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崑山夫子廟 唐制,郡邑皆得置夫子廟。

    自黃巢之亂,存者無幾。

    崑山之廟,更五代五六十年不建[50]。

    自本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請吏,朝廷始除守以治之。

    至雍熙初,徵事郎邊倣首為崑山宰,因其遺址重立。

    夫子廟門闕甚麗,狀十哲像於其旁,王元之為作記。

    景祐初,範文正請立郡庠,於是縣亦有學矣。

     孫子和 孫沖,字子和,登熙寧六年進士第。

    少負才名,為荊公之客,嘗著《鄉黨》、《傅說》二論,荊公甚奇之。

    後宰和之含山,號為循吏,律己甚正,一毫無妄取。

    秩滿,率家人解其歸裝,老獲有畜一砧者,子和視之,曰:「非吾來時物也。

    」命還之。

    其它大率類此。

    鶚章交上,改宣德郎。

    未幾,卒于京師,年三十有五。

    無子,以族姪畯為嗣,畯嘗倅江州,終朝請大夫。

     子和妻,予之姑氏,又與叔祖朝議為同年。

    叔祖嘗以詩挽之雲:「結髮欣同籍,聯姻喜素風,期君千裡逸,耀我一枝窮。

    新命拖紳後,殘編旅笥中。

    空餘《循吏傳》,紀次在元豐。

    」 張翰 東晉張翰,吳人,仕齊王冏,不樂居其官。

    一日,在京師見秋風忽起,因作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裡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遂棄官而還。

    國初,王贄運使過吳江,有詩雲:「吳江秋水灌平湖,水闊煙深恨有餘。

    因想季鷹當日事,歸來未必為蒪鱸。

    」贄之意謂翰度時不可有為,故飄然引去,實非為鱸也。

    至東坡賦《三賢》詩,則曰:「浮世功名食與眠[51],季鷹真得水中仙。

    不須更說知幾早,隻為鱸魚也自賢[52]。

    」其說又高一著矣。

     皮日休 皮日休,字襲美,唐鹹通十年為郡從事。

    居官纔一月,陸魯望以所業見之,自此交從甚密,更疊倡和,無慮數百篇,總目之曰《松陵集》。

    松陵,吳江別名也。

    日休自有著述,號《鹿門子書》。

     橋名 城中有橋梁三百六十所,每橋刻名於旁者,始於郡守韓子文度支,兵火後間有缺者。

     福昌長老正橋,頗具眼,禪林多宗之。

    一日升座,有問話者雲:「蘇州三百六十座橋,那座是正橋?」答雲:「度驢度馬。

    」 賀方回 賀鑄,字方回,本山陰人,徙姑蘇之醋坊橋。

    方回嘗遊定力寺,訪僧不遇,因題一絕雲:「破冰泉脈漱籬根,壞衲猶疑掛樹猿。

    蠟屐舊痕渾不見,東風先為我開門。

    」王荊公極愛之,自此聲價愈重。

    有小築,在盤門之南十餘裡,地名橫塘。

    方回往來其間,嘗作《青玉案》詞雲:「淩波不過橫塘路。

    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53]?月僑仙館,綺窗朱戶。

    唯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衡臯暮,綵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閒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後山谷有詩雲:「解道江南斷腸句,隻今唯有賀方回。

    」其為前輩推重如此。

    初,方回為武弁,李邦直為執政,力薦之,其略謂:「切見西頭供奉官賀某,老於文學,泛觀古今,詞章議論,迥出流輩。

    欲望改換一職[54],令入文資,以示聖時育材進善之意。

    」上可其奏,因易文階,積官至正郎,終於常倅。

     白公檜 白樂天為守時,恩信及民,皆敬而愛之。

    嘗植檜數本於郡圃後,人目之為「白公檜」,以況甘棠焉。

     癸甲先生 潘勺,字叔治。

    登進士第,為吳興郡掾。

    後絕意祿仕,徧遊天下佳山水,嘗為《雁蕩百詠》,其末雲:「都為畫工圖不得,一時收拾作詩歸。

    」自號癸甲先生,或問其故,曰:「始終之義也。

    」後果以癸日亡,甲日殮。

     方子通 方惟深,字子通。

    本莆田人,其父屯田公葬長洲縣,因家焉。

    最長於詩,嘗過黯淡灘,題一絕雲:「溪流怪石礙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

    自是世間無妙手,古來何事不由人。

    」王荊公見之大喜,欲收緻門下。

    蓋荊公欲行新法,沮之者多,子通之詩,適有契於心,故為其所喜也。

    後子通以詩集呈荊公,侑以詩雲:「年來身計欲何為?跌宕無成一軸詩。

    懶把行藏問詹尹,願將生死遇秦醫。

    丹青效虎留心拙,斤匠良工入手遲。

    此日知音堪屬意,枯桐正在半焦時。

    」凡有所作,荊公讀之必稱善,謂深得唐人句法。

    嘗遣以書,曰:「君詩精淳警絕,雖元、白、皮、陸,有不可及。

    」子通遊王氏之門,極蒙愛重,初無一毫迎合意,後以特奏名授興化軍助教。

    隱城東故廬,與樂圃先生皆為一時所高。

    每部使者及守帥下車,必即其廬而見之。

    前後上章論薦者甚眾,子通竟無祿仕意,其於死生禍福之理,莫不超達。

    嘗造一園亭,不遇主人,自盤礴終日,因題於壁間雲:「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種松柏。

    乘興間來就榻眠,一枕春風君莫惜。

    城西今古陽山色,城中誰有千年宅?往來何必見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

    」其灑落類如此。

    仲殊一日訪子通,有絕句雲:「多年不見玉川翁,今日相逢小榭東。

    依舊清涼無長物,隻餘松檜養秋風。

    」可見其清高矣。

    年八十三而卒,有詩集行於世。

    無子,一女適樂圃先生之子發。

     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