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西樓詩
紹興中,郡守王?顯道建西樓,賦詩者甚眾,獨耿時舉德基為擅場,其詩曰:「西樓一曲舊笙歌,千古當樓面翠蛾。
花發花殘香徑雨,月生月落洞庭波。
地雄鼓角秋聲壯,天迥欄幹夕照多。
四百年來無妙手,要看風物似元和。
」德基他文稱是,居太學久之,不得一第而死,惜哉! 郭仲達 郭章,字仲達,世居崑山。
自幼工於文,遊京師太學有聲,因歸鄉省親,作詩別同舍雲:「菽水年來屬未涯,羞騎款段出京華。
漲塵回旋風頭緊,綺照支離日腳斜。
掠過短莎驚脫兔,踏翻紅葉鬧歸鴉。
不堪回首孤雲外,望斷淮山始是家。
」俄又賦一篇雲:「也知隨俗調歸策,卻憶當年重出關。
豈是長居戶限上,可能無意馬蹄間。
中原百甓知誰運,今日分陰敢自閑。
倘有寸功裨社稷,歸來恰好試衣斑。
」其詩傳播一時。
後以守城恩拜官,被知己薦居帥幕,久之,官至通直郎。
卒於京師,年四十餘。
無子。
淩佛子 淩哲,字明甫,與餘同肄業郡庠,誠實君子也。
紹興中為正言,上疏論秦氏親黨因緣得科第,有妨寒素進取之路。
公論甚與之。
累遷至吏部侍郎,後以敷文閣待制、通議大夫緻仕,年八十餘而卒。
公處己以廉,待人以恕,雖身至從班,不啻如寒士,非時未嘗輒至郡中,終年無一毫幹請。
書室之前有一茶肆,日為羣小聚會之地,公與賓客談話,甚苦其喧,遣介使之少戢,已而復然,公不與較,因徙以避之。
其長厚類如此,人目之為「淩佛子」。
崑山學記 程詠之宰崑山,其政中和,有古循吏風。
嘗修治縣庠,張無垢為作記,欲鐫之石。
或謂無垢託此以諷朝士,尋即已之。
今《橫浦集》亦不載,因附見于此: 右通直郎、知平江府崑山縣事程公詠之,文簡公之曾孫,伊川先生之姪也。
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作書抵餘曰:「沂聞為政莫先於教化,教化莫先於興學。
吾邑有學,卑陋不治,甚不稱朝廷所以尊儒重道之意。
學門有社壇、齋廳掩蔽于前,氣象不舒。
沂乃移于社壇之西,闢其門牆,廣袤數十丈[78]。
又以東隅建學外門,周植槐柳,增崇殿門。
營治齋宇,氣象宏偉。
殿堂齋廡,鼎鼎一新。
遇月旦,則率縣官詣學,請主學者分講六經,與諸生環坐堂上以聽焉。
時知府事待制蔣公,名其堂曰『緻道』,并書學榜以寵賁之。
於乎!可謂盛矣。
」又曰:「先生昔學于大儒,其所見聞,非俗儒比。
願以其所聞者,明以告我,我將有以大之。
」 餘曰:「吾老矣,久抱末疾,舊學荒落,顧何以副子之請?雖然,不可以虛辱也。
輒以聞於師者,以告左右,左右其擇焉。
竊嘗以謂學者當以孔子為師。
以孔子為師,當學孔子之學。
非為博物洽聞,絺章繢句,高自標置,視四海為無人,攘臂而言曰:『吾仕宦當至將相,吾富貴當歸故鄉,吾當記三篋於渡河,賦萬言於倚馬。
』此正俗儒之學,孔子之學乃不如是。
熟誦孔子『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之說,子夏『掬溜播灑』之說,孟子『徐行後長者』之說,以求孔子之心可也,是謂孔子之學。
若乃學如馬融、如陸淳[79],博如許敬宗、文如班固、如柳子厚,亦可矣。
而依梁冀,而助武氏,而事竇憲,而附王叔文,此吾儕之所羞道,而孔門之罪人也。
詠之以為何如?如其不然,當明以教我。
」 王唐公 王綯,字唐公,秦正懿王審琦五世孫。
建炎中,為禦史中丞。
虜犯維揚,車駕南渡,公扈從以行。
東宮初建,以資政殿學士權太子少傅[80]。
未幾,拜參知政事,力丐奉祠,禦書「霖雨思賢佐」一聯以賜之。
紹興七年,薨于崑山僧舍,年六十四,諡和。
子陔。
公為人剛正有守,立朝無所阿附。
宣和乙巳,策士于廷,公為詳定官,多取議論剴切者置甲科。
建炎己酉,虜寇深入,公具陳攻守之策,宰相不以為然。
已而虜犯維揚,終無策。
公自建康扈從至臨安,道由鎮江,從容奏陳,陳東以忠諫被誅,此其鄉裡也。
即命賙其家,官其子。
車駕幸會稽時,韓世忠邀擊虜寇歸騎於揚子江,公議遣兵追襲,俾與世忠夾擊之,同政者議不合,遂求去。
公雖為執政,其家貧甚,每以祿不及親,自奉極儉薄。
仕宦二十年,無寸椽可居。
自奉祠後,寓崑山惠嚴僧舍,蕭然一室,服食器用無異於寒士。
天性仁孝,賙恤婣族,無所不至。
俸入之餘,買田贍給其孤貧者,又為之畢婚冠喪葬。
平居無他嗜好,惟讀書為樂。
其文溫潤典雅,深於理緻,於死生禍福之說,尤所洞達。
其寢疾也,家人召醫,且欲灼艾,公曰:「時至即行,留連無益。
」薨背前二日,書「戊戌」字示左右,屬纊之日,果戊戌也,其前知如此。
公所製述,有《內外制》四十卷,《奏議》三十卷,《進讀事實》五卷,《論語解》三十卷,《孝經解》五卷,《羣史編》八十卷,《內典略錄》百卷。
顧景繁(與施宿武子同注蘇詩即其人。
) 顧禧,字景繁,居光福山中。
其祖沂,字歸聖,終龔州太守;其父彥成,字子美,嘗將漕兩浙。
景繁雖受世賞,不樂為仕,閉戶讀書自娛,自號「漫莊」,又號「癡絕」。
嘗注杜工部詩,其他著述甚富。
所與交者,皆一時名士。
鄱陽張紫微彥實擴[81],以詩聞天下
花發花殘香徑雨,月生月落洞庭波。
地雄鼓角秋聲壯,天迥欄幹夕照多。
四百年來無妙手,要看風物似元和。
」德基他文稱是,居太學久之,不得一第而死,惜哉! 郭仲達 郭章,字仲達,世居崑山。
自幼工於文,遊京師太學有聲,因歸鄉省親,作詩別同舍雲:「菽水年來屬未涯,羞騎款段出京華。
漲塵回旋風頭緊,綺照支離日腳斜。
掠過短莎驚脫兔,踏翻紅葉鬧歸鴉。
不堪回首孤雲外,望斷淮山始是家。
」俄又賦一篇雲:「也知隨俗調歸策,卻憶當年重出關。
豈是長居戶限上,可能無意馬蹄間。
中原百甓知誰運,今日分陰敢自閑。
倘有寸功裨社稷,歸來恰好試衣斑。
」其詩傳播一時。
後以守城恩拜官,被知己薦居帥幕,久之,官至通直郎。
卒於京師,年四十餘。
無子。
淩佛子 淩哲,字明甫,與餘同肄業郡庠,誠實君子也。
紹興中為正言,上疏論秦氏親黨因緣得科第,有妨寒素進取之路。
公論甚與之。
累遷至吏部侍郎,後以敷文閣待制、通議大夫緻仕,年八十餘而卒。
公處己以廉,待人以恕,雖身至從班,不啻如寒士,非時未嘗輒至郡中,終年無一毫幹請。
書室之前有一茶肆,日為羣小聚會之地,公與賓客談話,甚苦其喧,遣介使之少戢,已而復然,公不與較,因徙以避之。
其長厚類如此,人目之為「淩佛子」。
崑山學記 程詠之宰崑山,其政中和,有古循吏風。
嘗修治縣庠,張無垢為作記,欲鐫之石。
或謂無垢託此以諷朝士,尋即已之。
今《橫浦集》亦不載,因附見于此: 右通直郎、知平江府崑山縣事程公詠之,文簡公之曾孫,伊川先生之姪也。
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作書抵餘曰:「沂聞為政莫先於教化,教化莫先於興學。
吾邑有學,卑陋不治,甚不稱朝廷所以尊儒重道之意。
學門有社壇、齋廳掩蔽于前,氣象不舒。
沂乃移于社壇之西,闢其門牆,廣袤數十丈[78]。
又以東隅建學外門,周植槐柳,增崇殿門。
營治齋宇,氣象宏偉。
殿堂齋廡,鼎鼎一新。
遇月旦,則率縣官詣學,請主學者分講六經,與諸生環坐堂上以聽焉。
時知府事待制蔣公,名其堂曰『緻道』,并書學榜以寵賁之。
於乎!可謂盛矣。
」又曰:「先生昔學于大儒,其所見聞,非俗儒比。
願以其所聞者,明以告我,我將有以大之。
」 餘曰:「吾老矣,久抱末疾,舊學荒落,顧何以副子之請?雖然,不可以虛辱也。
輒以聞於師者,以告左右,左右其擇焉。
竊嘗以謂學者當以孔子為師。
以孔子為師,當學孔子之學。
非為博物洽聞,絺章繢句,高自標置,視四海為無人,攘臂而言曰:『吾仕宦當至將相,吾富貴當歸故鄉,吾當記三篋於渡河,賦萬言於倚馬。
』此正俗儒之學,孔子之學乃不如是。
熟誦孔子『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之說,子夏『掬溜播灑』之說,孟子『徐行後長者』之說,以求孔子之心可也,是謂孔子之學。
若乃學如馬融、如陸淳[79],博如許敬宗、文如班固、如柳子厚,亦可矣。
而依梁冀,而助武氏,而事竇憲,而附王叔文,此吾儕之所羞道,而孔門之罪人也。
詠之以為何如?如其不然,當明以教我。
」 王唐公 王綯,字唐公,秦正懿王審琦五世孫。
建炎中,為禦史中丞。
虜犯維揚,車駕南渡,公扈從以行。
東宮初建,以資政殿學士權太子少傅[80]。
未幾,拜參知政事,力丐奉祠,禦書「霖雨思賢佐」一聯以賜之。
紹興七年,薨于崑山僧舍,年六十四,諡和。
子陔。
公為人剛正有守,立朝無所阿附。
宣和乙巳,策士于廷,公為詳定官,多取議論剴切者置甲科。
建炎己酉,虜寇深入,公具陳攻守之策,宰相不以為然。
已而虜犯維揚,終無策。
公自建康扈從至臨安,道由鎮江,從容奏陳,陳東以忠諫被誅,此其鄉裡也。
即命賙其家,官其子。
車駕幸會稽時,韓世忠邀擊虜寇歸騎於揚子江,公議遣兵追襲,俾與世忠夾擊之,同政者議不合,遂求去。
公雖為執政,其家貧甚,每以祿不及親,自奉極儉薄。
仕宦二十年,無寸椽可居。
自奉祠後,寓崑山惠嚴僧舍,蕭然一室,服食器用無異於寒士。
天性仁孝,賙恤婣族,無所不至。
俸入之餘,買田贍給其孤貧者,又為之畢婚冠喪葬。
平居無他嗜好,惟讀書為樂。
其文溫潤典雅,深於理緻,於死生禍福之說,尤所洞達。
其寢疾也,家人召醫,且欲灼艾,公曰:「時至即行,留連無益。
」薨背前二日,書「戊戌」字示左右,屬纊之日,果戊戌也,其前知如此。
公所製述,有《內外制》四十卷,《奏議》三十卷,《進讀事實》五卷,《論語解》三十卷,《孝經解》五卷,《羣史編》八十卷,《內典略錄》百卷。
顧景繁(與施宿武子同注蘇詩即其人。
) 顧禧,字景繁,居光福山中。
其祖沂,字歸聖,終龔州太守;其父彥成,字子美,嘗將漕兩浙。
景繁雖受世賞,不樂為仕,閉戶讀書自娛,自號「漫莊」,又號「癡絕」。
嘗注杜工部詩,其他著述甚富。
所與交者,皆一時名士。
鄱陽張紫微彥實擴[81],以詩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