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青衫始見登華省,丹旐俄聞入故鄉。
含淚孤兒生面垢,斷腸慈母滿頭霜。
嗟君十載人間事,不及南柯一夢長。
」至今誦其詩者為之出涕,吳人目子通為「方挽詞」。
幾道官至著作郎。
範文正不取燒煉方 範文正少養於朱氏,朱,南京人。
文正幼年肄業京學,同舍有病者,親為調藥以療。
病亟,屬文正曰:「吾無以報子,平生有一術,遊遠方未嘗窮乏者,用此術也,今以遺子。
」因授藥一囊,方書一小冊。
文正不得已留之,未嘗取視。
後二十餘年,得其子還之,封記如故。
夜航船 夜航船,唯浙西有之,然其名舊矣。
古樂府有《夜航船》之曲。
皮日休答陸龜蒙詩雲:「明朝有物充君信,(木審)酒三瓶寄夜航。
」 俗語 吳人稱「來」為「釐」,始於陸德明。
「詒我來牟」、「棄甲復來」,皆音「釐」,蓋德明吳人也。
又吳人言「罷」,則以「休」繼之,始於吳王。
昔吳王語孫武曰「將軍罷休」,亦吳語也。
方子通詩誤入荊公集 方子通一日謁荊公,未見,作詩雲:「春江渺渺抱牆流,煙草茸茸一片愁。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
」荊公親書方冊間,因誤載《臨川集》,後人不知此詩乃子通作也。
盧發運 公諱秉,擢皇祐元年進士第。
元豐中,為發運使。
其父太中公退老,公每歲上計,得請歸鄉。
後帥涇原,懇辭歸養,特賜手詔慰勉[60],時以為榮。
大雲翁 林宓,字德祖,旦之子。
擢進士第,為常州教授。
在職六年,學者益信服。
大觀二年大比試,決科者四十餘人,於是賜詔曰:「閱前日賓興之數,較其試中多寡,惟常州為最。
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進賢受上賞之意。
」特改宣德郎。
郡守因以「進賢」揭坊名於學之南,郡人榮之。
後除河北路提舉學事,任滿,除開封府左司錄。
居數月,浩然有歸志,優詔如所請。
公既勇退,屏置朝服,足不踐州縣。
舊隱在大雲坊,因自號「大雲翁」。
卒年六十六,葬博士塢。
平生好古嗜學,有《大雲集》一百卷、《神宗皇帝聖訓錄》一十卷。
花客詩 張敏叔嘗以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菊為壽客,瑞香為佳客,丁香為素客,蘭為幽客,蓮為淨客,酴醿為雅客,桂為仙客,薔薇為野客,茉莉為遠客,芍藥為近客,各賦一詩,吳中至今傳播。
中吳 平江本吳國,在秦屬會稽郡。
東漢分會稽置吳郡。
陳為吳州。
隋為蘇州,大業末,復為吳郡。
唐武德中,復為蘇州;乾寧中,錢氏據錢塘,蘇、湖之南,悉其奄有。
後唐為中吳軍節度。
皇朝興國中,置平江軍節度,又復為蘇州[61];州嘗為徽宗潛藩,遂陞為府。
祖姑教子登科 予之祖姑,適知泉州德化縣李處道。
祖姑甚有文,讀書通大義,賦詩書字皆過人。
其子援登進士第,乃祖姑所親教也。
晚而事佛,誦《蓮經》皆千過,嘗問法於圓照禪師,師名之曰守安。
年幾七十而卒。
既得疾,即屏藥餌,書《佛頂呪》焚之,灰為丸,并以然燈法授援,曰:「我死置灰丸懷中,然燈如法也。
」因起坐誦大士名號,久之而化。
既小殮,視其手指屈結,皆成印相,佛徒歎服,以為不可及。
張文潛學士為墓志,首記其事。
範祕丞 範世京,字延祖,龍圖公之子。
登皇祐五年進士第,調應天府柘城簿、和州歷陽令。
時龍圖公出守四明,公亟走膝下,曰:「人子者事親之日少,而事君之日多,豈忍曠年失定省邪?」既而龍圖公捐館,扶喪歸鄉,垢面跣足,晝夜哀號不絕,行道之人,莫不嗟惻。
服除,知秀州海鹽縣,勸民孝友睦姻及耕桑之事,治聲動浙右。
熙寧初,朝廷銳意改作,召公管勾湖北廣惠倉。
至京師,論不合,乃辭歸舊治。
海旁之民,聞公復來,驩呼鼓抃。
已而有疾,乞以本官歸田裡,乃卒,詔授祕書丞緻仕,享年四十一。
公居鄉,與樂圃先生甚厚。
有文集若幹卷,藏于家。
徐朝議 徐師閔,字聖徒,仕至朝議大夫。
退老于家,日治園亭,以文酒自娛樂。
時太子少保元公絳、正議大夫程公師孟、朝議大夫閭丘公孝終,亦以安車歸老,因相與繼會昌洛中故事,作九老會。
章岵為郡守,大置酒合樂,會諸老於廣化寺。
又有朝請大夫王珫、承議郎通判蘇湜與焉。
公賦詩為倡,諸公皆屬而和之,以為吳門盛事。
元公少保和篇雲:「五日佳辰郡政閑,延賓談笑豁幽關。
閶門歌舞尊罍上,林屋煙霞指顧間。
德應華星臨潁尾,年均皓髮下商顏。
名花美酒疎鐘永,坐見斜暉隱半山。
」方子通亦有和篇雲:「使君蕭灑上賓閑,金地無人晝敞關[62]。
風靜簫聲來世外,日長仙境在人間。
詩成郢客爭揮翰,曲罷吳姬一破顏。
此際東南無此會[63],高名千古映湖山。
」章守以五日開宴,故二詩皆及之。
顏夫子 顏長民,登元豐二年進士第。
青衫始見登華省,丹旐俄聞入故鄉。
含淚孤兒生面垢,斷腸慈母滿頭霜。
嗟君十載人間事,不及南柯一夢長。
」至今誦其詩者為之出涕,吳人目子通為「方挽詞」。
幾道官至著作郎。
範文正不取燒煉方 範文正少養於朱氏,朱,南京人。
文正幼年肄業京學,同舍有病者,親為調藥以療。
病亟,屬文正曰:「吾無以報子,平生有一術,遊遠方未嘗窮乏者,用此術也,今以遺子。
」因授藥一囊,方書一小冊。
文正不得已留之,未嘗取視。
後二十餘年,得其子還之,封記如故。
夜航船 夜航船,唯浙西有之,然其名舊矣。
古樂府有《夜航船》之曲。
皮日休答陸龜蒙詩雲:「明朝有物充君信,(木審)酒三瓶寄夜航。
」 俗語 吳人稱「來」為「釐」,始於陸德明。
「詒我來牟」、「棄甲復來」,皆音「釐」,蓋德明吳人也。
又吳人言「罷」,則以「休」繼之,始於吳王。
昔吳王語孫武曰「將軍罷休」,亦吳語也。
方子通詩誤入荊公集 方子通一日謁荊公,未見,作詩雲:「春江渺渺抱牆流,煙草茸茸一片愁。
吹盡柳花人不見,春旗催日下城頭。
」荊公親書方冊間,因誤載《臨川集》,後人不知此詩乃子通作也。
盧發運 公諱秉,擢皇祐元年進士第。
元豐中,為發運使。
其父太中公退老,公每歲上計,得請歸鄉。
後帥涇原,懇辭歸養,特賜手詔慰勉[60],時以為榮。
大雲翁 林宓,字德祖,旦之子。
擢進士第,為常州教授。
在職六年,學者益信服。
大觀二年大比試,決科者四十餘人,於是賜詔曰:「閱前日賓興之數,較其試中多寡,惟常州為最。
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進賢受上賞之意。
」特改宣德郎。
郡守因以「進賢」揭坊名於學之南,郡人榮之。
後除河北路提舉學事,任滿,除開封府左司錄。
居數月,浩然有歸志,優詔如所請。
公既勇退,屏置朝服,足不踐州縣。
舊隱在大雲坊,因自號「大雲翁」。
卒年六十六,葬博士塢。
平生好古嗜學,有《大雲集》一百卷、《神宗皇帝聖訓錄》一十卷。
花客詩 張敏叔嘗以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菊為壽客,瑞香為佳客,丁香為素客,蘭為幽客,蓮為淨客,酴醿為雅客,桂為仙客,薔薇為野客,茉莉為遠客,芍藥為近客,各賦一詩,吳中至今傳播。
中吳 平江本吳國,在秦屬會稽郡。
東漢分會稽置吳郡。
陳為吳州。
隋為蘇州,大業末,復為吳郡。
唐武德中,復為蘇州;乾寧中,錢氏據錢塘,蘇、湖之南,悉其奄有。
後唐為中吳軍節度。
皇朝興國中,置平江軍節度,又復為蘇州[61];州嘗為徽宗潛藩,遂陞為府。
祖姑教子登科 予之祖姑,適知泉州德化縣李處道。
祖姑甚有文,讀書通大義,賦詩書字皆過人。
其子援登進士第,乃祖姑所親教也。
晚而事佛,誦《蓮經》皆千過,嘗問法於圓照禪師,師名之曰守安。
年幾七十而卒。
既得疾,即屏藥餌,書《佛頂呪》焚之,灰為丸,并以然燈法授援,曰:「我死置灰丸懷中,然燈如法也。
」因起坐誦大士名號,久之而化。
既小殮,視其手指屈結,皆成印相,佛徒歎服,以為不可及。
張文潛學士為墓志,首記其事。
範祕丞 範世京,字延祖,龍圖公之子。
登皇祐五年進士第,調應天府柘城簿、和州歷陽令。
時龍圖公出守四明,公亟走膝下,曰:「人子者事親之日少,而事君之日多,豈忍曠年失定省邪?」既而龍圖公捐館,扶喪歸鄉,垢面跣足,晝夜哀號不絕,行道之人,莫不嗟惻。
服除,知秀州海鹽縣,勸民孝友睦姻及耕桑之事,治聲動浙右。
熙寧初,朝廷銳意改作,召公管勾湖北廣惠倉。
至京師,論不合,乃辭歸舊治。
海旁之民,聞公復來,驩呼鼓抃。
已而有疾,乞以本官歸田裡,乃卒,詔授祕書丞緻仕,享年四十一。
公居鄉,與樂圃先生甚厚。
有文集若幹卷,藏于家。
徐朝議 徐師閔,字聖徒,仕至朝議大夫。
退老于家,日治園亭,以文酒自娛樂。
時太子少保元公絳、正議大夫程公師孟、朝議大夫閭丘公孝終,亦以安車歸老,因相與繼會昌洛中故事,作九老會。
章岵為郡守,大置酒合樂,會諸老於廣化寺。
又有朝請大夫王珫、承議郎通判蘇湜與焉。
公賦詩為倡,諸公皆屬而和之,以為吳門盛事。
元公少保和篇雲:「五日佳辰郡政閑,延賓談笑豁幽關。
閶門歌舞尊罍上,林屋煙霞指顧間。
德應華星臨潁尾,年均皓髮下商顏。
名花美酒疎鐘永,坐見斜暉隱半山。
」方子通亦有和篇雲:「使君蕭灑上賓閑,金地無人晝敞關[62]。
風靜簫聲來世外,日長仙境在人間。
詩成郢客爭揮翰,曲罷吳姬一破顏。
此際東南無此會[63],高名千古映湖山。
」章守以五日開宴,故二詩皆及之。
顏夫子 顏長民,登元豐二年進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