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上得免。

    一夕,盜入祠中,竊取其幡。

    平旦廟史入視之,見一人以幡纏其身,環走殿中,因執以問,答曰:「某實盜也,夜半幸脫,已踰城至家矣。

    今不知潛制於此,神之威靈使然,敢不伏辜。

    」建炎間,賊虜將至城下,有一居民平昔謹於奉事,夢中告之曰:「城將陷矣,速為之所[58]。

    謹勿以此告人,佛氏所謂劫數之說,不可逃也。

    」不數日,兵果至。

    其它神驗不一。

    後加封慧感顯祐善利夫人,今參政範公作記。

     元少保 元絳,字厚之,居第在帶城橋。

    登天聖五年進士甲科,初任金陵幕官,尋即進用,屢為藩郡帥。

    時有傳儂智高餘黨寇二廣者,遂以公知廣州,而所傳乃妄,因改知越州。

    公謝上表雲:「忽聞羽檄之音,謂有龍編之警。

    橫水明光之甲,得自虛聲;雲中赤白之囊,倡為危事。

    」「橫水明光之甲」,乃唐時誤傳寇至,事見李德裕《獻替記》。

    人服其工。

    公在金陵時,王荊公之父益為通守,與公厚甚。

    荊公既相,神宗一日欲謹選翰林學士,公久在外,老於從官,荊公對曰:「有真翰林學士,但恐陛下不能用爾。

    況已作龍圖閣學士,難下遷知制誥。

    」遂自外遷翰林學士,中外大驚。

    既就列,有稱職之譽。

    公最長於四六,多取古今傳記佳語為之。

    神宗友愛嘉、岐二王,不許出閣,二王固辭,後因改封,先召公謂之曰:「可於麻詞中勿令更辭。

    」公遂草制,其略雲:「列第環宮,彌聳開元之盛;側門通禁,共承長樂之顏。

    」神宗甚愛之,自是二王不復辭。

    未幾,參大政。

    元豐中,罷政知潁州。

    時以藩邸升為順昌軍節度。

    公作謝表雲:「燾土立社,是開王者之風;乘龍禦天,厥應聖人之作。

    案圖雖舊,錫命惟新。

    」又曰:「興言駿命之慶基,宜升中軍之望府[59]。

    謂文武之德順而聖,唐虞之道明而昌。

    合為嘉名,以侈舊服。

    」士大夫皆傳誦之。

    後以太子少保緻仕,歸吳中。

    公既還鄉,與程光祿諸公為九老會,日以詩酒自娛,年七十餘卒,有《玉堂集》三十卷。

    初,公知荊南,嘗夢至仙府,與三人連書名,旁有告之曰:「君三人,蓋兄弟也。

    」覺而思之,不知所謂。

    既入翰林為學士,韓持國維、楊元素繪在院。

    一日因書奏列名,三人偏傍皆從「糸」,始悟夢中「兄弟」之意。

    既而持國、元素皆補外,公亦尹京兆。

    後三年,復與元素還職,而鄧文約綰相繼為直院,則三人之名又皆從「糸」,蓋始終皆同。

    以此知升沈進退,決非偶然者。

    許大夫選嘗作《四翰林》詩紀其事,公和雲:「聯名適似三株樹,傳玩驚看五朶雲。

    」此亦一時之異也。

     仲殊 仲殊,字師利,承天寺僧也。

    初為士人,嘗與鄉薦,其妻以藥毒之,遂棄家為僧。

    工於長短句,東坡先生與之往來甚厚。

    時時食蜜解其藥,人號曰「蜜殊」。

    有《寶月集》行於世。

    慧聚寺詩僧孚草堂,以其喜作豔詞,嘗以詩箴之雲:「大道久淩遲,正風還陊隳。

    無人整頹綱,目亂空傷悲。

    卓有出世士,蔚為人天師。

    文章通造化,動與王公知。

    囊括十洲香,名翼四海馳。

    肆意放山水,灑脫無羈縻。

    雲輕三事衲,缾錫天下之。

    詩曲相間作,百紙頃刻為。

    藻思洪泉瀉,翰墨清且奇。

    惜哉大手筆,胡為幽柔詞?願師持此才,奮起革澆漓。

    騖彼東山嵩,圖祖進豐碑。

    再續輔教編,高步淩丹墀。

    它日僧史上,萬世為蓍龜。

    迦葉聞琴舞,終被習氣隨。

    伊予浮薄人,贈言增忸怩。

    倘能循我言,佛日重光離。

    」老孚之言雖苦口,殊竟莫之改。

    一日造郡中,接坐之間,見庭下有一婦人投牒立於雨中。

    守命殊詠之,口就一詞雲:「濃潤侵衣,暗香飄砌,雨中花色添憔悴。

    鳳鞋溼透立多時,不言不語厭厭地。

    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鱗鴻寄?想伊隻訴薄情人,官中誰管閑公事?」後殊自經於枇杷樹下,輕薄子更之曰:「枇杷樹下立多時,不言不語厭厭地。

    」 如村 胡嶧,字仲達,五柳之子。

    文與行皆能繼其父,與方子通為忘年交。

    後以年格推恩調安遠尉,非其志也,乃取老杜「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之句,自號「如村老人」。

    治圃築室,遺外聲利,自放於閑適,而終不出仕。

    有文集二十卷,號《如村冗稾》,唯室先生及參政周公葵皆為作序。

    子伯能,登進士第。

     鄭毅夫吳江橋詩 鄭獬,字毅夫。

    嘗作吳江橋詩寄劉孜叔懋,雲:「三百闌幹鎖畫橋,行人波上踏靈鼇。

    插天螮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

    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

    此中自與銀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濤。

    」劉時為吳江尉,亦有和篇,皆刻之石。

    鄭詩題雲《寄同年叔懋祕校》,劉於詩前具位,加「榜下」二字於其上,乃原父之弟也。

     張幾道挽詩 張僅,字幾道,居萬壽寺橋。

    與顧棠叔思,皆為王荊公門下士,荊公修《三經義》,二公與焉。

    幾道登第,未幾捐館,方子通作挽詩雲:「吳郡聲名顧與張,龍門當日共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