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老,不問親與讎,擇其可任國家之事者,使居相位,誠天下生民之福。
」益公默然。
俄除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益公薨,出知廣德,移漢州,又移瀘州,終浙東提刑。
彥光居鄉,教誘後進,終日論文不倦。
其所成就甚眾,所學最長於《春秋》,有《春秋集傳》十五卷,《春秋備論》兩卷。
弟萬,姪嘉彥,登第。
參政範公嘗作公挽詩雲:「喻蜀三年戍,還吳萬裡船。
雲歸雙節後,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傳》,一丘陽羨田。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淩煙?」「日者悲離索,公乎又杳冥。
門人辨韓集,子舍得韋經。
此去念築室,空來聞過庭。
路遙人不見,千古泣松銘。
」 彥光鑒裁甚精,李樂庵為布衣時,流落兵火之餘,一見以為佳士,妻以女弟。
今參政周公初第時,愛其博洽,即納之為婿。
二公尋即榮遇,而又學術氣節,聳動當世人,於是服其知人。
至於從其學者,亦能第其甲科之先後,無不一如所期。
至今言其事者,莫不稱歎,以為不可及。
狀元讖 穹窿山在城之西,裡老相傳雲:「穹窿石移,狀元來歸。
」一夕,聞有風雨聲,詁旦視之,果有石自東而移西者。
淳熙辛醜,黃子由遂魁多士。
崑山雖去松江不遠,舊無潮汐,紹興中方有之,猶不及二十裡外。
李樂庵嘗見一道人雲:「潮到夷亭出狀元。
」後以此語葉令子強,因作問潮館識其語。
今已過夷亭矣,但未知驗於何時?然潮汐起於崑山,邑人必有當此讖者。
四幡之助 大父自甲子既周之後,遇生朝,則捨一大幡於寶積寺剎柱,歲率以為常。
時曾王妣之越上,留其壻顧沂大夫家。
大父往省之,夜宿於蕭山渡,繫舟於一古柳之下,終夕為之安寢。
拂曉,舟師大驚,回顧皆巨浸,舟齊於木之杪。
須臾水退,獨免漂溺。
是夕,王妣夢艤舟之地,有四黃幡覆其上,方有疑於心。
王父既歸,言其事,因屈指計之,已歷四生朝矣。
吳仁傑雲:「龔浩,字子正。
往蕭山訪顧沂,舟值水發。
比到家,其妻雲:『向夢有黃幡六首罩一舟。
』龔問其日,正水發之夕也。
蓋嘗以生朝施二幡於承天寺不染塵觀音殿,凡三歲矣,適如夢中之數雲。
」案《吳氏感應錄》所記,微有不同,當以此說為是。
然不染塵觀音殿,乃是在城報恩寺,今北寺也。
樂庵 樂庵,在崑山之東南六七裡,李公彥平遊息之所也。
公本江都人,紹興初避地居此。
嘗為溧水宰,以德化民,四年無犯死罪者。
剡章交上,召對,陳便民十事。
除知溫州,未行,擢監察禦史,出知婺州。
召拜司封郎官,遷樞密院檢詳。
高宗屢引見僧徒,譚性空之理。
一日因對,論及禪宗,公奏曰:「昔周公亦坐禪。
」上愕然。
公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非坐禪而何?陛下誠能端坐而思所以愛人利物之道,即坐禪也,何必他求乎?」俄以引年挂其冠而歸,遂即庵廬而居之,自號「樂庵安叟」。
居年餘,上愛公精力不衰,詔落緻仕,除待禦史。
同知壬辰貢舉,因革去險怪之習,文體為之一變,而所得多一時名士。
因上疏論後戚不當居樞筦之地,遷起居郎,不就,知台州,又不就,復上請老之章。
時王仲行為右正言,亦力彈之;莫子齊為給事中,不書黃;周洪道直學士院,不草制,皆遭遷逐。
布衣莊治嘗作《四賢》詩。
公道學精通,且樂於教學者,嘗誦康節語以告人,曰:「學為人之仁,學為人之事,所以教人者,率不外此。
」公中年以後,絕欲清修,唯一蒼頭給事。
年幾八十,視聽言論,雖少年有所不及。
庵之左右皆植修竹,經史圖書滿室。
忽旬餘不食,屏醫卻藥,終日燕坐。
一夕,親作手簡,徧別親舊,仍命其子不得齋僧供佛,書訖倏然而逝。
所著文章甚多,號《樂庵集》,又有《易說》、《語孟說》若幹卷。
吳江詞 建炎庚戌,兩浙被虜禍,有題《水調歌頭》於吳江者,不知其姓氏,意極悲壯,今錄之于後:「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
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
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
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
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裡,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 丁令威宅[85] 陽山法海寺,乃丁令威宅。
鍊丹井存焉,號「丁令威泉」。
井水至今甘美,雖旱不竭。
正訛[86] 交讓巷謂之泔漿巷,織裡橋謂之吉利橋,葑門謂之府門,帶成橋謂之戴城橋。
字音之訛,罕有知者。
徐望聖 徐師回,字望聖,師閔之弟。
嘗為南康太守,作直節堂。
蘇黃門為之記,以為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一為物所撓,雖松柏竹箭之堅,不能自保,惟杉能遂其直。
求之人,蓋不待文王而興者!黃門未嘗以言假人,其推重公如此。
子閎中,孫林兢,曾孫藏。
羊充實 羊充實,舊與予肄業郡學,其為人好崖異,且狠愎。
一夕,同舍對牀劇談,充實偶以言侵眾,遂相率聯句戲之雲:「彼美羊充實,彎彎角向天。
口內餐荷葉,尻中放瑞蓮。
細毛堪作筆,麄毳可為氊。
子貢雖曾愛,齊宣不見憐。
」(其它不能盡記
」益公默然。
俄除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
益公薨,出知廣德,移漢州,又移瀘州,終浙東提刑。
彥光居鄉,教誘後進,終日論文不倦。
其所成就甚眾,所學最長於《春秋》,有《春秋集傳》十五卷,《春秋備論》兩卷。
弟萬,姪嘉彥,登第。
參政範公嘗作公挽詩雲:「喻蜀三年戍,還吳萬裡船。
雲歸雙節後,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傳》,一丘陽羨田。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淩煙?」「日者悲離索,公乎又杳冥。
門人辨韓集,子舍得韋經。
此去念築室,空來聞過庭。
路遙人不見,千古泣松銘。
」 彥光鑒裁甚精,李樂庵為布衣時,流落兵火之餘,一見以為佳士,妻以女弟。
今參政周公初第時,愛其博洽,即納之為婿。
二公尋即榮遇,而又學術氣節,聳動當世人,於是服其知人。
至於從其學者,亦能第其甲科之先後,無不一如所期。
至今言其事者,莫不稱歎,以為不可及。
狀元讖 穹窿山在城之西,裡老相傳雲:「穹窿石移,狀元來歸。
」一夕,聞有風雨聲,詁旦視之,果有石自東而移西者。
淳熙辛醜,黃子由遂魁多士。
崑山雖去松江不遠,舊無潮汐,紹興中方有之,猶不及二十裡外。
李樂庵嘗見一道人雲:「潮到夷亭出狀元。
」後以此語葉令子強,因作問潮館識其語。
今已過夷亭矣,但未知驗於何時?然潮汐起於崑山,邑人必有當此讖者。
四幡之助 大父自甲子既周之後,遇生朝,則捨一大幡於寶積寺剎柱,歲率以為常。
時曾王妣之越上,留其壻顧沂大夫家。
大父往省之,夜宿於蕭山渡,繫舟於一古柳之下,終夕為之安寢。
拂曉,舟師大驚,回顧皆巨浸,舟齊於木之杪。
須臾水退,獨免漂溺。
是夕,王妣夢艤舟之地,有四黃幡覆其上,方有疑於心。
王父既歸,言其事,因屈指計之,已歷四生朝矣。
吳仁傑雲:「龔浩,字子正。
往蕭山訪顧沂,舟值水發。
比到家,其妻雲:『向夢有黃幡六首罩一舟。
』龔問其日,正水發之夕也。
蓋嘗以生朝施二幡於承天寺不染塵觀音殿,凡三歲矣,適如夢中之數雲。
」案《吳氏感應錄》所記,微有不同,當以此說為是。
然不染塵觀音殿,乃是在城報恩寺,今北寺也。
樂庵 樂庵,在崑山之東南六七裡,李公彥平遊息之所也。
公本江都人,紹興初避地居此。
嘗為溧水宰,以德化民,四年無犯死罪者。
剡章交上,召對,陳便民十事。
除知溫州,未行,擢監察禦史,出知婺州。
召拜司封郎官,遷樞密院檢詳。
高宗屢引見僧徒,譚性空之理。
一日因對,論及禪宗,公奏曰:「昔周公亦坐禪。
」上愕然。
公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非坐禪而何?陛下誠能端坐而思所以愛人利物之道,即坐禪也,何必他求乎?」俄以引年挂其冠而歸,遂即庵廬而居之,自號「樂庵安叟」。
居年餘,上愛公精力不衰,詔落緻仕,除待禦史。
同知壬辰貢舉,因革去險怪之習,文體為之一變,而所得多一時名士。
因上疏論後戚不當居樞筦之地,遷起居郎,不就,知台州,又不就,復上請老之章。
時王仲行為右正言,亦力彈之;莫子齊為給事中,不書黃;周洪道直學士院,不草制,皆遭遷逐。
布衣莊治嘗作《四賢》詩。
公道學精通,且樂於教學者,嘗誦康節語以告人,曰:「學為人之仁,學為人之事,所以教人者,率不外此。
」公中年以後,絕欲清修,唯一蒼頭給事。
年幾八十,視聽言論,雖少年有所不及。
庵之左右皆植修竹,經史圖書滿室。
忽旬餘不食,屏醫卻藥,終日燕坐。
一夕,親作手簡,徧別親舊,仍命其子不得齋僧供佛,書訖倏然而逝。
所著文章甚多,號《樂庵集》,又有《易說》、《語孟說》若幹卷。
吳江詞 建炎庚戌,兩浙被虜禍,有題《水調歌頭》於吳江者,不知其姓氏,意極悲壯,今錄之于後:「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
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雲多。
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
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
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裡,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 丁令威宅[85] 陽山法海寺,乃丁令威宅。
鍊丹井存焉,號「丁令威泉」。
井水至今甘美,雖旱不竭。
正訛[86] 交讓巷謂之泔漿巷,織裡橋謂之吉利橋,葑門謂之府門,帶成橋謂之戴城橋。
字音之訛,罕有知者。
徐望聖 徐師回,字望聖,師閔之弟。
嘗為南康太守,作直節堂。
蘇黃門為之記,以為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一為物所撓,雖松柏竹箭之堅,不能自保,惟杉能遂其直。
求之人,蓋不待文王而興者!黃門未嘗以言假人,其推重公如此。
子閎中,孫林兢,曾孫藏。
羊充實 羊充實,舊與予肄業郡學,其為人好崖異,且狠愎。
一夕,同舍對牀劇談,充實偶以言侵眾,遂相率聯句戲之雲:「彼美羊充實,彎彎角向天。
口內餐荷葉,尻中放瑞蓮。
細毛堪作筆,麄毳可為氊。
子貢雖曾愛,齊宣不見憐。
」(其它不能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