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夏例簡出。
公至,則犯隆暑,徧行所部,宣布德意。
哲宗即位,轉承議郎。
諸路常平官廢,公赴吏部,授通判陝州,移廣東轉運判官。
於是公去嶺南五年矣。
吏有嘗不快於公者,頗欲棄官,公聞而慰留之,乃舉焉。
紹聖初,復諸路常平官,除公河北西路,改知海州。
已而除沂州,興學養士,走書幣招禮宿儒,為學者師表,治務大體。
遷朝奉大夫、知婺州,移河東路轉運判官,又移淮西路提點刑獄。
徽宗即位,遷朝請大夫、知亳州。
言者謂公嘗附薦元祐黨人,得提舉杭州洞霄宮,即歸崑山,日與親戚閭裡置酒棊弈,道故舊為樂。
任且滿,本路使者等言:「孫某先朝所選擢,名在循吏,年雖高,精力幸未甚衰,願使再任,以示優老之意。
」詔從之。
大觀中,遷朝議大夫。
未幾,公亦自上章,乞守本官緻仕。
公體素無疾,先一月,至其先人墳壠,徧謁嘗所往來者,若將別然。
既亟,呼妻子與訣,屬以後事,問日早晏,盥手焚香,即寢而逝,享年七十有五,葬高景山。
公天資樂易,於吏治尤所長,使四路,典三大郡,鹹著循蹟。
每遇物,無忮害。
所至汲引其屬,士大夫受薦者至四百餘人,多知名且貴顯於世者。
自少喜讀《易》,慕唐人為詩。
著《易釋解》五卷、文集五十卷,藏于家。
王主簿 王仲甫,字明之,岐公之猶子。
風流翰墨,名著一時。
後客于吳門,嘗有所愛。
往京師,為岐公強留之,逾時不返,因作詩雲:「黃金零落大刀頭,玉筯歸期劃到秋。
紅錦寄魚風逆浪,碧簫吹鳳月當樓。
伯勞知我經春別,香蠟窺人一夜愁。
好去渡江千裡夢,滿天梅雨是蘇州。
」此詩效古樂府「藁砧今何在」體,人皆愛其巧。
其歿也,丁永州注葆光祭之,有雲:「爽秀英拔,出於天資。
談經詠史,博識周知。
文華自得,不務競時。
古格近體,率意一揮。
金玉鏘揚,組繡陸離。
世俗所得,特其歌辭。
」又雲:「生習華貴,不見艱巇。
徘徊鴟閣,出入鳳池。
乘興南遊,曠達不羈。
朝賞夕晏,選勝搜奇。
擺脫冠裳,卻去輪蹄。
不驚榮辱,不罣是非。
擾擾萬緒,付于一卮。
頹然終日,去智忘機。
」王之為人,於此可見矣。
著作王先生[68] 著作王先生,程門高弟,諱蘋,字信伯,世居福之福清。
父仲舉,徙平江,政和元年卒,葬吳縣橫山桃花塢。
誌其墓者江公望,書其誌者陳瓘也。
先生為人,清純簡易,達於從政,有憂時愛君之心,有開物成務之學。
高宗駐蹕平江,守臣孫佑薦於朝,賜對,前後所上疏剳,類切于時宜,聖諭以通儒目之。
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遷著作佐郎,受敕正朱墨史,官至左朝奉郎。
與門人陳長方、楊邦弼講道于震澤,如楊龜山、尹和靖、胡文定皆深推讓,吳中道學之傳,莫盛于先生。
紹興二十三年,卒于家,葬湖州長興縣和平鎮茅栗山,門人章憲撰誌,吳中、閩中皆祠于學。
其子大本,兩浙安撫司參議。
先生平生所註《論語集解》[69]、《古今語說》,著作文集,并高宗所賜敕及遺像、《震澤記善錄》,至今藏于家。
子孫世守府城德慶坊故居雲。
注釋 [56]「北閣」,菉竹何校本作「北闕」。
[57]「熙寧九年」,「九」原作「元」,據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吳郡志》卷二十八《進士題名》改。
[58]「為之所」,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為之避」。
[59]「宜升」,各本均作「宜申」。
[60]「特賜」,弘本、若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屢賜」。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盧革傳》:「帝數賜詔慰勉,時以為榮。
」 [61]「又復」,原無「又」,據各本補。
[62]「敞關」,「敞」,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閉」(蔽),《宋詩紀事》卷三十六方惟深詩亦作「閉」。
而粵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同本刊。
[63]「此節」,「節」,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太倉繆校本均作「際」。
從文義「節」字為善。
[64]「崑山焉」,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均作「崑山縣」。
[65]「鴉鬢」,各本及《宋詩紀事》卷二十五李行中詩均作「鴉髻」。
[66]「蟹斷」,「斷」下原有「鍛」字,乃注音,誤刊為正文。
據各本及《說郛》卷十九、《唐甫裡先生文集》卷十九《蟹志》刪。
[67]「數十」,弘本、正德陸校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均作「十數」。
[68]「著作王先生」,弘本、正德陸校本無此篇。
汲古本毛校:「舊本無此一則,應是後人所增。
」 [69]「所註」,學本、粵本、槐本及太倉繆校本均作「所著」。
公至,則犯隆暑,徧行所部,宣布德意。
哲宗即位,轉承議郎。
諸路常平官廢,公赴吏部,授通判陝州,移廣東轉運判官。
於是公去嶺南五年矣。
吏有嘗不快於公者,頗欲棄官,公聞而慰留之,乃舉焉。
紹聖初,復諸路常平官,除公河北西路,改知海州。
已而除沂州,興學養士,走書幣招禮宿儒,為學者師表,治務大體。
遷朝奉大夫、知婺州,移河東路轉運判官,又移淮西路提點刑獄。
徽宗即位,遷朝請大夫、知亳州。
言者謂公嘗附薦元祐黨人,得提舉杭州洞霄宮,即歸崑山,日與親戚閭裡置酒棊弈,道故舊為樂。
任且滿,本路使者等言:「孫某先朝所選擢,名在循吏,年雖高,精力幸未甚衰,願使再任,以示優老之意。
」詔從之。
大觀中,遷朝議大夫。
未幾,公亦自上章,乞守本官緻仕。
公體素無疾,先一月,至其先人墳壠,徧謁嘗所往來者,若將別然。
既亟,呼妻子與訣,屬以後事,問日早晏,盥手焚香,即寢而逝,享年七十有五,葬高景山。
公天資樂易,於吏治尤所長,使四路,典三大郡,鹹著循蹟。
每遇物,無忮害。
所至汲引其屬,士大夫受薦者至四百餘人,多知名且貴顯於世者。
自少喜讀《易》,慕唐人為詩。
著《易釋解》五卷、文集五十卷,藏于家。
王主簿 王仲甫,字明之,岐公之猶子。
風流翰墨,名著一時。
後客于吳門,嘗有所愛。
往京師,為岐公強留之,逾時不返,因作詩雲:「黃金零落大刀頭,玉筯歸期劃到秋。
紅錦寄魚風逆浪,碧簫吹鳳月當樓。
伯勞知我經春別,香蠟窺人一夜愁。
好去渡江千裡夢,滿天梅雨是蘇州。
」此詩效古樂府「藁砧今何在」體,人皆愛其巧。
其歿也,丁永州注葆光祭之,有雲:「爽秀英拔,出於天資。
談經詠史,博識周知。
文華自得,不務競時。
古格近體,率意一揮。
金玉鏘揚,組繡陸離。
世俗所得,特其歌辭。
」又雲:「生習華貴,不見艱巇。
徘徊鴟閣,出入鳳池。
乘興南遊,曠達不羈。
朝賞夕晏,選勝搜奇。
擺脫冠裳,卻去輪蹄。
不驚榮辱,不罣是非。
擾擾萬緒,付于一卮。
頹然終日,去智忘機。
」王之為人,於此可見矣。
著作王先生[68] 著作王先生,程門高弟,諱蘋,字信伯,世居福之福清。
父仲舉,徙平江,政和元年卒,葬吳縣橫山桃花塢。
誌其墓者江公望,書其誌者陳瓘也。
先生為人,清純簡易,達於從政,有憂時愛君之心,有開物成務之學。
高宗駐蹕平江,守臣孫佑薦於朝,賜對,前後所上疏剳,類切于時宜,聖諭以通儒目之。
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遷著作佐郎,受敕正朱墨史,官至左朝奉郎。
與門人陳長方、楊邦弼講道于震澤,如楊龜山、尹和靖、胡文定皆深推讓,吳中道學之傳,莫盛于先生。
紹興二十三年,卒于家,葬湖州長興縣和平鎮茅栗山,門人章憲撰誌,吳中、閩中皆祠于學。
其子大本,兩浙安撫司參議。
先生平生所註《論語集解》[69]、《古今語說》,著作文集,并高宗所賜敕及遺像、《震澤記善錄》,至今藏于家。
子孫世守府城德慶坊故居雲。
注釋 [56]「北閣」,菉竹何校本作「北闕」。
[57]「熙寧九年」,「九」原作「元」,據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吳郡志》卷二十八《進士題名》改。
[58]「為之所」,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為之避」。
[59]「宜升」,各本均作「宜申」。
[60]「特賜」,弘本、若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屢賜」。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盧革傳》:「帝數賜詔慰勉,時以為榮。
」 [61]「又復」,原無「又」,據各本補。
[62]「敞關」,「敞」,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閉」(蔽),《宋詩紀事》卷三十六方惟深詩亦作「閉」。
而粵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同本刊。
[63]「此節」,「節」,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太倉繆校本均作「際」。
從文義「節」字為善。
[64]「崑山焉」,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均作「崑山縣」。
[65]「鴉鬢」,各本及《宋詩紀事》卷二十五李行中詩均作「鴉髻」。
[66]「蟹斷」,「斷」下原有「鍛」字,乃注音,誤刊為正文。
據各本及《說郛》卷十九、《唐甫裡先生文集》卷十九《蟹志》刪。
[67]「數十」,弘本、正德陸校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均作「十數」。
[68]「著作王先生」,弘本、正德陸校本無此篇。
汲古本毛校:「舊本無此一則,應是後人所增。
」 [69]「所註」,學本、粵本、槐本及太倉繆校本均作「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