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獨君詩
唐時虎丘石壁,隱出幽獨君詩二首,其一雲:「幽明雖異路,平昔忝工文。
欲知潛寐處,山北有孤墳。
」其二雲:「高松多悲風,蕭蕭清且哀。
南山接幽壠[47],幽壠空崔嵬。
白日徒昭昭,不照長夜臺。
雖知生者樂,魂魄安能回?況復念所親,慟哭心肝摧。
慟哭更何言,哀哉復哀哉!」其辭甚奇愴。
後人又有賦《答幽獨君》一詩,不知誰氏所作。
本禪師 宗本圓照禪師,乃福昌一飯頭。
(福昌,承天寺子院。
)懵無所知,每飯熟,必禮數十拜,然後持以供僧。
一日忽大悟,恣口所言,皆經中語,自此見道甚明。
後住靈巖,近山之人,遇夜則面其寢室拜之。
侍僧以告,遂置大士像於前。
人有飯僧者,必告之曰:「汝先養父母,次辦官租,如欲供僧,以有餘及之。
徒眾在此,豈無望檀那之施?須先為其大者。
」其它率以是勸人。
仁宗嘗召至京師,賜金襴衣,加圓照師號。
後復歸本山。
舊傳宗本至京師,有一貴戚欲試之,因以猾倡薦寢。
本登榻,鼻息如雷,其倡為般若光所爍,通夕不寢。
翌旦,炷香拜之曰:「不意今日得見古彿。
」 吳王拜郊臺 吳王拜郊臺,在橫山之上,今遺跡尚存。
春秋時,王政不綱,以諸侯而為郊天之舉,僭禮亦甚矣。
範貫之 範師道,字貫之,文正公之姪。
登天聖八年甲科,嘗知廣德縣,有治狀。
孫甫之翰薦之,通判許州。
至和元年,吳育春卿薦公,召拜侍禦史。
公之少也,有經綸天下之志;其長也,遇事未嘗屈。
及為上耳目,蚤夜思所以稱職者。
始見上,即陳願擇賢相以久其任,既而論奏二府與近侍不法事,上多用其言。
俄出知常州,禦史府極言其不平,宰相亦以是罷去,而公之名迹愈聞天下。
移廣東路轉運使,又移兩浙。
未幾,拜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嘉祐四年,百官上尊號,公獨諫,以謂無益於治體,而有損聖主謙尊之德;至言諸閤女禦例遷,因災異以明天意。
上皆深然之。
兼遷侍禦史知雜事。
會大臣居機宥者無遠謀,繼而進者,復不協時論。
公論列甚切,上雖納其奏,然用是出知福州,召為三司鹽鐵副使。
嘉祐八年,以疾請郡,除戶部郎中、直龍圖閣、知明州。
下車未久,卒,年五十有九。
公出入臺諫凡九載,朝廷之事,聞無不言,言必欲行。
如擇宗室以備問安之職,請士大夫終葬始得從仕,限民田以均民產,抑貪墨以清守令,止內降以杜漸,立私廟以廣孝,擇知典故近臣以任太常禮樂之官,減色役以恤民力之困,皆天下之急務,而眾所願行者。
有奏議二十卷,文集五十卷。
嘗為唐史,著君臣治忽之迹,命藏祕閣,有詔褒美。
子世京、世亮,皆舉進士第。
所居在承天寺前,號豸冠坊。
葬天平山,趙清獻公志其墓。
南翔寺 崑山縣臨江鄉,有南翔寺。
初,寺基出片石,方徑丈餘,常有二白鶴飛集其上,人皆以為異。
有僧號齊法師者,謂此地可立伽藍,即鳩財募眾,不日而成,因聚其徒居焉。
二鶴之飛,或自東來,必有東人施其財;自西來,則施者亦自西至。
其它皆隨方而應,無一不驗。
久之,鶴去不返,僧號泣甚切,忽於石上得一詩,雲:「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基。
可憐後代空王子,不絕薰修享二時。
」因名其寺曰南翔。
寺之西又有村,名白鶴。
張敏叔 張景修,字敏叔。
人物蕭灑,文章雅正,登治平四年進士第。
雖兩為憲漕,五領郡符,其家極貧寠,僦市屋以居。
嘗有絕句雲:「茅簷月有千金稅[48],稻飯年無一粒租。
生事蕭條人問我,水芭蕉與石菖蒲。
」觀其詩,大抵多清淡。
嘗題集清軒詩雲:「洗竹放教風自在,傍溪看得月分明。
」又多好用俗語,如《得五品服》詩雲:「白快近來逢素鬢,赤窮今日得朱袍。
」又《謝人惠油衣》詩雲:「何妨包裹如風藥,且免淋漓似水雞。
」蓋以文滑稽也。
舊嘗作古風《送朱天錫童子》雲:「黃金滿籯富有餘,一經教子金不如。
君家有兒不肯娛,口誦七經隨卷舒。
渥窪從來產龍駒,鸑鷟乃是真凰雛。
一朝過我父子俱,自稱窮苦世為儒。
雪窗夜映孫康書,春隴晝荷兒寬鋤。
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門慷慨曳長裾。
神童之科今有無,談經射策皆壯夫。
古來取士凡數塗,但願一一令吹竽。
甘羅相秦理不誣,世人看取掌中珠。
折腰未便賦歸歟,待君釋褐還鄉閭。
」初,景修為汝州梁令,作此詩。
天錫既到闕下,忘取本州公據,為禮部所卻,因擊登聞鼓,繳景修詩為證。
神宗一見,大稱賞之。
翌日,以語宰相王珪,而恨四方有遺材,即令召對。
珪言:「不欲以一詩召人,恐長浮競,不若俟其秩滿,然後擢用之。
」遂止,令中書籍記姓名。
比罷官,而神宗已升遐矣。
景修歷仕三朝,每登對,上必問:「聞卿作《朱童子》詩,試為舉似。
」由此詩名益著。
終祠部郎中,年七十餘卒。
平生所作詩幾千篇,號《張祠部集》。
子漢之。
(漢之嘗宰崑山,頗緩於索租,邑人戲雲:「渠家自來無此,故不與人索也。
」敏叔有《花客詩》十二章。
梁縣屬汝州[49]。
)
欲知潛寐處,山北有孤墳。
」其二雲:「高松多悲風,蕭蕭清且哀。
南山接幽壠[47],幽壠空崔嵬。
白日徒昭昭,不照長夜臺。
雖知生者樂,魂魄安能回?況復念所親,慟哭心肝摧。
慟哭更何言,哀哉復哀哉!」其辭甚奇愴。
後人又有賦《答幽獨君》一詩,不知誰氏所作。
本禪師 宗本圓照禪師,乃福昌一飯頭。
(福昌,承天寺子院。
)懵無所知,每飯熟,必禮數十拜,然後持以供僧。
一日忽大悟,恣口所言,皆經中語,自此見道甚明。
後住靈巖,近山之人,遇夜則面其寢室拜之。
侍僧以告,遂置大士像於前。
人有飯僧者,必告之曰:「汝先養父母,次辦官租,如欲供僧,以有餘及之。
徒眾在此,豈無望檀那之施?須先為其大者。
」其它率以是勸人。
仁宗嘗召至京師,賜金襴衣,加圓照師號。
後復歸本山。
舊傳宗本至京師,有一貴戚欲試之,因以猾倡薦寢。
本登榻,鼻息如雷,其倡為般若光所爍,通夕不寢。
翌旦,炷香拜之曰:「不意今日得見古彿。
」 吳王拜郊臺 吳王拜郊臺,在橫山之上,今遺跡尚存。
春秋時,王政不綱,以諸侯而為郊天之舉,僭禮亦甚矣。
範貫之 範師道,字貫之,文正公之姪。
登天聖八年甲科,嘗知廣德縣,有治狀。
孫甫之翰薦之,通判許州。
至和元年,吳育春卿薦公,召拜侍禦史。
公之少也,有經綸天下之志;其長也,遇事未嘗屈。
及為上耳目,蚤夜思所以稱職者。
始見上,即陳願擇賢相以久其任,既而論奏二府與近侍不法事,上多用其言。
俄出知常州,禦史府極言其不平,宰相亦以是罷去,而公之名迹愈聞天下。
移廣東路轉運使,又移兩浙。
未幾,拜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嘉祐四年,百官上尊號,公獨諫,以謂無益於治體,而有損聖主謙尊之德;至言諸閤女禦例遷,因災異以明天意。
上皆深然之。
兼遷侍禦史知雜事。
會大臣居機宥者無遠謀,繼而進者,復不協時論。
公論列甚切,上雖納其奏,然用是出知福州,召為三司鹽鐵副使。
嘉祐八年,以疾請郡,除戶部郎中、直龍圖閣、知明州。
下車未久,卒,年五十有九。
公出入臺諫凡九載,朝廷之事,聞無不言,言必欲行。
如擇宗室以備問安之職,請士大夫終葬始得從仕,限民田以均民產,抑貪墨以清守令,止內降以杜漸,立私廟以廣孝,擇知典故近臣以任太常禮樂之官,減色役以恤民力之困,皆天下之急務,而眾所願行者。
有奏議二十卷,文集五十卷。
嘗為唐史,著君臣治忽之迹,命藏祕閣,有詔褒美。
子世京、世亮,皆舉進士第。
所居在承天寺前,號豸冠坊。
葬天平山,趙清獻公志其墓。
南翔寺 崑山縣臨江鄉,有南翔寺。
初,寺基出片石,方徑丈餘,常有二白鶴飛集其上,人皆以為異。
有僧號齊法師者,謂此地可立伽藍,即鳩財募眾,不日而成,因聚其徒居焉。
二鶴之飛,或自東來,必有東人施其財;自西來,則施者亦自西至。
其它皆隨方而應,無一不驗。
久之,鶴去不返,僧號泣甚切,忽於石上得一詩,雲:「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基。
可憐後代空王子,不絕薰修享二時。
」因名其寺曰南翔。
寺之西又有村,名白鶴。
張敏叔 張景修,字敏叔。
人物蕭灑,文章雅正,登治平四年進士第。
雖兩為憲漕,五領郡符,其家極貧寠,僦市屋以居。
嘗有絕句雲:「茅簷月有千金稅[48],稻飯年無一粒租。
生事蕭條人問我,水芭蕉與石菖蒲。
」觀其詩,大抵多清淡。
嘗題集清軒詩雲:「洗竹放教風自在,傍溪看得月分明。
」又多好用俗語,如《得五品服》詩雲:「白快近來逢素鬢,赤窮今日得朱袍。
」又《謝人惠油衣》詩雲:「何妨包裹如風藥,且免淋漓似水雞。
」蓋以文滑稽也。
舊嘗作古風《送朱天錫童子》雲:「黃金滿籯富有餘,一經教子金不如。
君家有兒不肯娛,口誦七經隨卷舒。
渥窪從來產龍駒,鸑鷟乃是真凰雛。
一朝過我父子俱,自稱窮苦世為儒。
雪窗夜映孫康書,春隴晝荷兒寬鋤。
翻然西入天子都,出門慷慨曳長裾。
神童之科今有無,談經射策皆壯夫。
古來取士凡數塗,但願一一令吹竽。
甘羅相秦理不誣,世人看取掌中珠。
折腰未便賦歸歟,待君釋褐還鄉閭。
」初,景修為汝州梁令,作此詩。
天錫既到闕下,忘取本州公據,為禮部所卻,因擊登聞鼓,繳景修詩為證。
神宗一見,大稱賞之。
翌日,以語宰相王珪,而恨四方有遺材,即令召對。
珪言:「不欲以一詩召人,恐長浮競,不若俟其秩滿,然後擢用之。
」遂止,令中書籍記姓名。
比罷官,而神宗已升遐矣。
景修歷仕三朝,每登對,上必問:「聞卿作《朱童子》詩,試為舉似。
」由此詩名益著。
終祠部郎中,年七十餘卒。
平生所作詩幾千篇,號《張祠部集》。
子漢之。
(漢之嘗宰崑山,頗緩於索租,邑人戲雲:「渠家自來無此,故不與人索也。
」敏叔有《花客詩》十二章。
梁縣屬汝州[49]。
)