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官」,晚歲自號「凝和子」。
崑山上方有層屋,曰翠微,子高多遊歷山中。
嘗賦詩雲:「行客倦奔馳,尋師到翠微。
相看無俗語,一笑任天機。
曲沼淡寒玉,橫山鎖落暉。
情根枯未得,愛此幾忘歸。
」《訪淩峰賢上人》雲:「步入淩峰閣,尋師師未歸。
憑欄寂無語,唯見白雲飛。
」簡公約有素琴堂,又為賦詩雲:「素琴之堂虛且清,素琴之韻淪杳冥。
神閑意定默自鳴,宮商不動誰與聽。
堂中道人骨不俗,貌龐形端顏瑩玉。
我嘗見之醒心目,寧必絲桐絃斷續。
於乎!靖節已死不復聞,成虧相半疑昭文。
阮手鍾耳相吐吞,素琴之道詎可論。
道人道人聽我語,紛紛世俗誰師古。
金徽玉軫方步武,虛堂榜名無自苦。
」 鄭應求相 予年二十時,三舍法行,與鄭君聘應求同在郡庠。
應求精於人倫,同舍皆為其品題,心甚畏之。
嘗見唐輝子明,以手拊其腰曰:「異日金琅璫無疑矣。
」子明性莊重,面大發赤。
一日,顏仲謙過鄰齋,應求指以示餘曰:「此公蛇行,居官必尚猛。
」乘間又語予曰:「吾友乃一壽星,頗類應逢原,但得其半耳,然亦可銀琅璫。
」眾皆未以為信。
後二十年,仲謙守嚴陵,頗有郅都之風;後三十年,子明躋法從;後七十年,予始拜牙緋之寵,其言無一不驗。
應求亦甚有文聲。
獄山 太湖中有東獄、西獄二山,吳王於此嘗置男女二獄。
楊備郎中詩雲:「雷霆號令雪霜威,二獄東西鎖翠微。
髣髴酆都叢棘地,巖扉應是古圜扉。
」 王學正 王彥光,察院之伯祖,諱僖,字康國。
居太學有聲,鄉人謂之王學正,識與不識皆尊敬之。
有堂名逸野,以累試不利,日遊適其中,讀書自娛。
其持身治家甚嚴,鄉中率以為法。
彥光自幼知讀書,乃學正公之訓也。
生平無子。
葉大年挽之雲:「書劍當年遊上都,賢關蟲篆挍諸儒。
文華燦燦九苞鳳,俊氣駸駸千裡駒。
妙質競誰揮堊漫,白頭空此死樵蘇。
遺編殘稾應猶在,搔首令人益歎籲。
」又雲:「遺文膾炙在吾鄉,賦罷誰能少薦揚。
聲跡有妻先蝶夢,行藏無子付洴方。
雲蘿煙蔓新泉宅,秋月春花舊野堂。
交倡綵牋真翰墨,幾人知為寶巾箱。
」逸野堂至今尚存,王氏舉族祀之不絕。
範文正為閻羅王 曾王父捐館,至五七日,曾王妣前一夕夢其還家[72],急令開篋笥,取新公裳而去。
因問之曰:「何匆促如此?」答曰:「來日當見範文正公,衣冠不可不早正也。
」又問:「範公何為尚在冥間?」曰:「公本天人也,見司生死之權。
」既覺,因思釋氏書,謂人死五七,則見閻羅王。
豈文正公聰明正直[73],故為此官邪! 吳縣寇主簿詩 石林居吳下,一日至閶門外小寺中,壁間有題一絕雲:「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急滯扁舟。
夕陽暝色來千裡,人語雞聲共一丘。
」石林極愛之,但不書其名氏,因問寺僧,雲:「吳縣寇主簿所作,今官滿去矣。
」寇名寶臣,除州人,善作詩,少從後山先生學,其源流有所自來矣。
盤溝大聖 承天寺普賢院,有盤溝大聖,身長尺許。
人有禱祈,置之掌上,吉則拜,兇則否,人皆異之。
推所從來,乃盤溝邨中有漁者,嘗遇一僧雲:「何不更業?」漁者雲:「它莫能之。
」僧雲:「吾教汝塑泗州像,可以緻富。
」漁者雲:「人不欲之,則奈何?」僧雲:「吾授汝一法。
」遂以千錢與之,令像中各置一錢,所售之直,亦以千錢為率。
漁者如所教,競求買之,果獲千緡。
今寺中所藏,乃其一也,豈非僧伽託此以度人邪? 魏令則侍郎 魏憲,字令則。
與其弟志,俱有聲太學,號熙、豐人才。
徽廟朝,為東臺禦史,入侍經幄,論思獻納為多。
又代言西掖,得溫厚雅正之體。
遷吏部侍郎,久之,除顯謨閣學士、知明州。
建炎初,召赴行在,季父禮部送之以詩雲:「炎祚無疆越萬齡,如何夷虜尚憑陵!中興事業須王導,撥亂韜鈐要孔明。
劇盜巳分齊鉞定,端星行指泰階平。
呼韓朝渭非難事[74],好繼當時丙魏聲。
」 圖經刊誤 舊《圖經》雲:「外岡、青岡、五家岡、蒲岡、塗松岡、徘徊岡、福山岡,竝在吳縣界。
」今次第而數之,其上之四屬崑山,下之三屬常熟,言其地之遠近,與吳縣大相遼絕。
《續圖經
崑山上方有層屋,曰翠微,子高多遊歷山中。
嘗賦詩雲:「行客倦奔馳,尋師到翠微。
相看無俗語,一笑任天機。
曲沼淡寒玉,橫山鎖落暉。
情根枯未得,愛此幾忘歸。
」《訪淩峰賢上人》雲:「步入淩峰閣,尋師師未歸。
憑欄寂無語,唯見白雲飛。
」簡公約有素琴堂,又為賦詩雲:「素琴之堂虛且清,素琴之韻淪杳冥。
神閑意定默自鳴,宮商不動誰與聽。
堂中道人骨不俗,貌龐形端顏瑩玉。
我嘗見之醒心目,寧必絲桐絃斷續。
於乎!靖節已死不復聞,成虧相半疑昭文。
阮手鍾耳相吐吞,素琴之道詎可論。
道人道人聽我語,紛紛世俗誰師古。
金徽玉軫方步武,虛堂榜名無自苦。
」 鄭應求相 予年二十時,三舍法行,與鄭君聘應求同在郡庠。
應求精於人倫,同舍皆為其品題,心甚畏之。
嘗見唐輝子明,以手拊其腰曰:「異日金琅璫無疑矣。
」子明性莊重,面大發赤。
一日,顏仲謙過鄰齋,應求指以示餘曰:「此公蛇行,居官必尚猛。
」乘間又語予曰:「吾友乃一壽星,頗類應逢原,但得其半耳,然亦可銀琅璫。
」眾皆未以為信。
後二十年,仲謙守嚴陵,頗有郅都之風;後三十年,子明躋法從;後七十年,予始拜牙緋之寵,其言無一不驗。
應求亦甚有文聲。
獄山 太湖中有東獄、西獄二山,吳王於此嘗置男女二獄。
楊備郎中詩雲:「雷霆號令雪霜威,二獄東西鎖翠微。
髣髴酆都叢棘地,巖扉應是古圜扉。
」 王學正 王彥光,察院之伯祖,諱僖,字康國。
居太學有聲,鄉人謂之王學正,識與不識皆尊敬之。
有堂名逸野,以累試不利,日遊適其中,讀書自娛。
其持身治家甚嚴,鄉中率以為法。
彥光自幼知讀書,乃學正公之訓也。
生平無子。
葉大年挽之雲:「書劍當年遊上都,賢關蟲篆挍諸儒。
文華燦燦九苞鳳,俊氣駸駸千裡駒。
妙質競誰揮堊漫,白頭空此死樵蘇。
遺編殘稾應猶在,搔首令人益歎籲。
」又雲:「遺文膾炙在吾鄉,賦罷誰能少薦揚。
聲跡有妻先蝶夢,行藏無子付洴方。
雲蘿煙蔓新泉宅,秋月春花舊野堂。
交倡綵牋真翰墨,幾人知為寶巾箱。
」逸野堂至今尚存,王氏舉族祀之不絕。
範文正為閻羅王 曾王父捐館,至五七日,曾王妣前一夕夢其還家[72],急令開篋笥,取新公裳而去。
因問之曰:「何匆促如此?」答曰:「來日當見範文正公,衣冠不可不早正也。
」又問:「範公何為尚在冥間?」曰:「公本天人也,見司生死之權。
」既覺,因思釋氏書,謂人死五七,則見閻羅王。
豈文正公聰明正直[73],故為此官邪! 吳縣寇主簿詩 石林居吳下,一日至閶門外小寺中,壁間有題一絕雲:「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急滯扁舟。
夕陽暝色來千裡,人語雞聲共一丘。
」石林極愛之,但不書其名氏,因問寺僧,雲:「吳縣寇主簿所作,今官滿去矣。
」寇名寶臣,除州人,善作詩,少從後山先生學,其源流有所自來矣。
盤溝大聖 承天寺普賢院,有盤溝大聖,身長尺許。
人有禱祈,置之掌上,吉則拜,兇則否,人皆異之。
推所從來,乃盤溝邨中有漁者,嘗遇一僧雲:「何不更業?」漁者雲:「它莫能之。
」僧雲:「吾教汝塑泗州像,可以緻富。
」漁者雲:「人不欲之,則奈何?」僧雲:「吾授汝一法。
」遂以千錢與之,令像中各置一錢,所售之直,亦以千錢為率。
漁者如所教,競求買之,果獲千緡。
今寺中所藏,乃其一也,豈非僧伽託此以度人邪? 魏令則侍郎 魏憲,字令則。
與其弟志,俱有聲太學,號熙、豐人才。
徽廟朝,為東臺禦史,入侍經幄,論思獻納為多。
又代言西掖,得溫厚雅正之體。
遷吏部侍郎,久之,除顯謨閣學士、知明州。
建炎初,召赴行在,季父禮部送之以詩雲:「炎祚無疆越萬齡,如何夷虜尚憑陵!中興事業須王導,撥亂韜鈐要孔明。
劇盜巳分齊鉞定,端星行指泰階平。
呼韓朝渭非難事[74],好繼當時丙魏聲。
」 圖經刊誤 舊《圖經》雲:「外岡、青岡、五家岡、蒲岡、塗松岡、徘徊岡、福山岡,竝在吳縣界。
」今次第而數之,其上之四屬崑山,下之三屬常熟,言其地之遠近,與吳縣大相遼絕。
《續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