乘麒麟馬入此窟,後地中出朝天石上昇,今馬跡尚存。
)駝羊半棄於山腰。
(舊時石馬銅駝皆在荊榛。
)殿餘故址,松偃危橋。
慨往事之莫留,如見晛之聿消。
孔庭設像,皆冕而裳;亦有青衿,濟濟道旁。
軟羅巾幘,帶飄且揚;皮革襪履,底尖而方。
候則鞠躬,進則趨蹌。
(生徒皆戴軟羅巾,垂一帶,青襴衫,足穿尖頭方底皮鞋,有襪。
)東有箕祠,禮設木主;題曰「朝鮮後代始祖」。
蓋尊檀君為其建邦啟土,宜以箕子為其繼世傳緒也。
(檀君帝堯,甲辰年開國于此,後入九月山,不知所終。
國人世立廟祀之者,以其初開國也。
今廟在箕子祠東,有木主,題曰朝鮮始祖檀君位。
)墓在兔山,維城乾隅。
(箕子墓在城西北隅之兔山,去城不半裡,山勢甚高。
)有兩翁仲,如唐巾裾。
點以斑斕之苔蘚,如衣錦繡之文襦。
左右列以跪乳之石羊,碑碣馱以昂首之龜趺。
為圓亭以設拜位,累亂石以為庭除。
此則其報本之意雖隆,而備物之禮亦疏也。
大同既渡,山漸崔嵬。
生陽(舘名)載臨,路更迂回。
遺營壘於松陰,若古冢之累累。
(相傳為唐時征高麗時營壘,然參差大小無序,絕類冀州者。
予初道冀時嘗疑焉,詢一老卒,雲是唐王征東時謊糧堆,謂其下皆着土,上以米覆之,如檀道濟唱籌量沙之類。
意此地之營壘亦此類也。
)望波濤於海上,識洪量之恢恢。
(地屬黃海道,其北皆山,其南際海。
)成佛(嶺名)雄關,棄石磊磊。
北接慈悲,(嶺名)南臨渤澥。
在前元則畫此為界,至國朝乃示以無外也。
(成佛嶺北枕山,南枕海。
山巔睥睨,高出雲表。
一關口棄舊時所伐甃城方石數堆。
詢之一通事,雲:其北即慈悲嶺,元時畫此為界,此即其關口。
若然則自鴨緑江東抵平壤皆為內地,而朝鮮所統之八道已去其一道餘矣。
我聖祖則盡以畀之,宜其恭順秉禮,視古有聞也。
嶺屬黃州。
) 延津(江名)劍水,(舘名)鳳山(州名)龍泉。
(舘名)環翠翬飛,(環翠,樓名,在鳳山州舘內。
)蔥秀雲連。
(山壁立,臨水,舊名蔥秀,予為易今名。
嘗為作記。
)寶山瑞騰,金巖溜穿。
(寶山、金巖皆舘名,屬平山府。
)聖居松嶽,天魔樸淵。
(聖居、松嶽、天魔皆山名,樸淵山湫名,松嶽即其鎮山。
聖居、天魔來自東北,有五峯,皆插碧其中。
三峯如人並座,而中一峯尤高,左右二峯稍卻而低,如侍者狀。
常護煙霞,殊為可愛,予嘗有詩。
)開城戾止,留都在焉。
有威鳳遺基,棄乎北麓。
(威鳳,樓名,王建前門。
)有蟠龍舊隴,出乎東阡。
(東有陵墓,即今國王李氏先隴。
)蟄神物於靈湫,掛瀑布於長川。
(山頂有龍湫瀑布。
相傳王氏都此時遇旱,王自往禱,不應。
有道術者檄龍出水面,啟王杖之,去其數鱗,仍收其國庫中。
通事李義,開城人,嘗為予道此,且欲啟王出鱗予觀。
予以為無益,遂止之。
)閭閻萬井,禾稼百廛。
官署亦限堂屬之尊卑,廟學亦嚴像設於聖賢。
(今郡學即王氏時成均舘。
聖賢皆塑像,與平壤同。
其候舘即王氏時太平舘,所以視他舘為獨軒敞雄偉。
)芹浮香於泮水,芸辟蠧於遺編。
春風酒斾,夜月管絃。
其民物庶蕃,固非諸州之可儗;而風氣固密,亦非西京之可肩。
蓋王氏王此者踰四百年,至瑤昏迷;始權知國事於李氏,而名「高麗」。
統此者易三四姓,及旦得國,乃請復舊號於朝鮮也。
(本朝洪武廿五年,高麗國王王瑤昏迷多殺,失眾心,國人乃共推門下侍郎李成桂權知國事。
遣其國知密直司事趙胖來請命。
後成桂更名旦,且以易國號上請。
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最美且久」,詔改曰「朝鮮」。
既得命,遂遷都今漢城府,以此為留都雲。
) 臨津濟渡,(臨津,江名,屬長湍府。
)坡州爰止。
遙瞻漢城,高騰佳氣。
乃經碧蹄,(舘名)乃躡弘濟。
(樓名)是為王京,屹立東鄙。
奠以三角之嵯峨,(三角山,即王京之鎮山,勢最高。
王宮在其山腰,山巔睥睨,望之■〈山上集下〉嶪如鋸齒。
)蔭以萬松之蒼翠。
北聯千仞,勢豈止壓千軍?西望一關,路止可容一騎。
(自弘濟東行不半裡,(「自弘濟東行不半裡」,「弘濟」原作「洪樓」,據青四庫全書本改。
)天造一關,北接三角,南接南山,中通一騎,險莫加焉。
)山圍郭外,矯然翔鳳之覽輝;(東望諸山,勢皆環拱。
)沙積松根,皜乎積雪之初霽。
(自三角至南山,山色皆白而微頳,望之如雪。
)慕華舘設於坤麓,崇禮門正乎離位。
(慕華舘去城八裡,中為殿,前為門,凡詔至,王則出迎道左。
崇禮,王國南門也。
)一以憩周爰之皇華,一以迓會同之文軌。
詔至也王則袞冕郊迎,臣則簪裾鵠侍。
巷陌盡為耄倪所擁塞,樓臺盡為文繡所衣被。
(街巷人家,皆如頒降禮制,設綵掛畫。
)樂聲也若緩以嘽,虛設也亦華以麗。
沈檀噴曉日之煙霧,桃李艷東風之羅綺。
駢闐動車馬之音,曼衍出魚龍之戲。
(以下皆書陳百戯迎詔。
)鰲戴山擁蓬瀛海日,(光化門外東西列鰲山二座、高與門等,極其工巧。
)猿抱子飲巫山峽水。
(人兩肩立二童子舞。
)翻筋鬥不數相國之熊,嘶長風何有鹽車之驥?沿百索輕若淩波仙子,躡獨蹻驚見跳梁山鬼。
飾獅象盡蒙解剝之馬皮,舞鵷鸞更簇參差之雉尾。
蓋自黃海、西京兩見其陳率舞,而皆不若此之善且美也。
(平壤、黃州皆設鰲山棚,陳百戯迎詔,而惟王京為勝。
) 太平有舘,(在崇禮門內,中為殿,前為重門,後有樓,東西有廊廡,所以待天使者。
)鐘鼓有樓。
(在城內四達之衝,甚高大。
)仡仡國中,言言道周。
以宴以息,以遨以遊。
臥榻則環以八面幃屏,(國俗少掛畫,凡公舘四壁皆列以幃屏,上畫山水竹石或草書,高二三尺,臥榻亦然。
)疏簾則加以半捲香鈎。
鷄鳴則候問安
)麒麟尚餘乎石窟,(麒麟石在浮碧樓下。
世傳東明王乘麒麟馬入此窟,後地中出朝天石上昇,今馬跡尚存。
)駝羊半棄於山腰。
(舊時石馬銅駝皆在荊榛。
)殿餘故址,松偃危橋。
慨往事之莫留,如見晛之聿消。
孔庭設像,皆冕而裳;亦有青衿,濟濟道旁。
軟羅巾幘,帶飄且揚;皮革襪履,底尖而方。
候則鞠躬,進則趨蹌。
(生徒皆戴軟羅巾,垂一帶,青襴衫,足穿尖頭方底皮鞋,有襪。
)東有箕祠,禮設木主;題曰「朝鮮後代始祖」。
蓋尊檀君為其建邦啟土,宜以箕子為其繼世傳緒也。
(檀君帝堯,甲辰年開國于此,後入九月山,不知所終。
國人世立廟祀之者,以其初開國也。
今廟在箕子祠東,有木主,題曰朝鮮始祖檀君位。
)墓在兔山,維城乾隅。
(箕子墓在城西北隅之兔山,去城不半裡,山勢甚高。
)有兩翁仲,如唐巾裾。
點以斑斕之苔蘚,如衣錦繡之文襦。
左右列以跪乳之石羊,碑碣馱以昂首之龜趺。
為圓亭以設拜位,累亂石以為庭除。
此則其報本之意雖隆,而備物之禮亦疏也。
大同既渡,山漸崔嵬。
生陽(舘名)載臨,路更迂回。
遺營壘於松陰,若古冢之累累。
(相傳為唐時征高麗時營壘,然參差大小無序,絕類冀州者。
予初道冀時嘗疑焉,詢一老卒,雲是唐王征東時謊糧堆,謂其下皆着土,上以米覆之,如檀道濟唱籌量沙之類。
意此地之營壘亦此類也。
)望波濤於海上,識洪量之恢恢。
(地屬黃海道,其北皆山,其南際海。
)成佛(嶺名)雄關,棄石磊磊。
北接慈悲,(嶺名)南臨渤澥。
在前元則畫此為界,至國朝乃示以無外也。
(成佛嶺北枕山,南枕海。
山巔睥睨,高出雲表。
一關口棄舊時所伐甃城方石數堆。
詢之一通事,雲:其北即慈悲嶺,元時畫此為界,此即其關口。
若然則自鴨緑江東抵平壤皆為內地,而朝鮮所統之八道已去其一道餘矣。
我聖祖則盡以畀之,宜其恭順秉禮,視古有聞也。
嶺屬黃州。
) 延津(江名)劍水,(舘名)鳳山(州名)龍泉。
(舘名)環翠翬飛,(環翠,樓名,在鳳山州舘內。
)蔥秀雲連。
(山壁立,臨水,舊名蔥秀,予為易今名。
嘗為作記。
)寶山瑞騰,金巖溜穿。
(寶山、金巖皆舘名,屬平山府。
)聖居松嶽,天魔樸淵。
(聖居、松嶽、天魔皆山名,樸淵山湫名,松嶽即其鎮山。
聖居、天魔來自東北,有五峯,皆插碧其中。
三峯如人並座,而中一峯尤高,左右二峯稍卻而低,如侍者狀。
常護煙霞,殊為可愛,予嘗有詩。
)開城戾止,留都在焉。
有威鳳遺基,棄乎北麓。
(威鳳,樓名,王建前門。
)有蟠龍舊隴,出乎東阡。
(東有陵墓,即今國王李氏先隴。
)蟄神物於靈湫,掛瀑布於長川。
(山頂有龍湫瀑布。
相傳王氏都此時遇旱,王自往禱,不應。
有道術者檄龍出水面,啟王杖之,去其數鱗,仍收其國庫中。
通事李義,開城人,嘗為予道此,且欲啟王出鱗予觀。
予以為無益,遂止之。
)閭閻萬井,禾稼百廛。
官署亦限堂屬之尊卑,廟學亦嚴像設於聖賢。
(今郡學即王氏時成均舘。
聖賢皆塑像,與平壤同。
其候舘即王氏時太平舘,所以視他舘為獨軒敞雄偉。
)芹浮香於泮水,芸辟蠧於遺編。
春風酒斾,夜月管絃。
其民物庶蕃,固非諸州之可儗;而風氣固密,亦非西京之可肩。
蓋王氏王此者踰四百年,至瑤昏迷;始權知國事於李氏,而名「高麗」。
統此者易三四姓,及旦得國,乃請復舊號於朝鮮也。
(本朝洪武廿五年,高麗國王王瑤昏迷多殺,失眾心,國人乃共推門下侍郎李成桂權知國事。
遣其國知密直司事趙胖來請命。
後成桂更名旦,且以易國號上請。
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最美且久」,詔改曰「朝鮮」。
既得命,遂遷都今漢城府,以此為留都雲。
) 臨津濟渡,(臨津,江名,屬長湍府。
)坡州爰止。
遙瞻漢城,高騰佳氣。
乃經碧蹄,(舘名)乃躡弘濟。
(樓名)是為王京,屹立東鄙。
奠以三角之嵯峨,(三角山,即王京之鎮山,勢最高。
王宮在其山腰,山巔睥睨,望之■〈山上集下〉嶪如鋸齒。
)蔭以萬松之蒼翠。
北聯千仞,勢豈止壓千軍?西望一關,路止可容一騎。
(自弘濟東行不半裡,(「自弘濟東行不半裡」,「弘濟」原作「洪樓」,據青四庫全書本改。
)天造一關,北接三角,南接南山,中通一騎,險莫加焉。
)山圍郭外,矯然翔鳳之覽輝;(東望諸山,勢皆環拱。
)沙積松根,皜乎積雪之初霽。
(自三角至南山,山色皆白而微頳,望之如雪。
)慕華舘設於坤麓,崇禮門正乎離位。
(慕華舘去城八裡,中為殿,前為門,凡詔至,王則出迎道左。
崇禮,王國南門也。
)一以憩周爰之皇華,一以迓會同之文軌。
詔至也王則袞冕郊迎,臣則簪裾鵠侍。
巷陌盡為耄倪所擁塞,樓臺盡為文繡所衣被。
(街巷人家,皆如頒降禮制,設綵掛畫。
)樂聲也若緩以嘽,虛設也亦華以麗。
沈檀噴曉日之煙霧,桃李艷東風之羅綺。
駢闐動車馬之音,曼衍出魚龍之戲。
(以下皆書陳百戯迎詔。
)鰲戴山擁蓬瀛海日,(光化門外東西列鰲山二座、高與門等,極其工巧。
)猿抱子飲巫山峽水。
(人兩肩立二童子舞。
)翻筋鬥不數相國之熊,嘶長風何有鹽車之驥?沿百索輕若淩波仙子,躡獨蹻驚見跳梁山鬼。
飾獅象盡蒙解剝之馬皮,舞鵷鸞更簇參差之雉尾。
蓋自黃海、西京兩見其陳率舞,而皆不若此之善且美也。
(平壤、黃州皆設鰲山棚,陳百戯迎詔,而惟王京為勝。
) 太平有舘,(在崇禮門內,中為殿,前為重門,後有樓,東西有廊廡,所以待天使者。
)鐘鼓有樓。
(在城內四達之衝,甚高大。
)仡仡國中,言言道周。
以宴以息,以遨以遊。
臥榻則環以八面幃屏,(國俗少掛畫,凡公舘四壁皆列以幃屏,上畫山水竹石或草書,高二三尺,臥榻亦然。
)疏簾則加以半捲香鈎。
鷄鳴則候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